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被看”暴力结构的解构与颠覆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sansa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典型的“看一被看”结构,示众有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从五四文学对示众的戏剧结构的解构,到解放区文学对示众的权力结构的颠覆,再到新时期文学对示众的价值结构的重建,中国现当代作家从不同向度揭示示众的政治一文化意义,解构示众中看一被看的暴力结构。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示众母题;戏剧;价值;解构
  [中图分类号]1206.6/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2-0125-02
  
  作为人类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手段,看,不仅是一种生理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如马克思所言:“眼睛成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成为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因此,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个体与人类意识的发展,不仅体现于客观世界的改变,而且更深刻地体现于观看世界方式的改变。而一个时代对被看的理解,更是体现出一种时代氛围,一种社会心理。
  作为典型的“看一被看”结构,示众最大限度地激起观众看的熱情,也最大限度地激起被示众者的被看意识。在示众所构成的看一被看结构中,不仅包含着日常生活中看的意向性与被看的自觉性,同时由于政权的介入,从而有着更为丰富的政治、文化与心理内涵。由政权主导制造的示众中的看一被看,有着双重暴力特征。它不仅有着政权对被看者与看者的暴力,而且有着看者对被看者的看的暴力。由于对这一暴力特征的敏感,中国现当代作家对这一现象表现出特殊的关注。从五四文学对示众的戏剧结构的解构,到解放区文学对示众的权力结构的颠覆,再到新时期文学对示众的价值结构的重建,中国现当代作家从不同向度揭示了示众的政治一文化内涵,解构了示众中看一被看的暴力结构。
  
  一、示众一戏剧:看客的批判
  
  中国新文学从诞生开始,就与示众有着不解之缘。1906年,鲁迅在日本看到一张砍头示众的幻灯片,由此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正是由示众反观国民心态,鲁迅展开了对看客的批判。“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在这里,鲁迅揭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看的意向性转化过程。示众与戏剧虽然有着相似的外在结构与显在目的,实际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示众是一种权力运作,包含着政权对罪犯以及观众的现实威胁;而看戏则是一种审美,观众处于戏剧之外。国人将示众当成了戏剧,消解了示众的威胁因素,使得看客可以“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从而怯弱而残忍地实现与政权的共谋。
  为了解构这种将示众当成戏剧的看客意识,鲁迅笔下虽然描写了很多示众场景,但真正被示众的却是观众。从《药》中捏着脖子的鸭到《阿Q正传》中的又凶又怯的狼,鲁迅勾勒出了看客们传神的剪影。《示众》则通过看一被看的互动,揭示出示众的动力机制,解构看客将示众当成戏剧时的安全感,从而使看客们“又凶又怯”的本性得到更充分的暴露。最后,通过消解示众的戏剧性场景,鲁迅让看客们“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从而实现了他对看客的复仇,以及对期待出现戏剧性场景的读者的复仇。
  与鲁迅相似,沈从文也对示众与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思考。《新与旧》中的青年杨金标自觉地将砍头示众当成一出演给神与人共同观看的戏。而新刑罚不再需要神的掩饰与合作,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暴力。在神已死去的时代,杨金标的确是“白日见鬼吓死的”,这鬼就是看客群体:“你们就是一群鬼。还有什么鬼?”在这个鬼影憧憧的世界,真正的人无法存活。
  鲁迅在将示众当成戏剧的看客身上发现了“狼”性,沈从文则在不能理解示众的戏剧化意味的看客身上发现了“鬼”气;正是通过这种看客“看”的暴力,无辜者被“看”成罪犯或疯子。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鲁彦的《柚子》、老舍的《骆驼样子》等作品,延续并深化这一主题,将躲在看戏的安全感背后的看客拉了出来进行示众,从而解构看客意识中示众一戏剧的同一结构。
  
