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行动导向教学,引导大学生参与钳工实训、体验生产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行动导向;实训教学
梅州农业学校以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2010年与嘉应学院物理与光学信息科技学院签订培训协议,2010年起由学校模具数控教研室教师独立承担嘉应学院物理与光学信息科技学院师范类本科生来校进行为期一周的钳工实训教学。实训期间笔者本着“重技强能,学以致用”的原则,大胆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教学过程以项目实训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训效果,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教师构建的特定学习情境为主线,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为基础,学生通过以职业行动为导向的课业项目的学习,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其核心是通过实训,引导学生提高多方面的能力,营造“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实训教学、实训机械被动、验证式的实训方式,使实训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沟通自我超越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动脑、动手,出作品的实训环境。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激发本科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二、明确目标、做足独立承担本科生实训基础工作
(一)详细分析学情
物理与光学信息科技学院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大学课程学习,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勤奋、好学、上进心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具备简单零件图识读、简单加工、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同时对机械方面的知识认识不多,女同学约占30%,且对一线工人生产的艰辛、对工厂管理的规范性认识不足。
(二)科学处理实训指导书
多年的中职学校实践教学证明,技术技能训练伴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呈螺旋上升,包括“入、会、熟、精、通”五个过程。根据大学生能力形成规律和认知特点,笔者依据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要有层次性,体现“扎实的基础、精深的核心、广泛的拓展”的要求在原有中职学生使用指导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编制《实训教学指导书》,确保总体性和阶段性目标明确,训练方法设计合理,师生交互性强,项目和时间分配合理,提高实训效率。
(三)明确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简单零件的加工制作,学习零件装配技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2)知识目标:掌握简单零件的识读方法、工艺分析、装配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制定工作计划与方案,满足工厂“6S”管理要求。提高组织、协调、相互沟通和团队意识,体会成功后的喜悦。(4)安全目标:确保人生安全、确保设备设施完好无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界定
重点:让大学生们观摩、体验实训教学工作,提高动手能力。了解零件加工工艺选择及零件加工、装配精度。用测量数据说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提高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难点:让大学生重视项目完成质量,学生个性化得到充分发挥。领悟钳工教学设计的内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实训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钳工实训教学遵循钳工知识认知训练、基本技术技能训练、核心技能训练、复合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而设计,具体组织如下表: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实训方式比较
五、体会
1.本科生实训要重视顶层设计与其人才培养方案相吻合,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入、会、熟、精、通”实训教学体系,灵活采用“1 X”模块化模式,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基础,编制实训指导书并建立“活页式”实训模块和项目。
2.灵活教学方法,强调动脑、动手、出作品。实训项目从选题、信息整理、设计、分工、实际操作、小组合作到测试、整体评价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要求实践者对学习过程进行批评与反馈——学习评价。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以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大学生开展钳工实习,有利于学生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符合由目标群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质量控制六方面组成的优化教学系统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观。
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凸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 能力教育。虽然大学生们参与钳工实习的时间较短,但是通过认真、精心的各项准备,学生们学到了一定的技能、知识,体验了生活,开拓了视野。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天后就业道路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我校模具专业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探讨教学方式、研究教材、探讨教改的平台。
(作者单位:广东梅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姜波.钳工工艺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孙连栋,李晓敏.项目训练式综合实训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09(5).
责任编辑赖俊辰
关键词:行动导向;实训教学
梅州农业学校以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2010年与嘉应学院物理与光学信息科技学院签订培训协议,2010年起由学校模具数控教研室教师独立承担嘉应学院物理与光学信息科技学院师范类本科生来校进行为期一周的钳工实训教学。实训期间笔者本着“重技强能,学以致用”的原则,大胆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教学过程以项目实训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训效果,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教师构建的特定学习情境为主线,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为基础,学生通过以职业行动为导向的课业项目的学习,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其核心是通过实训,引导学生提高多方面的能力,营造“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实训教学、实训机械被动、验证式的实训方式,使实训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沟通自我超越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动脑、动手,出作品的实训环境。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激发本科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二、明确目标、做足独立承担本科生实训基础工作
(一)详细分析学情
物理与光学信息科技学院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大学课程学习,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勤奋、好学、上进心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具备简单零件图识读、简单加工、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同时对机械方面的知识认识不多,女同学约占30%,且对一线工人生产的艰辛、对工厂管理的规范性认识不足。
(二)科学处理实训指导书
多年的中职学校实践教学证明,技术技能训练伴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呈螺旋上升,包括“入、会、熟、精、通”五个过程。根据大学生能力形成规律和认知特点,笔者依据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要有层次性,体现“扎实的基础、精深的核心、广泛的拓展”的要求在原有中职学生使用指导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编制《实训教学指导书》,确保总体性和阶段性目标明确,训练方法设计合理,师生交互性强,项目和时间分配合理,提高实训效率。
(三)明确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简单零件的加工制作,学习零件装配技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2)知识目标:掌握简单零件的识读方法、工艺分析、装配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制定工作计划与方案,满足工厂“6S”管理要求。提高组织、协调、相互沟通和团队意识,体会成功后的喜悦。(4)安全目标:确保人生安全、确保设备设施完好无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界定
重点:让大学生们观摩、体验实训教学工作,提高动手能力。了解零件加工工艺选择及零件加工、装配精度。用测量数据说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提高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难点:让大学生重视项目完成质量,学生个性化得到充分发挥。领悟钳工教学设计的内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实训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钳工实训教学遵循钳工知识认知训练、基本技术技能训练、核心技能训练、复合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而设计,具体组织如下表: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实训方式比较
五、体会
1.本科生实训要重视顶层设计与其人才培养方案相吻合,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入、会、熟、精、通”实训教学体系,灵活采用“1 X”模块化模式,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基础,编制实训指导书并建立“活页式”实训模块和项目。
2.灵活教学方法,强调动脑、动手、出作品。实训项目从选题、信息整理、设计、分工、实际操作、小组合作到测试、整体评价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要求实践者对学习过程进行批评与反馈——学习评价。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以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大学生开展钳工实习,有利于学生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符合由目标群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质量控制六方面组成的优化教学系统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观。
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凸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 能力教育。虽然大学生们参与钳工实习的时间较短,但是通过认真、精心的各项准备,学生们学到了一定的技能、知识,体验了生活,开拓了视野。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天后就业道路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我校模具专业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探讨教学方式、研究教材、探讨教改的平台。
(作者单位:广东梅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姜波.钳工工艺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孙连栋,李晓敏.项目训练式综合实训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09(5).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