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强核心工程”,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开展活动,进一步搭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展示先进性的平台,打造党员带头创业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载体,提升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和创业带富能力,我市在24780名农村党员中实施了党员示范创业工程,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农村党员干部创业项目收益不均,发展中碰到了一些瓶颈,比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少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与探讨。在村集体经济收入压力持续加大的状况下,尽量细化政策、做好特色小镇、深入挖掘村里资源等,切实提高村营集体收入。
关键词:基本状况 瓶颈 对策
上半年,党校成立课题组,先后到滨江街道建南村、工业园区太阳村、常乐镇为群村、悦来镇耀昌村、海门高新区陶港村、海门港新区灵树村等走访调研,后期也跟农办、发改委的领导沟通了一些情况,发现现阶段农村党员干部创业存在一些困惑和难题,课题组成员经过长达半年的研究跟探讨,针对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现阶段农村党员干部创业基本状况
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市实施党员示范创业工程,实现了80%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参与创业、40%的村集体收入翻番。近年来,参与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的党员达24870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2%;全市95%以上的村干部至少有一个以上的致富项目,3700余名农村党员创业能手帮助和带动5200多名群众加入创业行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4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调研中发现,我市农村党员干部创业项目集中在家纺产业、养殖业、种植业、餐饮业、办厂(螺丝厂等)、小手工作坊等方面,创业时间有长有短,创业收益也大小不均。但是无论是创业阶段还是发展阶段都或多或少碰到了不少难题,尤其是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标准的压力下,很多村干部表示还是有一定的压力,下一步如何提高村营集体收入才是奋斗的关键所在,也是造福百姓的一件大事。
二、创业优势
1.政策掌握及时。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创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融资、选项、选址、营销等诸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市场机会评估、赢利模式分析、开业危机应对等,调研中,很多村干部表示,创业前一定要进行细致的准备。尤其是创业扶持政策等方面,村干部相对其他创业人员,对政策能够相对提前预知,比如农村涵洞升级改造,道路建设等,这对创业的中长期规划都有一定的有利影响。
2.整合优质资源。村干部在整合政府职能部门资源,利用省市相关项目扶持政策,协调与税务、农林、水利等部门,同时在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物资、技术等中也具备一定的优势。随着大型項目落户乡镇园区,村干部还善于运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智囊型”力量与资源,打造创业服务团,加强对创业的技术指导、咨询与服务,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与后期发展的提质生效。
3.把握区域优势。调研中,有一个村干部提到自己的创业项目是猕猴桃种植,前期投入较大,现在收益比较小,租住了50亩地,一亩1000元租金,预计明年才会有收成。调研结果显示,根据最新的一中心五片区的功能规划以及乡镇的发展特色定位,这是村干部创业的一个基础考虑点。工业园区95%的村干部的创业项目是围绕家纺产业,比如家纺加工厂,小手工作坊等。
4.信誉度高。“上面千条线,线面一根针”,这就是对村干部工作的描述。访谈中,有的村干部形象的把自己比作“夹心饼干”,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就是这样的夹心饼干,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资金周转困难时可以预付或者垫付,有的家纺市场还可以提前欠支。他们的身份是一张名片,这张名片还是有一定的潜在效益。
5.时间相对灵活。很多村干部表示,一开始创业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市里也没有强制要求。他们自己觉得村干部要做出榜样,尤其是党员村干部更要做出创业的表率,不仅自己要有致富能力,也要带动老百姓致富。另一方面利用多方资源,创业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时间相对自由,村里,厂里可以灵活调剂。
三、创业瓶颈
1.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随着中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幻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我市“四大增长极”开发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的竞争压力、资源环境约束限制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的显现,我市的经济形势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倒逼着我们思考创业项目如何稳中求进,逆境中迎难而上?
