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建设社科学报品牌栏目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名刊名栏工程”建设,至今已15年。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旨在先推出一批具有地域优势文化、研究态势良好的刊物栏目,形成示范效应,使之逐渐扩展影响力,最后达到提升刊物整体水平的目的。就某种意义而言,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为高校“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蓝本,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据学报界元老潘国琪先生统计,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自开展以来,计有3批共65家。目前,65家名栏所在刊物有8家(12%)升级为教育部名刊,有16家(25%)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期刊,有7家(11%)入选全国百强社科期刊,也就是说,65家名栏中有48%的名栏所在刊物已跨入高端期刊的行列。2014年,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着眼于赤峰学院学报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的的确确为学报提升了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优秀稿件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投寄本刊,我们已初步感受到和受益于品牌效应的影响力。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前身是《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创刊于1980年1月,2003年赤峰学院成立后,更名为《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后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继承和发扬其前身《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的优良办刊传统,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继续致力于“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建设。
  一、栏目建设基本情况
  遵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名刊、名栏工程的指示精神,我报重点培育“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这个有较好基础的品牌栏目,并以此为示范和突破口,带动《赤峰学院学报》整体办刊水平、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同时,为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代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优秀科研成果,使其在弘扬地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学科建设、加强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造“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对赤峰学院学报而言具有得天独厚甚或说独一无二的优势:
  第一,赤峰地区是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遗迹遗存非常丰富,这为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同时也是支撑我们品牌栏目持续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资源。第二,赤峰学院有建设这一品牌栏目所需的良好的学科基础。我院以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为主要特色的历史学科在2007年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2010年历史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依托历史学科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获批内蒙古自治区该专业唯一的专业学位硕士点(全国仅30余家);2008年我院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机构被批准为自治区党委主管的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第三,赤峰学院有建设这一品牌栏目的科研基础和学术力量。赤峰学院的红山文化和契丹遼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近40年来的持续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积淀,产生大量标志性成果,培养了一支较好的研究队伍。第四,赤峰学院有建设这一品牌栏目所积累的经验。“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建设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也是这一栏目继续上水平上档次的无形资源。
  《赤峰学院学报》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建设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学报的栏目建设与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开始设立的“红山诸文化研究”“辽金史研究”“北方民族文化研究”三个学术专栏。相应的红山诸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也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组建辽金元史研究室,组织力量进行区域历史文化整理与研究工作。1990年10月,学校成立“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即是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为核心的北方民族文化。先后召开契丹辽文化研究年会、国际国内研讨会10余次,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国内外契丹辽文化学者的目光。学报出版年会专辑3期,著名的契丹文字专家刘凤翥先生曾为本刊题词:“辽金园地甲天下。”已故原中国辽金史学会会长、著名历史学家陈述先生及全国政协常委苏赫先生都不止一次提出,要通过本刊的辽金史研究专栏把辽金史研究吸引到赤峰来。
  2003年4月,赤峰高等教育资源重组,成立本科建制的赤峰学院。建院伊始,学校就高度重视以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为主要特色的历史学科建设,同时把学报的“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建设作为历史学科的配套工程予以重点建设。继续走学报栏目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路子。
  2003年10月15日,赤峰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入驻我院,共同搭建一个红山文化研究的平台,组建成立了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于2004年7月成功举办了首届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论文集荣获2006年度国家文物局最佳论文集奖。
