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品市场大潮的推动下,古琴逐渐走进拍卖场,并成为藏家追捧的焦点。对于实力雄厚的收藏家来说,收藏古琴时,不仅要考虑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掂量其使用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拍会上,一张唐朝“九霄环佩”琴,以346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同年11月,王世襄所藏唐代“大圣遗音”琴以891万元成交。可以说2003年是古琴收藏的一个分水岭。古琴开始从曲高和寡的藏品,渐渐步入了大众视野。随后,古琴的价格从十万、百万、千万级别跨入亿元门槛,不断刷新的成交纪录。
2010年,一张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帝御铭的“松石间意”琴以1.37亿元的天价成交,首次突破古琴亿元大关。到了2011年,古琴拍卖市场持续升温,古琴拍卖价格继续攀升。
“文人四艺”之首
“琴”居“文人四艺”之首。《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记载,可见西周时古琴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那时的古琴可分五弦、七弦、十弦,而隋唐之后古琴才开始以今人熟悉的七弦琴为主。
古琴高雅的品位使它在先秦时期就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专属,春秋战国时甚至形成了“士无故不撤琴瑟”的繁荣局面,在先秦和秦汉古墓中出土了大量作为随葬品的古琴,可见当时古琴在王公贵族们心中的地位。晋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也解释了文臣爱琴的原因。那就是可以培养人们优异的品德,提升人们的君子修养。
已被奉为圣人的孔子是历史早期的古琴发烧友,他认为对古琴的理解除了弹奏技法外,还必须深刻领会琴曲的含意。《左转·昭公元年》中有记载,一天孔子听自己的古琴老师师襄演奏一首琴曲,听着听着他突然退席跪在老师面前虔诚地说道:学生似乎看见文王在弹琴。老师非常惊奇,他告诉孔子:这首古曲就是周文王谱写的,曲名就叫《文王操》。孔子曲中会文王为历史留下了一段传奇,从此人琴合一、人琴相通,也成为后来历代古琴演奏者孜孜以求的境界。
晋代“竹林七贤”中嵇康与阮籍都比较钟爱古琴。后来嵇康获罪,在临刑前抚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他不为自己即将临刑而惋惜,却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也反映了人们出世的情怀。
当然导致《广陵散》等名曲消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唐代以前古琴曲的流传方式都是口传心授,一旦青黄不接就会导致传曲的变形或遗失。无谱相传的局面在唐代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琴谱的诞生为古琴在后世的广泛流传创造了条件,也丰富了古琴文化。如今传世的最好古琴大多为唐代古琴,大量珍贵的琴和琴谱的诞生也为后世的古琴收藏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代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为这些国家所汲取和传承。
存世古琴不足2000张 唐前已无琴
在众多的收藏门类中,古琴难以跻身主流。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古琴的存世数量稀少,而那些著录清晰、流传至今的历史名琴就更加稀少。其次古琴的收藏群体大多为演奏家或者爱好者,与传统书画、瓷器等收藏品相比可谓九牛一毛。说白了,古琴过于风雅。
而且与瓷器字画等藏品有所不同,古琴不仅是一件具有文化价值的收藏品。它首先是一件乐器,能否演奏也是一项重要评判价值。古琴收藏者往往是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收藏机构或个人,而不具备一定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收藏者很难花成百上千万买回一张古琴放在家中作为摆件。
目前真正具有收藏意义的古琴存世量极其稀少,古琴的木质材料和长期紧绷的琴弦使其无法如金银器一般长久保存,所以能够留传至今又能保持较好音色的古琴极其珍贵。目前为止,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存世古琴不会超过2000张,其中先秦的古琴几乎绝迹,有幸留存的也多为出土文物,早已无法演奏。
古琴的收藏极为复杂,需要收藏者具有极高的人文综合素养,从雅文化的角度,古琴通常是收藏家们的终极追求,其赏玩境界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不过对普通收藏者而言,古琴收藏也有一些入门级标准。
曾制作了2008年奥运会上那张师旷式古琴的著名制琴师王鹏说,原则上年代越久、保存越完善的古琴越具有收藏价值。古琴按年代大概可以分为四档,唐代以前保存完善且制做精良的古琴几乎绝迹。而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为目前古琴市场精品,留世凤毛麟角,一旦在市场露面,必定会受到藏家追捧,其价格也是动辄数百万、数千万人民币。而明代文人制琴多为中端品种,虽尚有一定数量留存,但市场价格也已不菲。至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琴因品质远逊、存世较多,其市场价位也相对较低。
古琴鉴别有难度
古琴是多项艺术的综合载体,涉及木材、断纹、音质、造型等方方面面,因此对古琴的鉴定比鉴定其他艺术品难度大得多。
首先看音色。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古人对古琴的音很看重,传世的古琴大多具备松、透、圆、润的特点。收藏古琴需要先了解古琴的音色,古琴的音色需沉厚而不亮透,上中下3准音色要均匀、泛音明亮灵敏,只有具备这些才是一张上好的古琴。
其次,鉴别一张古琴还得看它的“质”。先从琴的木质观察老化程度。制作古琴一般采用桐木、杉木和梓木,明代以前的琴,木质大多呈金黄色且松软。然后看漆质,宋、元以前的琴胎木质较细腻,而且漆色纯净,往往在强光下能透过表漆看到漆胎内闪烁的金、银、铜等粉末。