2.政策扶持力度少。很多村干部在访谈中表示,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小,也不明确。创业有时候孤军奋战,孤掌难鸣,进展很困难。比如相关职能部门对新出台政策缺乏详细的解释,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小,财政贴息新模式进展缓慢,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及创业激励措施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苍白。
3.土地流转少。围绕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呈现高增长态势截止目前,我市土地流转累计面积达27.31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40.1%。然而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陷入一种困境,土地流转受相关职能部门的限制,土地流转了出来,没有相应的土地指标,很多好的项目只能原地踏步。
4.资金少。很多村干部的创业项目只停留在小规模,小本经营阶段,受资金的限制,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产业。
5.想法多,但落实难度比较大。选择创业的行业比较陌生,实施又比较难,比如刚开始创业阶段,从办厂设备,租地等都走了很大的一个弯路,为了节省建设资金,很多东西都按照标准做。本地没有合适的技术工,外地挖过来成本较高,自己培养周期又较长。
6.资金回流难,欠款多。受项目的限制,比如种植项目,黄桃,芋艿等有收益,但比较小。有的项目欠款太多,年底收,成本压力与日俱增,垫资压力较大。 7.客户源不稳定。访谈中,有的村干部提到,受政策的影响,客户源不太稳定,销售品种无法控制,畅销的比较缺货。
8.创新能力不强。调研结果显示,很多项目还停留在传统模式,缺乏创新思维。比如有一个村委会书记经营一个螺丝厂,96年开厂到现在28年,现在厂里有7,8个人,每年常规化经营,勉强做做。还有一个副书记养猪,每年400-500头,经济形势敏感的时候收益也不高。种植业、养殖业很难创新,只能老路子走到底。
四、对策研究
1.从“一镇一品”到“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是一镇一品的。所谓特色,则是立命之本,竞争力所在。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结合海门的具体实际,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高新产业、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医药、机器人等高端产业和家纺等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2.政策扶持。首先,不断加大村干部创业资金支持的力度,协调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村干部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县财政每年统筹部分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定向发放村干部创业贷款资金;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实施创业项目指导推荐,编制创业项目库,定期开展下乡“送学”、组织“集中学”和对外“交流学”,多渠道提高村干部创业本领,增强村干部产业发展技能;优化创业服务,联合相关部门组建村干部创业服务团,定期深入到乡镇、村开展服务指导,对选定创业项目的村干部,逐一明确责任人,提供“保姆式”服务。同时,不断畅通市场渠道,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帮助规避市场风险。一些村干部在农村地区的创新创业对于当地的一些老百姓创业者来说是非常具有带动作用的,对于他们的一些创业活动进行培训,也可以更好的推动农村地区创业活动的开展。
3.发展旅游经济。根据海门本土现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江海风情、产业业态等资源禀赋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按照要素集聚,重点发展的思路,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和广度拓展,强化特色,创造海门旅游的亮点和卖点,增强旅游地的綜合竞争力。海门“十三五”规划明确发展各镇发展定位和方向,也有很多的特色乡镇,比如“常乐状元故里”、“余东历史古镇”、“三星家纺市场”、“海永休闲旅游”。也形成了张謇纪念馆、古镇风情街、绣品大市场、海港渔文化、蛎岈山国家海洋公园等一批旅游景点。打造属于海门的旅游名片,一张叫得响的旅游特色品牌。
4.挖掘村里资源。注重项目,发挥优势,创建一批科学发展的产业。过去我们常讲,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现在我们可以讲,无业不富。大产业大发展、小产业小发展、没有产业不发展。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发展的平台和支柱。过去我们经常讲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讲的就是利用本地优势,促进本地发展。尽管各个村的条件不同、情形不同,但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特点,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优势。有的有资源的优势(比如市中心路段),有的有生态的优势(海永乡),有的有交通的优势(比如靠近沿江公路地段);有的可以发展养殖业(悦来镇部分村),有的可以发展运输业,有的可以发展商贸业(工业园区主要以家纺业为主),可以说没有一个村没有任何优势,不能发展任何产业。关键是你能不能发现优势、利用优势。要善于学习,敢于借鉴。当然发展本村级的产业不能照抄照搬外地经验,必须紧紧把握村情,把握市场,力求做到:一要吃透村情,优势是啥,劣势是啥,心里清清楚楚,靠水可以利用水、靠山可以走山路,一切都要因地制宜,把握本村的问题,结合本村的优势来进行发展。二要力求市场信息的科学性。种植的产品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三要力求市场预测的超前性。要把握市场特点,抢占制高点,高瞻远瞩,尽力做到科学决策,超前决策。四要保持生产发展的连续性。特色农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契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能总是跟着别人跑,市场稍有波动就摇摆不定,最后什么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既着眼海门的产业、资源优势与国际国内产业对接,又考虑如何寻找互补优势,转化和提升海门劣势的传统产业、企业;既着眼接受国际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辐射,又考虑同周边经济区域的分工协作。根据以上战略定位,重点唱好“国歌”、“国际歌”、和“民歌”三支歌,这样才能发展好农村经济,带好这支队伍。
参考文献:
[1]刘远生.提高创业本领 孵化“双带”力量[J].当代江西,2013,(6).
[2]邓宝山.双创谈——四谈多层次的创业服务[J].中国劳动,2016,(13).
