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的模样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l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唯分数论,一切工作都围绕分数展开。沈老师的《让学生看见你的爱》,以学生故事和实践记录的方式呈现了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模样、教师怎样让学生看见爱以及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三大主题。此书从全新的视角提出教师是否喜欢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模样,教导老师应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己任,尊重和爱护学生,打造温馨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爱,让学生在爱的包围中茁壮成长。
  去年“520”那天晚上,我一气呵成完成一篇文章《爱》,并贴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引来了众多点击及转发。
  其实,这只是一篇很简短的散文,穿插了诗人罗伊·克里夫特的诗——《爱》,记录了我在这一天和孩子们之间的各种小互动。我想,是那个带有谐音的有趣日子,是克里夫特美妙的诗句,或许只是因为“爱”这个字,才打动了很多教师同行吧。
  身为教师,我们大多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觉得是自己让学生的校园生活阳光而愉快。然而,在我们的教室里,依然有无数对教师充满失望、愤怒,甚至因为教师的过分严厉而令学校生活无比痛苦的孩子。那么,为什么学生看不见、感受不到教师的“爱”?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罗伊·克里夫特的诗句耐人寻味。如果爱着对方,自然会喜爱对方的样子;但如果不爱自己在对方面前的样子——多疑的、自卑的或容易受伤的,那焦虑与痛苦将遠甚于爱的甜蜜。同样,教师常常声称自己很爱学生,那是否接受并喜欢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样子?试想如果经常对学生发脾气,在学生面前情绪失控,甚至有伤害学生心灵与身体的言行,即便教师反复强调是为他们好,学生又怎能感受到并相信教师是爱他们的呢?
  爱,要让学生看得见。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仅仅依靠口头抒情就可以传递给学生。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的是教师能够理解、包容并接纳他们,哪怕这个教师从不对他们说“我很爱你们”。
  我也喜爱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几句诗:“所有的工作都是空洞的\除非有爱\因为工作就是\把爱变成看得见。”
  的确,教师面对学生时要“让学生看见你的爱”,不然,再多的“爱”也是空洞的。我们要把“爱学生的情感”变成“看得见”的态度、策略和技巧,这样才能建立起专业的师生关系。
  我开始思考,关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关于“让爱看得见”,关于“专业的师生关系”。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整理并记录自己相关的文字。
  一年后的五月,拙著《让学生看见你的爱》出版。那篇《爱》作为序言,收入书中。很多读者给我留言或来信,说这篇序言就让他们分外感动。我觉得真正打动读者的,是文中提到了以前少有人涉及的角度——教师是否喜欢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模样。有些教师在同事们面前温和有礼,一进教室就面目全非,犀利、刻薄、歇斯底里,不是偶尔有之。有时候,他们自己都心力交瘁,跟同事讲述发火的各种缘由时,沮丧、挫败感十足,他们甚至讨厌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模样。
  整理书稿的时候,我遵循了三个主题:
  一、教师在学生面前究竟应该是什么模样
  我认为教师就该有教师的样子——不是父母的样子,或朋友的样子。毕竟教师不是抚育学生长大的亲人,也不是陪伴孩子玩乐的伙伴,而是具备高度职业素养、陪伴与引领学生心智成长的专业人士。
  有的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与学生交往的边界,一不小心就使自己的专业身份模糊起来,导致学生对教师失去敬畏,常常意气用事。教师在苦恼学生为什么对自己不够尊重、不愿意配合的时候,其实更应该反思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定位是否妥当。
  拙著中不少文章都是很实在的建议,回答了“教师在学生面前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案例给予具体的分析。有些教师不知道“为什么”,当然就更不知道“怎么办”,最后自己身心俱疲,找不到突破口。只有当我们察觉并承认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教师怎样让学生看见自己的爱
  每年的师德演讲中,常常会听到动人的师爱故事。为了教学,为了比赛,顾不上自己孩子与父母的故事也常有耳闻。但实际上,放弃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义务,一心扑在工作上,也许能令领导感动,却不一定能让学生感动。而教师如果越在意班级的各种量化评分,就越难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谓的爱。
  只有真正秉持儿童立场,真正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己任,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表达出来的关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不轻易对学生发怒,努力保持儿童天性,不辜负学生的爱与信赖,欣赏学生的善意和美德,竭力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优秀范本……爱是需要语言和行动表达的,尤其是后者。教师要让学生看见爱,就得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并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准确地传递出来。相反,如果没有具体的尊重儿童的人文关怀和行为,即使天天抒情“我爱我的学生”,也不过是教师的自我陶醉。
  三、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模样
  高考是目前国内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渠道,高中阶段,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能理解。但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就把“培养高分学生”作为唯一目标,则极其可怕。
  有的教师为了让自己的班级在年级里足够优秀,大肆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布置大量的作业。当然,在作业上花费较多时间,也许确实能够提高学习成绩,从而提升班级平均分、优秀率和年级排名。但是,教师长期以此为教学目标,最后不免会让学生沦为考试机器,他们也会自动识别教师在“以分数论学生”,并为之雀跃或沮丧。雀跃的孩子因长期保持对取得高分的兴趣,而可能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沮丧的孩子则不仅生活在班级的灰色地带,还可能因为教师的“分数至上”对自己彻底否定,失去成长的快乐。
  现在,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年级越来越低,与教师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布置大量作业是紧密相关的。至少在小学阶段,教师应避免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不能把分数看成唯一考量学生发展的标准,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素养: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责任的担当意识、对他人的共情能力……让孩子保持童真,也让孩子学习并积累未来人生必备的能力。
  教师是否喜欢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模样,教师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模样,而彼此在双方眼里的模样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否让学生看见自己的爱,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作为“人”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其他文献
我担任八(7)班的班主任不久,就发现晓伟的问题:他上课总是低着头,回答问题时,声音小得听不清,还带有一丝娘娘腔。我提醒过他多次,希望他说话、做事要大气,像个男子汉,但收效甚微。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他女性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课间喜欢和女生在一起玩,喜欢照镜子、梳头发,尤其是走近他,还会闻到一股香水味。班上的男孩子都不喜欢他,同学们说他是“伪娘”。  后来从家访中得知,自晓伟三岁父母离异后,他就
又是一个星期五的早晨,教室里一片朗朗读书声,孩子们读得很投入。突然,一个不太和谐的身影映入眼帘,是小哲。他又没带语文书,桌上空空荡荡的。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昨天他也没带语文书,还一脸无可奈何地望着我……想到这里,一股愠怒油然而生。此时的我早已没有了前一天的和颜悦色,疾言厉色地责怪道:“你怎么又没带书呢?什么书都不带,你来学校干什么?”他低着头默不作声。  下课后,我赶紧跟小哲妈妈联系。原来,小哲的
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毛泽东人权思想、中国的传统人权思想和世界人权理论几个方面初步探索邓小平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以加深理解邓小平人权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的人权建
初中阶段的学业繁重,学生因某些原因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若班主任因此大发雷霆,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无疑会带给学生非常大的压力。这种“限期整改”的
在近年的高中考语文科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题一直是重点难点。面对这个难点,教师和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乱抓乱挖,结果却事倍功半。笔者认为,要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
在海上污染及安全事故的损害补偿中。海上强制责任保险以其所具有的经济上的合理性、社会公益目的性以及法律上的正当性,成为众多国际海事公约和国内海事立法的普遍选择。当然
政府采购是我国极力推进的制度,签署<政府采购协议>,开放国内市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如何利用政府采购规范进出口贸易市场,回避国际贸易壁垒,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