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 沟通联系 凸显本质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ngmmsn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年级里两位平行班的教师上了《除法笔算》的第一课时,这是一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起始课,要求学生学会42÷2和52÷2的计算及竖式书写。尽管课前两位教师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反馈和课堂作业情况还是让她们大吃一惊:一些学生不知除的顺序,一些学生不知书写的格式,一些学生不会试商,还有一些学生无从下手,更有甚者把原来已经学过的16÷2的笔算也给忘了。看着一本本错误百出的作业本和两位同事愁苦的脸,我拿出教材,仔细地研读起来,“何不根据学生的错误,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与程序?”试验的想法在我心里慢慢形成。
  [错误分析]
  首先,我对3个平行班的87名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了统计,发现完全正确的人数只占45%。学生的错误主要分为以下3类:
  
  A类错误:口算、笔算混淆。
  原因分析:64÷4商是16,学生在64下面直接照抄了64,问计算过程,学生说:把64分成40和24,40÷4=10,24÷4=6, 6 10=16。以前的加减法、乘法计算都从个位算起,而除法笔算从高位算起,顺序改变了,学生适应不了,所以就用已经熟练了的口算来代替今天新学的笔算,说明这部分学生对除法笔算顺序、书写格式都未理解。
  B类错误:有余、无余不清。
  原因分析:经了解,两位教师先教42÷2=21,书写竖式时,十位上出现了4-4,个位上是2-2,每个数位都无余数。有些学生此时并未完全理解算理42÷2是十位够除,刚好写4-4,而78÷2十位除以2以后有余数1,这个余数要和个位的8合在一起变成18再除以2。学生遇到有余数的78÷2时就模仿无余数的42÷2,十位上写7-7,个位写8-8,原因之一是算理模糊,原因之二是计算42÷2的思维定势所致。
  C类错误:漏除、漏商现象。
  原因分析:这部分学生计算十位上5÷3是正确的,但除到个位21÷3时就半途而废了,说明他们没有完全学会书写格式,也没有理解竖式的意义,是不懂造成的。还有的学生已经懂了,意义与格式也理解了,但因写法不够熟练或者学习习惯不佳,顾此失彼地漏写了个位上的商“7”。两者都需要教师对竖式的意义与书写格式做进一步的强化与指导。
  [试验措施]
  措施一、出示典型,整体感知除法笔算的新旧联系
  出示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竖式的所有典型情况,如:18÷3、42÷2、52÷2、856÷7、309÷3、562÷4,其中包括已学过的和本单元要学习的全部知识点,请学生观察、比较:“看看这些除法竖式,你看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看不懂?把我们已学过的和没学过的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新的除法算式比原来的除法算式试商多了几次,所以 “竖式比原来的长”,像“楼梯一样”,把旧知识与新知识展示在一起,让学生产生“新知识似曾相识”的感觉,尽管对除法竖式的理解还是模糊的,但新知的难度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被降低了,它不仅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还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对除法笔算知识的发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措施二、借助动作程序,沟通算理与除法竖式的相互联系
  首先我设计了情境,要把81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班级,每班分到几本?列式81÷3,然后让学生试着用81根小棒平均分3份,学生很容易就发现,零散的1根小棒平均分3份是不够的,必须从整捆处先分,自然引出“从十位除起”的顺序。8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分掉了6捆还余下2捆,把余下的2捆拆开和零散的1根合在一起,共21根,21÷3=7,把这7根和前面的2捆并在一起,每份是27根,自然地突破了“十位剩余的数与个位合并继续除”的难点。学生分过之后,我再请大家来汇报分的过程,一边按学生说的进行分小棒实物演示,一边书写竖式,这样借助动作程序让学生理解“先除十位,再除个位,除到哪位商哪位”的算理,也自然地掌握了除法笔算的顺序,从而把笔算与口算区别开来,A类错误就避免了。特别是“十位剩余的数与个位合在一起再除”的算理,因为小棒的“余—拆—合—分”两度直观操作,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有了动手操作,借助动作程序,沟通算理与除法竖式的联系,B类错误“有余、无余”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攻克了。分小棒的动作与除法竖式的书写结合,让学生明确了分小棒的步骤其实就是除法笔算书写的步骤,C类错误中的漏商、漏除错误就减少了。
  措施三、调整例题,先难后易,凸显除法的内在联系
   课本上的例题是以先易后难的顺序出示的,先学42÷2,再学52÷2,导致一些学生出现B类错误。我调整了例题呈现的顺序,先难后易,先教学难的旨在先行突破重、难点,让除法竖式的本质显著地凸现,后学易的旨在明确除法竖式的典型情况,理清除法笔算的普遍意义,从而凸显除法竖式的内在联系。同时我还修正了例题的数据,设计了一组由普遍到特殊的补充题演算比较,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多方位强调突出除法笔算的内在联系。
  首先教学最难也是最典型的一种情况“81÷3”,借助小棒进行运算,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笔算的意义与方法,然后教学中等难度的“42÷3”,这时商与前一题稍有不同,它的十位从“2”变成了“1”,但除法笔算的顺序、试商方法与书写格式与前一题完全相同。
  接着计算稍简单的一种情况“96÷3”,十位和个位都没有余数。有了前两题的基础,这题反而简单了。被除数的十位能整除, 相当于余数为“0”的一种特殊情况,此处的“0”可以不写。引导学生经过比较,明确十位上试商之后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不管余数是否为0,至此,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除法笔算的意义、顺序、方法和书写格式。
  最后计算“12÷3”,开始时有些学生愣住了,说“1÷3怎么除呀?”有些学生在思考之后列出竖式,忍俊不禁地说:“这是早就学过的呀!”在他们的启发下,愣着的学生也恍然大悟了,“原来越学越容易了!”“以前学过的其实就是今天笔算里的一小段。”一位女生由衷地说,没想到她竟然在“42÷3”里找到了“12÷3”,并联系了起来。
  [绩效]
  这次课后,把平行班的课堂作业(数学书第20页做一做1、2)与我班的课堂作业(数学书第20页做一做1)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对比,情况如下表:
  
  分析:平行班全对人数占45%,试验班全对人数占81%,提高了36%,说明试验班学生总体掌握情况大大好于平行班。从人均题数上看,平行班人均做11.3题,试验班人均只做了4题,学生负担轻了,学习效果却好了,错误率下降了19 %,真正践行了减负提质的理念。