  2005年以来,我校与赤峰市人民政府联合,每年举办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吸纳国内外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专家学者就红山文化的重大学术问题进行研讨,推动了我校红山文化研究进入新的层位。两次与会的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过去,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把中华文明的门槛主要定位在黄河流域,但是经过几十年的考古研究,我们慢慢地知道了,长江流域的文化也很精彩,现在我们又知道了红山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主源之一,它对人类的文明有巨大的贡献,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著名红山文化专家郭大顺先生在我报红山文化专栏撰文指出,“玉器是红山文化的精髓,而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华文化根系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也是辽河文明是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有力证据。”日本学者海村惟一在我报撰文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日本东部地域的绳文文化来源于中国,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而红山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神本性审美意识,是史前东亚文化(绳文文化、三星堆文化、南越文化)的源头。截至2018年,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已成功地举办了13届,与会者多为国内外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领域和考古学界的顶级专家学者,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已经成为红山文化学术研究的盛事和赤峰市重大文化事件的重要地标。   2007年,我院以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为主要方向和特色的历史学科被批准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
  2008年,“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在我院设立,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的全区首批七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也是到目前为止全国首个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
  2012年,我院申报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获批招生,该专业硕士点为学报的品牌栏目建设创造了又一个支撑平台。
  2012年初,在自治区和赤峰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我院成立了赤峰學院红山文化研究院、赤峰学院契丹辽文化研究院。《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赤峰学院契丹辽文化研究院为支撑,完善和进一步打造“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有着其他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栏目建设的具体措施
  2014年6月,我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被教育部评为第三批名栏建设单位,学院领导与教育部签订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协议书》。2014年7月,学院决定,学校将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名刊、名栏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教育部名栏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学报整体办刊水平、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在促进学科建设、弘扬地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扩大学术交流、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会议同意了《关于〈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文章按核心期刊C类予以奖励的决定》。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打造教育部名栏,明确学报名栏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使学报充分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高社会影响力,我报于2015年1月开辟了名栏建设“专家笔谈”栏目,特邀长期从事学报名栏建设研究、理念成熟、成绩斐然的学报前辈、同仁共同探讨名栏建设的诸多问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蒋重跃理事长、潘国琪先生,龙协涛先生、姚申总编辑、刘传红理事长等放下手头繁重的研究工作,纷纷赐稿,从扶持、助力名栏建设的高度发出了言之成理、持之有物、掷地有声的声音。专家们一致认为,若想做好一个栏目,既要保证本专栏独有的区域研究专题特色,又要进一步优中选优,提高整体的稿件质量;既要坚持以传统的纸质刊物为主要的传播手段,又要兼顾数字化条件下学术刊物的未来发展趋势;既要保证学术自信,杜绝妄自菲薄,又不能盲目自大,骄傲自满以致迷失了方向;既要为资深学者提供探讨交流的平台,又要支持培养新一代的专业人才,实现栏目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报出台了实施名栏建设的各项措施: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古为今用的方针。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在内蒙古和赤峰市两级政府及学院党政支持下,整合研究力量,借船下海,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民族和人类学研究所、辽宁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博物院等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按照教育部关于社科学报名栏的标准将“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打造成北方民族文化研究的重镇。
  第二,明确目标、加强规划。在全面分析自身优势、条件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建设的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并根据建设目标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明确建设内容、任务、路径、步骤和方法。遵循学术期刊的办刊规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多做打基础和利长远的工作。
  第三,凝聚知名作者、稳定学者队伍。高水平的栏目需要有高水平的论文支撑,而高水平的成果需要有高水平的作者。因此,我们除了不断提高校内作者学术水平外,更主要是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为栏目建设汇聚作者队伍。要创新与知名学者的合作方式,发挥知名学者在凝聚作者队伍方面的作用。
  第四,更新办刊理念、创新办刊方法。首先,变被动组稿为主动组稿,相关编辑要紧跟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前沿,确定每年和每期栏目主题,有针对性地组稿;其次,针对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的重点问题策划稿件,开展学术争鸣,推动学术探讨争论,活跃栏目学术气氛,增强栏目活力;第三,定期以学报名义举行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专题研讨会,将研讨会与栏目建设紧密结合。
  第五,突出栏目特色、提高学术水平。特色是栏目存在的基础,质量是栏目建设的生命,创新是栏目发展的动力。一要在研究内容上突出特色,紧紧抓住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这一领域不放松;二要在研究方法上突出特色,注重引导作者在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上创新;三要在栏目编辑上突出特色。论文质量决定栏目质量,要注重论文的创新性,提高论文的引用率、转载率、摘录率、转化率。