作者简介:张利萍(1987.09—),女,汉,山东临沂人,中共海门市委党校社科类教师,毕业于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历,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王斌,男,汉,江苏海门人,中共海门市委党校副校长,分管教学科研。
关键词:基本状况 瓶颈 对策
上半年,党校成立课题组,先后到滨江街道建南村、工业园区太阳村、常乐镇为群村、悦来镇耀昌村、海门高新区陶港村、海门港新区灵树村等走访调研,后期也跟农办、发改委的领导沟通了一些情况,发现现阶段农村党员干部创业存在一些困惑和难题,课题组成员经过长达半年的研究跟探讨,针对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现阶段农村党员干部创业基本状况
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市实施党员示范创业工程,实现了80%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参与创业、40%的村集体收入翻番。近年来,参与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的党员达24870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2%;全市95%以上的村干部至少有一个以上的致富项目,3700余名农村党员创业能手帮助和带动5200多名群众加入创业行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4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调研中发现,我市农村党员干部创业项目集中在家纺产业、养殖业、种植业、餐饮业、办厂(螺丝厂等)、小手工作坊等方面,创业时间有长有短,创业收益也大小不均。但是无论是创业阶段还是发展阶段都或多或少碰到了不少难题,尤其是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标准的压力下,很多村干部表示还是有一定的压力,下一步如何提高村营集体收入才是奋斗的关键所在,也是造福百姓的一件大事。
二、创业优势
1.政策掌握及时。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创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融资、选项、选址、营销等诸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市场机会评估、赢利模式分析、开业危机应对等,调研中,很多村干部表示,创业前一定要进行细致的准备。尤其是创业扶持政策等方面,村干部相对其他创业人员,对政策能够相对提前预知,比如农村涵洞升级改造,道路建设等,这对创业的中长期规划都有一定的有利影响。
2.整合优质资源。村干部在整合政府职能部门资源,利用省市相关项目扶持政策,协调与税务、农林、水利等部门,同时在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物资、技术等中也具备一定的优势。随着大型項目落户乡镇园区,村干部还善于运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智囊型”力量与资源,打造创业服务团,加强对创业的技术指导、咨询与服务,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与后期发展的提质生效。
3.把握区域优势。调研中,有一个村干部提到自己的创业项目是猕猴桃种植,前期投入较大,现在收益比较小,租住了50亩地,一亩1000元租金,预计明年才会有收成。调研结果显示,根据最新的一中心五片区的功能规划以及乡镇的发展特色定位,这是村干部创业的一个基础考虑点。工业园区95%的村干部的创业项目是围绕家纺产业,比如家纺加工厂,小手工作坊等。
4.信誉度高。“上面千条线,线面一根针”,这就是对村干部工作的描述。访谈中,有的村干部形象的把自己比作“夹心饼干”,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就是这样的夹心饼干,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资金周转困难时可以预付或者垫付,有的家纺市场还可以提前欠支。他们的身份是一张名片,这张名片还是有一定的潜在效益。
5.时间相对灵活。很多村干部表示,一开始创业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市里也没有强制要求。他们自己觉得村干部要做出榜样,尤其是党员村干部更要做出创业的表率,不仅自己要有致富能力,也要带动老百姓致富。另一方面利用多方资源,创业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时间相对自由,村里,厂里可以灵活调剂。
三、创业瓶颈
1.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随着中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幻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我市“四大增长极”开发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的竞争压力、资源环境约束限制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的显现,我市的经济形势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倒逼着我们思考创业项目如何稳中求进,逆境中迎难而上?