  二、示众一判决:权力的颠覆
  
  与鲁迅等批判看客的无知不同,解放区作家致力于表现由无知到觉醒的民众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通过对压迫者的示众得到体现与确认,在这种新型示众中,群众成为行动的主体,以前的压迫者则成为被示众者。这种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示众的权力结构,看者通过自己的行动,参与甚至主宰了示众的过程,由此凸显出群众的地位与力量。
  在解放区土改文学中,公审地主恶霸的示众是运动的高潮与运动成功的标志。对压迫者的示众,彻底颠覆了传统权力结构。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与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真实地刻画了乡土中国翻身的沉重历程。群众身上虽然存在麻木自私等劣根性,但经过阶级意识的启发,他们终于成为自觉的行动者,成为新政权的拥护者,他们这种主体意识的获得,正是通过示众才得以实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批斗钱文贵、《暴风骤雨》中的枪决韩老六、《李家庄的变迁》中的公审李如珍等示众场景中,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他们不仅是示众的观看者,而且是审判的决策者,甚至是判决的执行者。钱文贵被群众戴高帽下跪,并遭受群众的肉刑,最后是在张裕民的拼命保护下,才没被群众当场打死,周立波在《暴风骤雨》则肯定甚至鼓励群众报仇。当韩老六跑了又被抓回的时候,全屯震动了。“报仇的火焰燃烧起来了,烧得冲天似的高,烧毁几千年来阻碍中国进步的封建,新的社会将从这火里产生,农民们成年老辈的冤屈,是这场大火的柴火。”枪决韩老六终究经过了政府同意这一程序,而在公审李如珍的大会上,群众自发否决了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县长”的决定,将李如珍从台上拖下来活生生地撕裂。
  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群众对压迫者的报复,有着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只有通过对专政者的专政,人民才可能翻身成为社会的主人。然而:这种示众混同观看者、决策者与执行者,强调目的合理性,忽视程序合法性,却也可能带来了严重的人性危机与社会危机。
  
  三、示众一展览:价值的重建
  
  无论是鲁迅等人对看客的批判,还是丁玲等对观众的重构,示众暴力的真正承受者的感受被作家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尤其当观看者、审判者与执行者三种角色合一时,群众可以凭借数量和话语权上的优势,将常人看成疯子,将公民看成罪犯。这种示众的荒谬性只有从被看者的角度才可能得以呈现。新时期的作家正是从被看者的角度颠覆示众的价值结构,揭示示众本身的荒谬性,探讨解构示众暴力结构的可能。
  当代中国曾经有一大段历史与示众联系在一起。宗璞的《我是谁》中的韦弥与孟文起以自杀抗拒示众的暴力,古华《芙蓉镇》中秦癫子与胡玉音则凭借民间真情度过了生命难关。无论是宗璞描写的死,还是古华宣扬的生,都以被示 众者的悲惨遭遇凸显出权力与群众合谋制造的示众的荒谬与恐怖。后来者则从被示众者的主体意识出发,消解示众的看的暴力。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通过示众探索了人性的本然对看的暴力的解构与颠覆。陈清扬将挂破鞋示众当成展览自己的美丽与清白无辜的平台。在她的无辜面前,倒是观众显出了他们的邪恶。王小波由此解构示众的价值结构——不是看者而是被看者才是真正的价值评判者。“虽然被人称做破鞋,但是她清白无辜”,“她对这罪恶一无所知”,也对示众的惩罚意味一无所知,陈清扬在示众台上展示了自己的清白无辜,以拒绝示众的道德审判;孙丙则在示众台展现了自己的英雄气概,以颠覆示众的政治威权。莫言在《檀香刑》中重构了一种看一被看的关系。其中不仅有着对鲁迅国民性批判主题的继承,更有着对威权的颠覆。通过孙丙这一形象,莫言真正解构了示众的权力威吓,孙丙跳出阿Q与阮明那种对空洞的演戏的拒绝,将示众作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实现对示众的双重解构:以艺术解构政治,以英雄气概解构权力恐吓。因此,在朱八等人试图以偷梁换柱的方式救他出去时,他自觉选择了留下来受刑,“俺盼望着五丈高台上显威风,俺要让父老乡亲全觉醒,俺要让洋鬼子胆战心又惊”。他以刑台为戏台,唱一出猫腔的广陵绝响,以展现他对统治者的蔑视。示众对他而言不再是一种耻辱,一种罪行,而是一项未竟的事业,一曲英雄的绝唱。余华在《兄弟》中则描写了一种后现代的示众图景:李光头在十四岁时因为在公共厕所偷看女人的屁股而被赵诗人与刘作家押着游街示众。与王小波凸显被示众者的无辜形成鲜明对照,李光头用以对抗示众的却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无耻。他甚至利用自己看过的屁股,换得了五十六碗三鲜面。在这一示众描写中,偷窥导致示众,示众又激发偷窥,道德转换为暴力最后又转换为利益,莫言等人的道德意识与暴力机制让位于生活中的偷窥意识与商业机制,人性理想让位于功利现实。借这种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示众,余华以一种戏谑的笔法揭示出时代的荒谬与人性的阴暗。
  由政权一群众一个体构成的示众,其产生虽然涉及到政权的暴力,但其实现却有赖于看的暴力。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现当代作家将目光投向了示众中看一被看结构,深入分析了这一结构的文化与人性意味,并由此探索解构示众的暴力结构的可能途径。五四时期,鲁迅等人通过示众揭示出看客“审美心态”背后的暴力本质。解放区文学则通过示众鼓动群众行动的勇气。然而这种参与者一决策者一执行者同一的示众模式,在颠覆了传统示众的权力结构的同时,也继承了传统示众的暴力倾向,从而包含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与人性危机。新时期文学深刻反思了当代中国那段与示众密切相关的历史,深入揭示了示众的暴力及其对人性的戕害。由鲁迅等解构示众的戏剧结构,到解放区文学颠覆示众的权力结构,再到新时期文学重构示众的价值结构,中国现当代作家从不同向度揭示了示众的政治一文化意义,解构了示众的暴力机制。
  