  第六,依托学科、服务学科。高校学报品牌栏目建设必须紧紧依托本校学术优势和学科资源,以学科支撑学报栏目,以学报品牌栏目促进学科发展。“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这一特色栏目必须紧紧依托以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为主要特色和优势的历史学科,通过栏目主题策划引领学科学术研究,扩大成果影响力,而以学科发展带动栏目建设,从而实现学报品牌栏目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第七,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编辑人员水平。争取经费投入,吸引优质稿件和名家稿件;创新经费筹措方式,多方筹集办刊经费。编辑人员是栏目的灵魂,要下大力气打造一支作风正派、业务精湛、专业功底扎实、学术眼光敏锐、沟通协调能力强的编辑队伍,这是品牌栏目持续发展的关键。
  当然,我们还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客观上仍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前沿技术支撑,同时在理念上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本着“合作、创新、发展、共享”的理念,与广大同仁共同研究探讨名栏建设相关话题,努力把名栏建设得更具特色、更有新意。
  说明:该文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会长、内蒙古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赤峰学院报刊社社长、学报主编孙国军教授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2018年培训交流会上的发言。
其他文献
摘 要:泉州南音作为地方特色课程被泉州艺校和培元中学引入课堂,南音洞箫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条件,必然产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在日后的南音洞箫实践等相关活动中呈现愈加明显。文章通过比较两种模式下的南音洞箫教学,对比找出其异同,基于两种模式下的洞箫教学进行思考与探究,探寻南音洞箫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南音洞箫;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2.1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步骤,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答疑及知识运用。设计好综合性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能帮助学生有效开展课前自主学习,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将讨论课前任务的设计和布置原则,通过《高级英语》课程实例进行說明,并解释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通过上述较为系统、完整的阐释,希望能为老师们设计课前任务提供帮助与启发。   关键词:翻转课堂;课前任务;自主学习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新时期下高等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而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论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通过拓展授课内容,丰富授课形式,转变考核方式等措施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地方应用型人才;考核方式;课程   中
期刊
摘 要:《人树》是怀特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并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怀特在小说中塑造了69位女性人物,并横跨三代。每代女性有其鲜明的特点,并承载了展示民族形象的功效。《人树》中的第三代女性人物形象揭示了澳大利亚逐渐融入国际舞台,走向多元化的进程。从第三代女性人物中选取三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其来展示怀特如何通过女性人物的视角来关注澳大利亚民族问题,以及他是如何通过《人树》来重塑澳大利亚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涌现。但是,这些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真正落地,取得成果的却很少。反思其原因,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要取得效果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实践,但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时间短,内容多和压力大,会导致教育的学生意识有了,思维有了,但实践能力却缺乏了。因此,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环境,提
期刊
摘 要:当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基本是沿用西方教学模式,构成设计作为其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其单一的形式和长期不变的内容桎梏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不仅要教授学生理性的构成主义方法,更要注重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培养。让东方传统设计元素和西方构成艺术之间相互融合,走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关键词:西方教育模式;构成设计;传统艺术;融合;中国特色   中图
期刊
摘 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风起云涌,大量创新创业人才涌现。各类高校也主动对接国家宏观战略,进行课程重构和优化。通过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中小企业就业状况等背景分析,得出当前进行经管类课程重构和改革具有很大意义。各高校也在针对社会需求、能力和教学内容和模式方面进行了重构和优化,但还存在认识、师资、素质等问题。建议在顶层设计、舆论宣传、师资形成机制、职称评定体系、教学模式和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
期刊
摘 要:“双师同堂”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是探索“高校-学校”协作培養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学前教育深化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双师同堂”能够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基于滁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双师同堂”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双师同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践构建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工作准则,该战略指明了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振兴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分析,并以内蒙古自治区王湾窑村为例,研究了王湾窑村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王湾窑村发生的新变化,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王窑湾村;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何乔远是我国著名的方志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其一生仕宦坎坷,三次出仕、三度贬官,居官不满十年。何乔远在朝时间虽短,但多有谏言,其谏言往往能直指时弊,见于记载的奏疏即有42篇之多。何乔远直言切谏、刚直不阿、清正廉洁、事亲至孝,是中国传统社会“忠孝”的典型;其先辈及子孙后代与其一致,在朝则尽心尽职、爱民如子,在野则造福乡里,亦皆是忠孝之士。   关键词:晋江;何氏;忠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