三看断纹。断纹是漆器因为年代久远而出现的裂痕,主要是由于胎骨及漆层经常不断地胀缩而产生的。不同的断纹标志着漆器的不同年代,唐宋时代的古琴等多呈蛇腹断、梅花断;元明时代的古琴多为流水断和牛毛断。
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拍会上,一张唐朝“九霄环佩”琴,以346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同年11月,王世襄所藏唐代“大圣遗音”琴以891万元成交。可以说2003年是古琴收藏的一个分水岭。古琴开始从曲高和寡的藏品,渐渐步入了大众视野。随后,古琴的价格从十万、百万、千万级别跨入亿元门槛,不断刷新的成交纪录。
2010年,一张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帝御铭的“松石间意”琴以1.37亿元的天价成交,首次突破古琴亿元大关。到了2011年,古琴拍卖市场持续升温,古琴拍卖价格继续攀升。
“文人四艺”之首
“琴”居“文人四艺”之首。《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记载,可见西周时古琴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那时的古琴可分五弦、七弦、十弦,而隋唐之后古琴才开始以今人熟悉的七弦琴为主。
古琴高雅的品位使它在先秦时期就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专属,春秋战国时甚至形成了“士无故不撤琴瑟”的繁荣局面,在先秦和秦汉古墓中出土了大量作为随葬品的古琴,可见当时古琴在王公贵族们心中的地位。晋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也解释了文臣爱琴的原因。那就是可以培养人们优异的品德,提升人们的君子修养。
已被奉为圣人的孔子是历史早期的古琴发烧友,他认为对古琴的理解除了弹奏技法外,还必须深刻领会琴曲的含意。《左转·昭公元年》中有记载,一天孔子听自己的古琴老师师襄演奏一首琴曲,听着听着他突然退席跪在老师面前虔诚地说道:学生似乎看见文王在弹琴。老师非常惊奇,他告诉孔子:这首古曲就是周文王谱写的,曲名就叫《文王操》。孔子曲中会文王为历史留下了一段传奇,从此人琴合一、人琴相通,也成为后来历代古琴演奏者孜孜以求的境界。
晋代“竹林七贤”中嵇康与阮籍都比较钟爱古琴。后来嵇康获罪,在临刑前抚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他不为自己即将临刑而惋惜,却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也反映了人们出世的情怀。
当然导致《广陵散》等名曲消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唐代以前古琴曲的流传方式都是口传心授,一旦青黄不接就会导致传曲的变形或遗失。无谱相传的局面在唐代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琴谱的诞生为古琴在后世的广泛流传创造了条件,也丰富了古琴文化。如今传世的最好古琴大多为唐代古琴,大量珍贵的琴和琴谱的诞生也为后世的古琴收藏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代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为这些国家所汲取和传承。
存世古琴不足2000张 唐前已无琴
在众多的收藏门类中,古琴难以跻身主流。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古琴的存世数量稀少,而那些著录清晰、流传至今的历史名琴就更加稀少。其次古琴的收藏群体大多为演奏家或者爱好者,与传统书画、瓷器等收藏品相比可谓九牛一毛。说白了,古琴过于风雅。
而且与瓷器字画等藏品有所不同,古琴不仅是一件具有文化价值的收藏品。它首先是一件乐器,能否演奏也是一项重要评判价值。古琴收藏者往往是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收藏机构或个人,而不具备一定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收藏者很难花成百上千万买回一张古琴放在家中作为摆件。
目前真正具有收藏意义的古琴存世量极其稀少,古琴的木质材料和长期紧绷的琴弦使其无法如金银器一般长久保存,所以能够留传至今又能保持较好音色的古琴极其珍贵。目前为止,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存世古琴不会超过2000张,其中先秦的古琴几乎绝迹,有幸留存的也多为出土文物,早已无法演奏。
古琴的收藏极为复杂,需要收藏者具有极高的人文综合素养,从雅文化的角度,古琴通常是收藏家们的终极追求,其赏玩境界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不过对普通收藏者而言,古琴收藏也有一些入门级标准。
曾制作了2008年奥运会上那张师旷式古琴的著名制琴师王鹏说,原则上年代越久、保存越完善的古琴越具有收藏价值。古琴按年代大概可以分为四档,唐代以前保存完善且制做精良的古琴几乎绝迹。而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为目前古琴市场精品,留世凤毛麟角,一旦在市场露面,必定会受到藏家追捧,其价格也是动辄数百万、数千万人民币。而明代文人制琴多为中端品种,虽尚有一定数量留存,但市场价格也已不菲。至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琴因品质远逊、存世较多,其市场价位也相对较低。
古琴鉴别有难度
古琴是多项艺术的综合载体,涉及木材、断纹、音质、造型等方方面面,因此对古琴的鉴定比鉴定其他艺术品难度大得多。
首先看音色。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古人对古琴的音很看重,传世的古琴大多具备松、透、圆、润的特点。收藏古琴需要先了解古琴的音色,古琴的音色需沉厚而不亮透,上中下3准音色要均匀、泛音明亮灵敏,只有具备这些才是一张上好的古琴。
其次,鉴别一张古琴还得看它的“质”。先从琴的木质观察老化程度。制作古琴一般采用桐木、杉木和梓木,明代以前的琴,木质大多呈金黄色且松软。然后看漆质,宋、元以前的琴胎木质较细腻,而且漆色纯净,往往在强光下能透过表漆看到漆胎内闪烁的金、银、铜等粉末。
三看断纹。断纹是漆器因为年代久远而出现的裂痕,主要是由于胎骨及漆层经常不断地胀缩而产生的。不同的断纹标志着漆器的不同年代,唐宋时代的古琴等多呈蛇腹断、梅花断;元明时代的古琴多为流水断和牛毛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