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台上的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讲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令人尴尬的场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老师埋怨学生太不自觉,学生们叫苦不迭:“语文课太没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最主要的恐怕就是教学中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个人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就要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优美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性情是一种陶冶,是一种理想的审美教育过程,也是一种育人的良好方法。倘若一堂课死气沉沉,从头到尾都由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调动。
  人都有一种充分显示个体存在价值的欲望,学生更是如此,学生一旦得到肯定和鼓励,就会兴致勃勃地加倍努力学习,所以教师要始终注意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情感,理解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还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性质的错误区别对待。对待学习困难较大、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采取先正面肯定后指出不足的方法,态度要亲切、和蔼,不可生硬,要多鼓励,对于学习较好、自信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既得到了理智上的满足,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既学到了书本知识,又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灵魂的陶冶。这样,学生在深得信任的学习环境中才会学得更自若、自信,从而大大激发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法,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力求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
  如一次公开课上,我讲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在学生了解了罗素为了什么而活着之后,我就让同学列举出一些像罗素那样活得令人敬佩的人,同学们很感兴趣,抢着举手回答。在最后的十分钟,我让他们写出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的,竟然有很多同学写出了四百字,且写得相当精彩,赢得了听课老师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陶行知说,教学是“教师创造学生,学生创造教师”的过程,教师教学过程的再创造实际上是学生心灵想像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仅仅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去想像、探究;仅仅是点拨一下,而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再创造。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等形式,帮助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一个问题,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去进行不同的解读: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处境进行不同的提升、拓展、丰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受再创造的成功感,学生就能始终在积极主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去学习。
  
  三、创设情境,教师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一个出色的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有乐观的性格、健康的心理,用积极的心态去服务教学。人的情绪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情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情感的产生和变化起诱发和刺激作用,教学内容的抽象、脫离实际、教学过程的刻板是使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语文教学是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沟通情感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进行的主导者,是影响学生情绪的最活跃最直接的因素。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体会不到作者的情感,教师的真实情感对诱导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言生动,风格各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美,一定的文题体现了一定的情感,在这些散文、诗歌、小说中有“欢天喜地”,有“轰轰烈烈”,有“悲苦凄凉”,也有“寂静无声”等情感因素。一个好的教师应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魅力和艺术气质,能用自己的个性对教材进行成功的艺术处理,在传授知识时,应把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情与作品本身蕴含的感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和蔼亲切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到温暖,师生心灵相融;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讲解具有直观性;幽默风趣的语言,学生听起来轻松愉快、津津有味。有时,一段优美得体的导语,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探求知识的轨道,形成学生想学、爱学、急学的气氛。例如讲授《最后一次演讲》,讲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时,教师不仅音量要提高,一字一顿,而且还可以真的擂桌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闻一多先生当时的激情和怒气。在讲到《卖炭翁》时,教师又可以化成忧伤悲哀的语言,要让学生深深地被主人公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遭遇所打动。总之,教师只要以情动人,一定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话活动,在这一对话活动中必须贯彻语文教学审美化原则,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一、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发现美    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美的素材。紧扣文本,充分利用教材中蕴涵的
2001年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明确指出:“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规划”,“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性别意识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也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这表明我们的政府已经注意到教育在传播性别观念和实现性别平等上所承载的重要功能,并能具体到通过课程、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的改善来努力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高知识意味着高收入,精技术意味着高报酬。这一社会现象,使很多家长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提高子女文化知识的紧迫性。在“教育是一种投资”的心理作用下,家长、社会、学校把培养孩子变成一种商业行为。在眼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驱动下,家庭教育已经在慢慢变成工厂的流水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个麻木不仁的产品。教育的
环境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处理其与环境关系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的教育。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普及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增强环保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  历史作为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其实质反映的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搞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外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内容,对学生德育进行一些探索。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古代传统篇目中有许多谈及个人修养和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的内容,对德育工作有些帮助,于是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第一,整理挖掘概括  通过对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及所能找到的古代散文的整理,归结发现古人的思想教育材料,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个人修养
作为教师的我总愿化作一缕微风,轻轻吹起学生心田的浪花朵朵。  1.课前栏目,张扬个性  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总喜欢在上第一节课时发表一通议论:“语言是架通事业成功的桥梁,语言是连接人生风景的纽带,高超的语言表达是一个人行走社会和成就事业的万能绿卡。同学们,你们想获得这张绿卡吗?请跟随我一同走进‘智慧’栏目。”  此时,所有的学生被我深深地吸引着。我接着主持“智慧”小栏目:“如果把一盏灯放进全黑的房
在英语教学中,用电脑、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動作等直观手段,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从而吸引学生产生兴趣。但如果能采用种种表演手段,创设种种真实的语言环境,则更能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的兴趣经久不衰,使英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一、表演可加强学生对教材的巩固    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往往让学生去背诵:背单词,背对话,背课文
地理作为高考科目后,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加重了。而初中地理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教学中,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中、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初中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而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笔者在讲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签订的有关内容时,发现学生眉头紧锁,疑云重重:鸦片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发”,而南京谈判及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却没有提及鸦片问题,为什么?笔者一时难以作答,只好带着疑问翻阅了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才弄清了一点眉目,现梳理如下,以笔者之砖,引他人之玉。  问题要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谈起。这一场技术领域的革命,使英国社会特别是其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各主要部
体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品德、智力、体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体育家袁敦礼先生认为体育家必须懂得教育,而不懂得体育的教育家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秀的教育家。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他还指出,素质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