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相对于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而言。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决定了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创新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课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
积极的学习心理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积极的思维环境,把学生引入最佳的思维状态,这种积极的思维环境就是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这对学生的创新潜能的开发特别重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课堂,消除学生的精神负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空气和水”。
创立新型课堂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自由想象和大胆质疑,调动和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尊重和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容忍和善待每一名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多么可笑的质疑和思考,教师都要当做“宝贝”,予以鼓励,甚至允许学生与教师辩论,精心呵护这种创新思维的萌芽,因为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对于数学问题,由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千万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把学生的不同思路“一棍子打死”,那样只能禁锢学生的大脑,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只有在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充满生命活动力与和谐气氛的课堂上,才会激活创新思维的萌芽,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进发,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动力的课堂。
二、丰富的表象和想象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并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需要借助想象和表象才能完成。但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维无凭借载体,缺乏表象,因此,教师在数学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等)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丰富的表象,创设新异有趣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建立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桥梁,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思维,想象和联想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和引导学生创造想象,对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来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如《立体图形的体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把复杂的立体图形转化为较为简单的几个图形来分别求它们的体积,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无论学生的想象多么离谱,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并进行适当的引导,须知“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三、有意识地训练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得力于有效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创新思维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师可专门利用数学课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一般可采取三种形式:①发现问题训练;②创造联想训练;③头脑奥林匹克训练,训练方法同创造性解决问题联系,采用探究式或发现式教学,即按“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程序,此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是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其培养和训练思路为:突破思维定式;启迪学生假想;培养想象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在传授一般知识技能的同时,着重传授创新思维方法:①发散思维;②求异思维;③逆向思维;④横向思维;⑤换角度思考;⑥对现有观点或答案批判,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每周可上1~2节,选择更利于思维训练方面的题型,如解决问题类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开放型题目,专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实践证明,此种方法并不是画蛇添足,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能打破思维定式,进行求异,他们普遍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得到增强,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不会盲目顺从、迷信书本,他们的思维突破了常规和经验的禁锢,思维独创性得到了发展。
此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特点,“活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拓展,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有效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带学生到课外进行实际估算、测量、计算复杂的组合田地的面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富有创意的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时期,数学课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师进行数学课教学时,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一切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鼓励学生想象,并在课堂上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就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也将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
积极的学习心理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积极的思维环境,把学生引入最佳的思维状态,这种积极的思维环境就是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这对学生的创新潜能的开发特别重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课堂,消除学生的精神负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空气和水”。
创立新型课堂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自由想象和大胆质疑,调动和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尊重和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容忍和善待每一名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多么可笑的质疑和思考,教师都要当做“宝贝”,予以鼓励,甚至允许学生与教师辩论,精心呵护这种创新思维的萌芽,因为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对于数学问题,由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千万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把学生的不同思路“一棍子打死”,那样只能禁锢学生的大脑,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只有在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充满生命活动力与和谐气氛的课堂上,才会激活创新思维的萌芽,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进发,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动力的课堂。
二、丰富的表象和想象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并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需要借助想象和表象才能完成。但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维无凭借载体,缺乏表象,因此,教师在数学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等)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丰富的表象,创设新异有趣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建立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桥梁,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思维,想象和联想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和引导学生创造想象,对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来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如《立体图形的体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把复杂的立体图形转化为较为简单的几个图形来分别求它们的体积,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无论学生的想象多么离谱,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并进行适当的引导,须知“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三、有意识地训练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得力于有效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创新思维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师可专门利用数学课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一般可采取三种形式:①发现问题训练;②创造联想训练;③头脑奥林匹克训练,训练方法同创造性解决问题联系,采用探究式或发现式教学,即按“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程序,此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是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其培养和训练思路为:突破思维定式;启迪学生假想;培养想象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在传授一般知识技能的同时,着重传授创新思维方法:①发散思维;②求异思维;③逆向思维;④横向思维;⑤换角度思考;⑥对现有观点或答案批判,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每周可上1~2节,选择更利于思维训练方面的题型,如解决问题类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开放型题目,专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实践证明,此种方法并不是画蛇添足,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能打破思维定式,进行求异,他们普遍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得到增强,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不会盲目顺从、迷信书本,他们的思维突破了常规和经验的禁锢,思维独创性得到了发展。
此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特点,“活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拓展,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有效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带学生到课外进行实际估算、测量、计算复杂的组合田地的面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富有创意的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时期,数学课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师进行数学课教学时,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一切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鼓励学生想象,并在课堂上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就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也将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