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即教学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迫使笔者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经过升学考试成为重点中学的高中学生,在同龄人中只是少数,就智力而言,应属上乘,学好高中化学应不成问题。然而后来为什么分化会那么严重,有的甚至面临难过毕业关的困境?追踪及收集这些学生的资料表明: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心理素质欠佳,主要表现是厌学和自卑,即学习兴趣不浓,自信心不足。为使学生学好化学,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教育者在教学中有意渗透心理辅导,其关键是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是对事物、事件、人际各种活动的探索研讨而反映出的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对知识和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中学化学教学成功的基础,它能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也就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素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老师信任或崇拜,师生关系融洽,以及以下几种情况能使学生产生学化学的兴趣:对某些化学现象,用旧知识解释不了,急于想弄懂这些现象时;在学习、观察中发现了问题,急于想得出正确答案时;对一些完全陌生的事物,经过教师的诱导,产生急于要了解这种事物的要求时;对某一化学知识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时。针对上述情形,笔者采用了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兴趣。由于学生获得知识需要以教师为中介,因此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兴趣的首要条件。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和谐宽松的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尊重学生、以平等人格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创设和谐氛围、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一切正常学习所必备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尊重学生,可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帮助者。例如,在化学课上,可根据问题的难度择人而问,学生各答其所能答。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让所教的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是中学各基础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多数知识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绝大多数的化学事实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学氯气时,介绍自来水消毒剂的变迁;学到醇时,介绍用剧毒甲醇勾兑假酒带来的后果;学习炼铁和炼钢时,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了解我国古代的生产技术及现代钢铁工业的发展;学原电池时,介绍“铝海水空气电池”的用途等等,这些具体例子,都引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3.重视化学实验——提高兴趣。众所周知,实验在化学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开发学生的智能(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尤其是“变幻无常”的实验现象(颜色、状态、气味等的变化),常使学生感到神奇、新鲜、快乐。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化学实验,能显著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部分演示实验让实验能力强的学生上台来做;结合教材补充一些实验,如测定雨水及土壤的PH,用萝卜、番茄做原电池,自制能使小灯泡发光的原电池并用它来做电镀实验,从海带中提取碘等;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自己设计的实验。
4.为理想而乐学——升华兴趣。乐趣是稳定的高层次的兴趣,是由理想等内在驱动力引发的兴趣经较长期的实践升华而成的。它使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例如:黄其兴先生曾带着童年的梦:“长大我要去学洋灰”,刻苦求学终成我国水泥方面的著名专家。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并支持他,是对学习兴趣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发展和巩固群体兴趣也是很有好处的。中学生也有其各自的梦。
三、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期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对自我力量的充分估计。自信心是学生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自信心在目标的实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满自信,不畏艰难,则事成;反之则一事无成。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对学科成绩直接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结果、他人态度及自我评价对自信心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1.分散难点,体验成功。自信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是人类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情境中有成就,自我感觉就好,情绪也就愈佳,持续学习的动机也就更加强烈,自信心也就增强。相反,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则会伤害自我形象、削弱动机,继而丧失信心。成功是每个学生应该得到和能够得到的,因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经验。
在教学中尽量创设各种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例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肯定其进步;某次作业很认真或某次检测取得较好成绩时都及时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2.善用暗示,体验信任。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是众所周知的。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类似手法对学生树立自信心会收到较好效果。即教学中把学习上信心不足、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想成罗森塔尔讲的将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如提问时,尽量做到估计该生能回答正确再提问他,万一答不上来时,做适当提示,正确结论还是从他口中答出。在课堂上及平时接触中教师通过语调、表情、目光等向他们传递了信任和暗含的期待,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即感觉到教师始终认为他是聪明的、能干的。久而久之其学习行为也变得积极,自信心大大增加。
3.教会调节,体验成长。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有自信心,加上经过入学选拔,开始时可以说是每人都有信心,但大多数人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经验,高中阶段的竞争和挑战明显增强,同学之间成绩有高低、进步有大小、各方面能力有强弱,入学过不了多少时间就必然有部分学生
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受挫折后,若任其发展,必然逐渐消沉,总认为低人一等,导致信心逐渐丧失。若加强引导,使其尽快走出阴影,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新的竞争中。则会变得坚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也会增强。因为主体的情绪状态并不直接取决于客观刺激,而是取决于主体对客观刺激的评价。教师的引导,主要是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告诉学生能尽快调整情绪者,才是生活的强者。
四、结论
