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化的疾病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l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星乔任梁的离世,让“抑郁症”再一次成为被科普的对象。现在,终于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是“心情不好”,不是劝患者看开一点、多出去走走就可以痊愈的。它需要去正规的医院看病,并严格遵医嘱服药。
  近些年来,我们在媒体或网络当中,甚至在自己的身边,已听闻过一些抑郁症患者选择了自杀离开人世。那些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就这样在盛年的时候凋谢了,令人遗憾。想起就在去年,中国媒体上在报道一位比利时女孩安乐死时,还纷纷用《健康女孩申请安乐死获批 因抑郁症抱有自杀倾向》这样的题目,非常无知;文中还写“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这种误读,是对这位因病离世的女孩极大的不尊重。它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种疾病。
  稍为值得欣慰的是,关于“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的常识,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了。它的征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如何痊愈,是需要遵医嘱的。用科学的态度去治疗,就是好的开始。
  关于抑郁症的科普,大家可以进一步地搜寻资料了解;然而,我现在发现这种病症,正在被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误解。
  它被介入了审美的评价,介入了道德的评论。
  常见的论断就是:抑郁症,文艺界人士、学者、白领容易得;心灵强大、爱思考的人容易得;城市人容易得;智商高、受教育水平高、道德水准高的人容易得……
  某种意义上,它居然被演绎成一种“高贵病”。就算是为了安慰患者,好听的假话也对治疗没有多大帮助吧?莫非没有得抑郁症的人,该多作自我检讨为什么没资格得病?
  之所以会在文化人或城市白领中听得多,仅仅因为,这样的人群才有一定的话语权,也相对注重健康。要知道,即便在这个人群中,认识到“抑郁症是种病”的人的比例也是很低的,而且也是最近的事;那么,那些贫困人群、边远农村,意识到这是种疾病,并且有经济能力去治疗的,恐怕是万中无一吧?并没有证据表明,这是一种“高贵病”。
  这让我想起苏珊·桑塔格写于1978年的名著《作为隐喻的疾病》。人们常常把一些疾病当作是道德的产物,性格的产物。只是没想到,四十年过去了,医学技术水平早已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折磨人类躯体的病魔也换过一拔了,但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大众仍然遵循着同样的理解路径。
  有些疾病,也常常会被过度审美化。比如白血病,就是唯美、浪漫的韩剧当中的必备良品;其病重时表现出来苍白的脸色、纤瘦的身躯,会给恋爱中的少女们添上动人的悲剧色彩,有助于成全爱情之美。但文藝作品从来不会写女主角死于麻风、红斑狼疮或癌症。
  而结核病,也是在这一两百年当中被美化得最厉害的一种致命疾病。早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结核病就与罗曼蒂克联系在一起了。从隐喻的角度说,肺病是一种灵魂病。苏珊·桑塔格在文中说:“一旦痨病相被认为是优越的、教养的标志,那它势必就被认为有吸引力。”
  甚至,按照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结核病是艺术家的病。诗人雪莱和济慈都有结核病,但雪莱安慰济慈说:“痨病是一种偏爱你这样妙笔生花的人的病。”这种病,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就像一个常见的重要角色,露脸很多。
  而且,结核病在中国的文艺作品当中也是美丽的。像鲁迅的《病后杂谈》,其中就有一位,“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这种志向,一看好像离奇,其实却照顾得很周到。“‘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才子本来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几升,一个人的血,能有几回好吐呢?过不几天,就雅不下去了。”甚至,《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倾国倾城貌”,对应着张生的“多病多愁身”,这种病歪歪,是被当作一种优点来表彰的。
  美化疾病,只能是在医学不发达时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表达。表面上,是表达同情之心(甚至有的夸张为“艳羡”了),但却不免有轻蔑之意。本质,就是“心态导致疾病,而意志力量可以治疗疾病——此类理论,无一例外地透露出人们对于疾病的生理方面的理解何其贫乏”。生病,变成了一种道德的呈现。一旦有人生病,就是旁人对这个人的行为、性格、气质、道德进行点评的时候。
  在十六七世纪瘟疫肆虐的英格兰,人们还普遍相信“快乐的人不会被感染瘟疫”呢。这是不是和今天的“快乐的人不容易得抑郁症”很像?