2.政策扶持力度少。很多村干部在访谈中表示,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小,也不明确。创业有时候孤军奋战,孤掌难鸣,进展很困难。比如相关职能部门对新出台政策缺乏详细的解释,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小,财政贴息新模式进展缓慢,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及创业激励措施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苍白。
3.土地流转少。围绕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呈现高增长态势截止目前,我市土地流转累计面积达27.31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40.1%。然而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陷入一种困境,土地流转受相关职能部门的限制,土地流转了出来,没有相应的土地指标,很多好的项目只能原地踏步。
4.资金少。很多村干部的创业项目只停留在小规模,小本经营阶段,受资金的限制,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产业。
5.想法多,但落实难度比较大。选择创业的行业比较陌生,实施又比较难,比如刚开始创业阶段,从办厂设备,租地等都走了很大的一个弯路,为了节省建设资金,很多东西都按照标准做。本地没有合适的技术工,外地挖过来成本较高,自己培养周期又较长。
6.资金回流难,欠款多。受项目的限制,比如种植项目,黄桃,芋艿等有收益,但比较小。有的项目欠款太多,年底收,成本压力与日俱增,垫资压力较大。 7.客户源不稳定。访谈中,有的村干部提到,受政策的影响,客户源不太稳定,销售品种无法控制,畅销的比较缺货。
8.创新能力不强。调研结果显示,很多项目还停留在传统模式,缺乏创新思维。比如有一个村委会书记经营一个螺丝厂,96年开厂到现在28年,现在厂里有7,8个人,每年常规化经营,勉强做做。还有一个副书记养猪,每年400-500头,经济形势敏感的时候收益也不高。种植业、养殖业很难创新,只能老路子走到底。
四、对策研究
1.从“一镇一品”到“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是一镇一品的。所谓特色,则是立命之本,竞争力所在。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结合海门的具体实际,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高新产业、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医药、机器人等高端产业和家纺等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2.政策扶持。首先,不断加大村干部创业资金支持的力度,协调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村干部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县财政每年统筹部分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定向发放村干部创业贷款资金;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实施创业项目指导推荐,编制创业项目库,定期开展下乡“送学”、组织“集中学”和对外“交流学”,多渠道提高村干部创业本领,增强村干部产业发展技能;优化创业服务,联合相关部门组建村干部创业服务团,定期深入到乡镇、村开展服务指导,对选定创业项目的村干部,逐一明确责任人,提供“保姆式”服务。同时,不断畅通市场渠道,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帮助规避市场风险。一些村干部在农村地区的创新创业对于当地的一些老百姓创业者来说是非常具有带动作用的,对于他们的一些创业活动进行培训,也可以更好的推动农村地区创业活动的开展。
3.发展旅游经济。根据海门本土现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江海风情、产业业态等资源禀赋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按照要素集聚,重点发展的思路,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和广度拓展,强化特色,创造海门旅游的亮点和卖点,增强旅游地的綜合竞争力。海门“十三五”规划明确发展各镇发展定位和方向,也有很多的特色乡镇,比如“常乐状元故里”、“余东历史古镇”、“三星家纺市场”、“海永休闲旅游”。也形成了张謇纪念馆、古镇风情街、绣品大市场、海港渔文化、蛎岈山国家海洋公园等一批旅游景点。打造属于海门的旅游名片,一张叫得响的旅游特色品牌。
4.挖掘村里资源。注重项目,发挥优势,创建一批科学发展的产业。过去我们常讲,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现在我们可以讲,无业不富。大产业大发展、小产业小发展、没有产业不发展。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发展的平台和支柱。过去我们经常讲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讲的就是利用本地优势,促进本地发展。尽管各个村的条件不同、情形不同,但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特点,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优势。有的有资源的优势(比如市中心路段),有的有生态的优势(海永乡),有的有交通的优势(比如靠近沿江公路地段);有的可以发展养殖业(悦来镇部分村),有的可以发展运输业,有的可以发展商贸业(工业园区主要以家纺业为主),可以说没有一个村没有任何优势,不能发展任何产业。关键是你能不能发现优势、利用优势。要善于学习,敢于借鉴。当然发展本村级的产业不能照抄照搬外地经验,必须紧紧把握村情,把握市场,力求做到:一要吃透村情,优势是啥,劣势是啥,心里清清楚楚,靠水可以利用水、靠山可以走山路,一切都要因地制宜,把握本村的问题,结合本村的优势来进行发展。二要力求市场信息的科学性。种植的产品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三要力求市场预测的超前性。要把握市场特点,抢占制高点,高瞻远瞩,尽力做到科学决策,超前决策。四要保持生产发展的连续性。特色农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契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能总是跟着别人跑,市场稍有波动就摇摆不定,最后什么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既着眼海门的产业、资源优势与国际国内产业对接,又考虑如何寻找互补优势,转化和提升海门劣势的传统产业、企业;既着眼接受国际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辐射,又考虑同周边经济区域的分工协作。根据以上战略定位,重点唱好“国歌”、“国际歌”、和“民歌”三支歌,这样才能发展好农村经济,带好这支队伍。
参考文献:
[1]刘远生.提高创业本领 孵化“双带”力量[J].当代江西,2013,(6).
[2]邓宝山.双创谈——四谈多层次的创业服务[J].中国劳动,2016,(13).
作者简介:张利萍(1987.09—),女,汉,山东临沂人,中共海门市委党校社科类教师,毕业于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历,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王斌,男,汉,江苏海门人,中共海门市委党校副校长,分管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