  (浙江省杭州市胜蓝小学310002)
其他文献
语文课是工具课,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交流课。如何让美文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就要善于营造一种美文学习的氛围。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它不仅能展现文本固有的美,而且能发现、领悟、创造美。美文美教,根据文本的内容、特征和学生状况,精心创设一种能为学生感受、理解的特定的场景和氛围,然后引领学生融境、悟境,甚至再进一步创境,努力实现阅读教学中课堂之境、文本之
摘 要:体育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本文结合笔者17年教学经验,13年的教研员阅历,剖析了体育教师成长过程中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广博观摩众家之课,初步形成赏课的能力;第二阶段要亲临课堂模拟上名师的课,力求神情合一;第三阶段要精心研磨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文章重点对这三个阶段的实践体验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性策略。  关键词:教师成长;体育教学;
人教版课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头,总有一段话能突出该单元的中心内容,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该单元的专题、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等内容,这段话就是单元导语。这是一块重要的教学资源,作用之大显而易见,但在实际教学中,忽视单元导语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语”还需“导”。必须充分挖掘单元导语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好材料、好向导、好老师、好平台。  为此,笔者将立足教学实际,浅谈小学语文教
《桂花雨》的作者琦君用清新的语言、优美的笔调描写了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课文所描述的得“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从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才能感受到。教学时只有潜心会文,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文本,才能真正体会作者那份悠悠的童年乐、浓浓的思乡情。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①自学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教材安排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读领悟,受到心灵的震撼,懂得诚实守信比财富更重要,更珍贵。  那么怎样来组织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达成这一目标呢?我仔细解析揣摩文章后,发现有一条主线可循,那就是父亲因汽车得而复失的情感变化:本该高兴—不高兴—高兴,且有一些看似矛盾之处,于是教学思路初成:紧扣主线,突出重点,巧设矛盾,引发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熟读精
摘 要:为了提高微课教学设计的规范性,使微课便捷高效地服务于学习者,笔者运用五星教学设计原理为理论支撑,选取小学五年级一个自然班44名学生,进行“车轮跳绳”微课教学设计研究,结果表明五星教学围绕问题解决出发,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融会贯通掌握,可以有效增进学习者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并为优质微课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与引领。  关键词:五星教学;微课;教学设计;车轮跳
伴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和教学思考的日趋理性,“教材至上”和“教材无用”两种极端的教材观正在逐渐消失,数学教师普遍树立了“教材是基本课程资源”的现代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更显示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内容依托情境呈现,材料伴随问题呈现,信息立足活动呈现。应该说,新教材的编写体例给数学教学理想空间的最终造就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行为支点。然而,教材编写无论多么完备、多么优秀,它依然只是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倒计时300天;模拟冬奥会;冰上展示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4-0004-01  为全面提升北京冬奥会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项目,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兴趣,提高青少年冰雪运动技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烘托活动氛围,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300天的重要历史时刻,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冬奥组委、北京
任何事物如果缺失了“度”的把握,往往会走到与预期相反的一面。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词句细读,亦然。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词句教学虽走上了细读层面,但也步八了一种值得商榷的境地——“失度”与“适度”。对此,本文试以常态课例作辩证式的阐释与探索。    一、词句内涵的挖掘要合理把握“深与浅”的关系    解读文本的首要任务在于对词句“意义”的开掘,既要“见其表”,又要“见其里”,由“知言”到“会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深为其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设计叫绝。  [案例]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出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 、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指导学生读好它们)  师: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投影出示人物关系示意图)   生:(比较流畅地)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把他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