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成之花”开得更绚丽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y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上好一堂课,进行充分的预设是必要的。现在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都有着充分的预设,在课前进行充足的准备,而且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考虑。而要想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还应善于捕捉一些意外的生成。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
  一、正视意外,因势利导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懂得及时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于这节课的教学,然后再决定是否要“顺藤摸瓜”,还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它,放大它,让这类“惊人之语”发挥作用,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火花。
  例如教学《两只狮子》这一课,先在导入课题时,运用了几幅活泼可爱的狮子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几幅图片很快吸引了一年级的小朋友,老师的问题也出来了:“小朋友,你们知道狮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又是一次让学生练习口语的好机会。学生们没有让老师失望,小手举得高高的。“狮子是一种凶猛的动物。”“狮子很威武。”“狮子是一种猫科动物。”好一个知识丰富的小博士。同学们清脆的回答声在我的脑海中激荡。“狮子很温柔。”又一个声音响起来。怎么会用“温柔”一词来形容狮子呢?我纳闷了。而这时他们的老师已作出简单概括:“小朋友们很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可我的脑海里总是忘不了“温柔”这个简单却又让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的词。哦!我忽然想到本课中不是提到了狮子妈妈吗?哈哈,真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小朋友的这一出乎意料的回答,从而引出课文,是不是可以避免生硬的连接,使得我们的教学过程更流畅呢?
  我们的课堂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情境中,教师要仔细倾听,适时抓住意外,因为意外也是一种生成资源。也许某些预设的技巧尚未掌握得像事先预想的那么好,也许学生的一些观念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及时作出积极反应,利用好课堂中这些转瞬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放大它,顺着学生思路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更有效。
  二、重视质疑,激活思维
  课堂上有很多问题在预先的设计中是没有的,而课堂中最出彩的又往往是临时生成的问题。那是学生们自主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的表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顺学而导。这样才能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课本,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失物招领》这课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老师为什么没有在学生开始丢垃圾的时候就提醒小朋友不要乱丢垃圾,还要等到最后张爷爷来告诉老师?”出乎意料,这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到的,而学生提到了。我一下子蒙了,怎么办?很快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我立即让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一下。原本沉寂的课堂立即活跃起来了,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人说:“老师可能刚才去了别的地方。”有人说:“在最后提出来更能让小朋友们记住这个教训,同时也能体现小朋友们知错就改的优点。”也有人说:“可能老师当时因为小朋友太多没有注意到。”一个多么会体谅老师的好孩子……
  质疑是一种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见解。因此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该加以重视,尤其不能轻易否定,应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与众不同的思维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为这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甚至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灵丹妙药”。
  这个教学片段很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课堂上的生成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惊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把握即时教学资源,因势利导,生成新的阅读讨论话题,使课堂生动活泼,从而在课堂中碰撞出精彩的智慧火花。?
其他文献
当文本被选入教材时,它自身的核心价值就被转化为教学价值。但是文本原有的内在规定性却是无法改变的,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失去其夺目的光彩,那震人心魄的力量渐行渐远,最终深藏在那段岁月里。而学生童心正盛,阅历尚浅,面对文本原有的内在规定性,犹如面对“冰冷而奇怪”的远古的遗存,因此出现了误解、隔阂、强自说愁。文本中的场景、人物、故事,多数被学生陈列于某个特定的区域,走不进学生的生活,也走不进学生的生命。因而
留意我们的课堂,家常课中的许多不足显而易见。我们很难像上公开课那样精心设计课前谈话,学具准备可有可无,一切都在漫不经心中开始。课堂上,重点偏失、随意性大。一些家常课教材钻研不到位、准备不充分,上课铃响后才匆忙找教科书进教室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材把握不准,缺乏有效地组织与引领;课堂评价单调。一些公开课上教师的评价精彩纷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在家常课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索然无味
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互动的。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一个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主动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自主进行理性的转型变革,追求和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组织,要实现特色化的发展,就必须使自己成为自主发展的系统。而一所学校要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及其核心理念的厘清及定位,是极为重要的起始环节。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的准确定位是一
新课程标准的颁发,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掌握“语用”能力?纵观目前课堂,很多教师心中其实是茫然的。  本人认为,其中原因有三:  一、新课程标准中 “语用”教学目标的内涵不明确  虽然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分年段进行了条例说明。然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还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大部分教师仍无法冲破应试教育的瓶颈——“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做什么作业和练习”,而学生做作业——做什么,怎么做,除了完全服从于老师,毫无发言权。于是面对着大量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实用价值的作业,学生或是苦不堪言,望题兴叹,或是照虎画猫,草草了事。那么,如何让学生由苦做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推进,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是让他们将学习作为一项艰巨任务来承担,还是作为一件珍贵礼物来欣然接受,已经成为了教育者所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数学故事,可以点燃小学生学习热情、活跃数学思维,赋予小学课堂生命力的“神奇功效”,如何积极合理地将数学故事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对具体做法进行的详细
中国传统教育是怎样的呢?每想到这个问题, 我的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周一贯老师的一篇《我是怎样变成一只小板鸭》的教育童话:一只原本十分天真活泼的小鸭, 经历“填”“考”“酱”三个阶段, 最终被磨练成了一只规格标准且唯一的“板鸭”。这算不算是传统教育的悲哀呢?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不需要乃至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独到的见解。课堂上, 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教师的“问”剥夺了学生的“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只读这诗题,已让人心动。“真想变成……”一声轻叹,满怀向往,一下就将你的思绪带入一池荷塘——那里,叶如华盖,四溢清香。一个“变”字,透着烂漫天真和无限的曼妙遐想。  这是一首夏天的美丽小诗,短短二十三行散发着夏日的浪漫芬芳;  这是一曲诗人心底的轻吟浅唱,也让读它的人儿为之痴迷,心神飘荡。沉浸其中,你会感到浑身每个毛孔都被打开的舒畅。  如何带着这种久违而难得的纯净与清新体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教材富有创意的编排,它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串起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这种识字教学方法,继承传统蒙学的精髓并融入现代教学理念的编排,其教学效果得到实践的检验、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借鉴“词串识字”的优点,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词串教学”的巨大价值远没有被大家发现和认识。以
在独生子女在学生中占大部分比例的今天,儿童独立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给现在的小学生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小小年纪的他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期望下学习特长。对于在心理、生理都处于成长期的儿童来说,一上学就被成绩所左右,被望子成龙的家长灌输各种各样的理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这些小朋友们的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从而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时有焦虑、自卑心理,交往不主动,与同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