  这种观念不是巫术,却和巫术的心理机制是同构的。这对病人不会有任何好处,只会引导他们进一步自责,延误治疗的时机。
  我想,快乐地积极地生活,是必需的,它提高的是当下的生活质量;但它不是万能的免疫药,疾病不会因为你喜欢笑就不来找你。好好生活,好好相信现代医学,才是正事儿。
  (华丽摘自《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與友人一同去看画展。主人是知名画家,他的每一幅画都价格不菲。因为聊得开心,画家很豪气地一挥手,说:“给你们最优惠的折扣,挑吧!”我们顿时来了兴致,一幅幅细细地看过去。看着看着,我忽然起了好奇心,忍不住询问画家:“哪一幅是你认为自己画得最好的?”  他走到画廊门口指了指,在消防栓的旁边挂了一幅尺寸极小的画作,不细看根本注意不到它的存在。  画用最便宜的木框装裱着,上面只有一朵小小的牵牛花,看起来相当
冰雪线路一首钢工业园区赏冬奥新景观  走进首钢工业园区,石景山和群明湖交相辉映,四座高耸的冷却塔巍然矗立,别具一格的工业风景,又增添了以冬奥为题材的新景观:冬奥广场、冬奥展示中心,尤其是落成不久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它的建筑造型灵感源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飞天壁画,外形优美流畅,也有人称它为“水晶鞋”,赋予它童话般的浪漫。大跳台最高点60米,结构长度164米,最陡坡度约38度,整个跳台由赛道、裁判塔
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不過十天就一病不起,太医束手无策????????????????????????????????????????????????????????????。有个胆大的人来献药????????????????????????????????????????????????????????????。他叫李可灼,供职于鸿胪寺,一派仙风道骨??????????????????????????
小学二年级,我是第二批少先队员,第一批没进去,我还为此哭了一场。  谁能加入少先队由班主任决定。她姓张,大概五十岁,每天吊着脸。长得有点像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那只狗,头顶光溜溜的,戴着假发套。  大同学都怕张老师,张老师抽屉里有个木板子,专门打手用的。  这板子还有点来历。有一次张老师在班上问:“谁的爸爸妈妈在木器厂上班啊?”然后在两三只举得高高的小手中点了一个,第二天,那个同学的爸爸就忙不迭
我从台前走到幕后,有时又从幕后回到台前,有时又在台前幕后同时出现。当我用不同的身份游走时,会感到能量在透支,所以需要安静地去吸收能量,去补充自己的不足。   这时,我发觉说话是件很浪费力气的事。现代人每天所说的话可能一半以上都是废话。   在拍戏现场,工作人员七嘴八舌地说着,多半是一些是非或闲话家常。导演、副导演、摄影和灯光叫喊着,也常常是因为大家都不仔细听对方在说什么,只一味说着自己所认为的
散文是什么?  我的意見是:没法说它是什么,只可能说它不是什么。因此它存在于一切有定论的事物之外,准确说,是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在白昼筹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漂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写出来是,不写出来也是。但它不是收容所,它一旦被收容成某种规范,它便是什么了。可它的本色在于不是什么,就是说它从不停留,唯行走是其家园。它终于走到哪儿去谁也说不清。我甚至有个近
【摘要】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论文主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从把握教材,挖掘教材的美感特征;颐趣养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读促写,内化主体的创美能力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培养初中生语文审美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下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工作者应该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更新理念,探求语文教学的本质,努力寻找用“读、说、写”构建原生态语文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转变课堂结构,实现教学的优化,构建训练模式,促使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读;说;写;原生态;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
王兴之墓志  此墓志在1965年出土于南京郊區,刻于公元341年。墓主是晋代王羲之的叔伯兄弟,与王羲之是同时代人。墓志上的字体是带有隶意的楷书,与南朝的《 宝子》碑类似,用笔多方,结体奇拙,富有趣味性。郭沫若先生据此判断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王羲之书风也应似此墓志,而不会写出差异性很大的《兰亭序》。1965年,他将此观点写成文章,发表在《文物》杂志上,一时附和者甚多。南京高二适先生针锋相对,在《光明日报
【摘要】如何管理好中职生的课堂是一个难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试着从心理层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个人经验和体会,以下是我的浅薄之见。  【关键词】心理;语文 ;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接纳学生是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四到十八岁,这一时期是人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