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都要持之以恒,换言之,化学教学中要始终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安排落实,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用自己的兴趣和自信心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尽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学生学好化学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的实践初步证明,化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辅导,及时矫正消极心理因素,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仅提高了化学成绩,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毅力、意志等方面心理素质的提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即教学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迫使笔者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经过升学考试成为重点中学的高中学生,在同龄人中只是少数,就智力而言,应属上乘,学好高中化学应不成问题。然而后来为什么分化会那么严重,有的甚至面临难过毕业关的困境?追踪及收集这些学生的资料表明: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心理素质欠佳,主要表现是厌学和自卑,即学习兴趣不浓,自信心不足。为使学生学好化学,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教育者在教学中有意渗透心理辅导,其关键是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是对事物、事件、人际各种活动的探索研讨而反映出的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对知识和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中学化学教学成功的基础,它能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也就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素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老师信任或崇拜,师生关系融洽,以及以下几种情况能使学生产生学化学的兴趣:对某些化学现象,用旧知识解释不了,急于想弄懂这些现象时;在学习、观察中发现了问题,急于想得出正确答案时;对一些完全陌生的事物,经过教师的诱导,产生急于要了解这种事物的要求时;对某一化学知识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时。针对上述情形,笔者采用了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兴趣。由于学生获得知识需要以教师为中介,因此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兴趣的首要条件。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和谐宽松的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尊重学生、以平等人格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创设和谐氛围、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一切正常学习所必备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尊重学生,可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帮助者。例如,在化学课上,可根据问题的难度择人而问,学生各答其所能答。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让所教的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是中学各基础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多数知识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绝大多数的化学事实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学氯气时,介绍自来水消毒剂的变迁;学到醇时,介绍用剧毒甲醇勾兑假酒带来的后果;学习炼铁和炼钢时,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了解我国古代的生产技术及现代钢铁工业的发展;学原电池时,介绍“铝海水空气电池”的用途等等,这些具体例子,都引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3.重视化学实验——提高兴趣。众所周知,实验在化学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开发学生的智能(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尤其是“变幻无常”的实验现象(颜色、状态、气味等的变化),常使学生感到神奇、新鲜、快乐。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化学实验,能显著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部分演示实验让实验能力强的学生上台来做;结合教材补充一些实验,如测定雨水及土壤的PH,用萝卜、番茄做原电池,自制能使小灯泡发光的原电池并用它来做电镀实验,从海带中提取碘等;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自己设计的实验。
4.为理想而乐学——升华兴趣。乐趣是稳定的高层次的兴趣,是由理想等内在驱动力引发的兴趣经较长期的实践升华而成的。它使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例如:黄其兴先生曾带着童年的梦:“长大我要去学洋灰”,刻苦求学终成我国水泥方面的著名专家。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并支持他,是对学习兴趣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发展和巩固群体兴趣也是很有好处的。中学生也有其各自的梦。
三、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期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对自我力量的充分估计。自信心是学生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自信心在目标的实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满自信,不畏艰难,则事成;反之则一事无成。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对学科成绩直接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结果、他人态度及自我评价对自信心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1.分散难点,体验成功。自信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是人类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情境中有成就,自我感觉就好,情绪也就愈佳,持续学习的动机也就更加强烈,自信心也就增强。相反,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则会伤害自我形象、削弱动机,继而丧失信心。成功是每个学生应该得到和能够得到的,因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经验。
在教学中尽量创设各种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例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肯定其进步;某次作业很认真或某次检测取得较好成绩时都及时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2.善用暗示,体验信任。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是众所周知的。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类似手法对学生树立自信心会收到较好效果。即教学中把学习上信心不足、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想成罗森塔尔讲的将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如提问时,尽量做到估计该生能回答正确再提问他,万一答不上来时,做适当提示,正确结论还是从他口中答出。在课堂上及平时接触中教师通过语调、表情、目光等向他们传递了信任和暗含的期待,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即感觉到教师始终认为他是聪明的、能干的。久而久之其学习行为也变得积极,自信心大大增加。
3.教会调节,体验成长。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有自信心,加上经过入学选拔,开始时可以说是每人都有信心,但大多数人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经验,高中阶段的竞争和挑战明显增强,同学之间成绩有高低、进步有大小、各方面能力有强弱,入学过不了多少时间就必然有部分学生
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受挫折后,若任其发展,必然逐渐消沉,总认为低人一等,导致信心逐渐丧失。若加强引导,使其尽快走出阴影,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新的竞争中。则会变得坚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也会增强。因为主体的情绪状态并不直接取决于客观刺激,而是取决于主体对客观刺激的评价。教师的引导,主要是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告诉学生能尽快调整情绪者,才是生活的强者。
四、结论
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都要持之以恒,换言之,化学教学中要始终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安排落实,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用自己的兴趣和自信心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尽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学生学好化学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的实践初步证明,化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辅导,及时矫正消极心理因素,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仅提高了化学成绩,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毅力、意志等方面心理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