  [责任编辑:敖 红]
其他文献
摘要: 如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要解决好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人才培养主体改革、人才培养条件的创造等基本问题,还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解决好课程的准确定位、教师的素质提升和教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深切地认
[中图分类号]A8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2—170—01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中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不仅仅去解释世界,而更主要是要去改造世界,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因此,我们不断地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发展
摘要: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关键在于“积累与运用”,而在高一年级,“积累”则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立足课本教学、将课本知识吃透吃准,才是最有效最合理的教学。本文认为教师应以“词汇”为主线,抓好“初高中衔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构建合理的课堂模式;强调由词到句再到篇章的记忆与理解,强调由词性到句法到篇章结构的掌握;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立足课本,以课本为依托,从而循序渐进地
我一直以为,像刘小平那样具有深厚造诣的根雕艺术家,其成就的取得,多半与家庭熏陶有关。可是小平告诉我,他原来是做木匠的,这使我在惊讶之余,想到了近代的一位画坛巨匠——齐白石。据闻,齐白石先生出身农民,童年因家贫而辍学,15岁后,拜同乡为师学木匠,21岁始得《芥子园画传》,自习描摹。今天的刘小平自然还无法与一代大师相媲美,但其经历则颇有相似之处。小平说,他也是出身农村,认识根雕纯粹是一次偶然的机遇,机
摘要: 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范畴理论中,原型范畴理论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原型范畴理论帮助学习者将词汇的教学与记忆置于客观世界、人类经验及认知语言结构中,从而提高英语词汇习得的效果。文章简介了认知语言学和原型范畴理论,并阐述了此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 英语词汇习得 认识语言学 词汇教学    1.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它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活动规律。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惰性,产生了心理疲劳。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阻碍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效发展的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它使学生负担过重。这就需要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心理疲劳,提
[摘要]法国大革命的震撼和法国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圣西门就生活在那个时代,这使他的思想也打上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带着《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框架,从圣西门对实业理论的阐释中,可以来感知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圣西门选集;旧制度与大革命;社会现实  [中图分类号]K56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043—02    在读托克维尔(
摘要: 娇媚且冷漠的主人公黛西是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塑造的一个从梦幻少女到与金钱社会融合进而蜕变成为物质至上的邪恶时风的女性代表。本文试析黛西形象的蜕变及价值观的沦丧,从而折射出“爵士时代”下“美国梦”的虚幻。  关键词: 爵士时代 美貌 冷漠 金钱 价值观 美国梦    一、引言:爵士时代的哀歌    “爵士时代”(Jazz Age)是指美国历史上从一战结束(1918)至经济大萧
摘 要: AutoCAD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本文作者主要阐述为了提高AutoCAD绘图效果,在基本命令的择优使用,绘图与编辑命令怡当组合,图层的巧妙运用等方面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 AutoCAD绘图技巧 经验与体会    1.引言    AutoCAD(Auto Computer Aided Design)是美国Autodesk公司首次于1982年生产的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
与世俗空间相对,神圣空间,是指那些被政权、秩序所建构的场所。政权空间是神圣空间的基石。空间与政权的关系结合紧密。它的后退,它与世俗空间的争夺,自身便是权力运作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占据的被神圣性掩盖的属于私人的东西显现出来。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相交的“边界”,是不同个体的私人空间与国家政权空间的“重叠”,是多个空间边缘的聚合。空间在容纳个体之间公开的、实际的内外交往以及促进人们之间精神共同体形成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