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脉搏 争创一流医院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96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会宁县中医院近几年来,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医疗质量、一流的服务和平民化的收费标准而倍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全县的农民亲切地称会宁县中医院为“咱农民兄弟自家的医院”。该院2004年被白银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一说起会宁县中医院院长李守孝,当地的老百姓都会感到十分的亲切和敬佩。他黝黑的脸庞,稳健的身影,务实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已在全县干部群众和广大患者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在采访中李守孝院长告诉记者,会宁县中医院始建于1984年,建院初期仅有人员6人,年收入仅6万元左右。20年来,该院在历届领导班子和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下,现已成为会宁县唯一的一所集医疗、科研、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具有明显特色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会宁县中医院的发展历程中,真正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仅是近两年的事。2003年李守孝上任后,认真分析形势,重新定位,对医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二级甲等中医院建设为标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范内部管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狠抓服务质量,突出专科建设,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整体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两个效益”的提高。2003年,会宁县中医院被会宁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04年,被白银市委、市政府和会宁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被会宁县委、县政府授予“行业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在谈到医院具体工作时,李守孝院长主要谈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医院建设步伐,提高医院综合实力
  
  一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适应农村合作医疗在会宁县实施和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医事业快速发展,会宁县中医院从长远考虑,及早打算,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就诊条件,解决业务用房和住院床位拥挤状况。针对该院因建院时间短,底子薄,资金周转困难的现状,在院长的带动和组织下,通过职工集资和贷款相结合,共筹措资金500多万元,在国家没有任何投资的情况下,于2004年10月底完成了建筑面积5476平方米的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综合大楼从筹建到建成仅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并于当年11月份正式投入使用,这大大提高了会宁中医院诊疗设施水平,带动了中医院的综合发展。
  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了适应医院的发展,会宁县中医院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从各方面为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创造良好氛围。特聘请省心脑血管专家徐仰乾教授、主任医师来该院长期就诊,开展临床教学。在专家的教学和临床指导下,该院的人才梯队建设局面迅速形成,同时所有医护人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基本素质,加快知识、技术的更新。医院先后派出12人次去省级医院进修学习,派出18人次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班,增强了医院发展后劲,创造了竞争优势。
  三是加大设备投入,增强医院实力。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和病人对诊疗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疗诊疗设施已成为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之一。为了改善医院设备落后的现状,全院职工集资40万元购买了500mA大型电视遥控X线机,购置了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大型CT机、彩超、十二导联心电图和增购的四通道血凝仪、电解质分析仪、二氧化碳分析仪、心电图监护仪、激光治疗机、多功能盆腔炎治疗仪、无痛分娩仪、救护车等18台(件)大型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后已收到良好的效果;V70型电子胃镜、婴儿保暖箱填补了会宁县内无电子胃镜和无痛分娩仪的空白。通过加大设备投入,提高了诊断水平,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医院的良性发展。载至2004年底病床的使用率增至90%以上,经济收入达340万元,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5年预计收入将达460万元,力争突破500万元大关。
  
  二、加强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标准
  
  医疗护理质量事关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医护质量和服务质量是医院各项工作的立足点,也是医院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医疗行业目前竞争激烈,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全院职工通过多次座谈讨论,提高了思想认识,转变了服务观念。按照“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服务理念,医院每个职工均“待病人如亲人”,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替病人多说、多想、多帮,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全力以赴,改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以热忱的服务赢得病人。把“病人满意”作为权衡医疗服务质量的一把尺子,从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病历、处方书写,加大三级查房和重危、死亡病案讨论,加强学习、规范护理操作。强化病房管理,加强医技科室管理和急诊急救建设等九个方面进行分解,定性、定量,制定考核标准,规范运作机制,狠抓落实,注重成效,全面提升了医院的医护质量。
  
  三、加强院园文化建设树立医院新形象
  
  会宁县中医院注重抓改革,促发展;抓教育,树信念;抓落实,立规章;抓环节,重管理;大力塑造医院班子新形象、党团员形象、医护形象、服务形象、质量形象和环境形象等六个医院整体形象,以卫生改革为动力,紧密联系医院实际,加大院园文化建设力度,树立医院新形象。
  一是建立了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医院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严抓医德医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设立了举报箱、举报电话,科室、病房、诊疗室设有意见本,每月向病人发放调查问卷20份,对所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研究处理,教育职工自觉抵制和纠正吃、拿、卡、要及收受红包等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新风尚。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提供优质服务;开展义诊导诊,病人选择医生,提供全程服务;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经济负担;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医德规范,不私自购置药品、材料;科室个人不私自收费、不收红包、不吃拿卡要;对投诉者给予奖励等六条服务承诺。并制定了具体考核措施,直接与工资挂钩,加大处罚力度。
  二是做到找差距促转变,抓基础促提高。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按照“绿化、美化、净化、人文化”院园文化建设要求,病房卫生管理工作由总护土长总负责,各临床科室护士长具体负责,科主任监督检查实施。院领导周六大查房和平时抽查相结合进行检查评比。医护人员均参与病房卫生管理,每间病房承包到个人。病人入院时,必须由护士长亲自铺床,向病人家属交待住院须知,要求每个职工培育2-3盆花,各自负责管理;各科室张帖各类宣传资料,统一床垫,统一被褥,创造了整洁、舒适、文明、卫生的就医环境。使病人有“入院如家”的感觉。同时,在“三八妇女节”和“国庆节”等节日期间,积极组织职工参加文艺演出、文体活动等。
  三是积极推行病人选择医生的制度改革。门诊部大厅设立导诊台,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均挂牌上岗。科室推行全员聘用制,优化组合,实行诊疗组组长负责制,各科室悬挂医生照片和简介栏,接受病人选择和监督。
  四是突出重点,规范管理。全院全部采用微机化管理,实行住院费用一日清,患者所花的每一分钱,在当天就有明确的结果,而且从交费到领取药品最终到药品的使用和手术,都让患者心知肚明。进一步增强了医院业务管理透明度。加强了药事工作管理秩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药品质量;加强药房、库房、验收、入库、出库等内部管理工作。医院药事委员会特制定了十一条细则。药品实行公开招标、厂家招标,标出药品采购最低价,最后核算定价。仅2004年一年共招标366个品种,平均降低率为20%。直接给群众让利36万元。同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院务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考核委员会制定了各科室考核标准,本着坚持“以医生为轴心、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把提高医护质量、服务质量及科室管理、医德医风等工作落实到个人。院领导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科主任、护士长常抓不懈,每个职工自觉遵守,确实把医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提高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考核是医院每月综合考核分组目标管理经济考核(占40%)、医疗服务质量考核(占30%)、医德医风考核(占30%)三部分。考核成绩为:A级(95分以上)、B级(80-95分)、C级(70-80分),考核分数与当月工资挂钩,实行绩效工资制。2004年11月8日,经白银市医疗质量管理监督查组检查后认定,会宁县中医院综合实力已超过市上要求指标。尽管这样,但中医院每个职工都戒骄戒躁,齐心协力。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尽最大的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提高医院知名度
  
  为实施以争创中医名院、名科、名医为主要内容的“三名”中医发展战略,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培养优秀中医人才,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价廉、质优的中医诊疗服务,促进中医事业发展,按照“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专科专病建设思路,使学科建设上了新台阶,医疗事业得到新发展。同时和陕西省西安交大医学院进行密切合作,增强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2003年10月,在白银市率先成立疼痛科,采取从西安交大医学院独家引进的液体冲击五联疗法对各类疼痛疾病进行治疗。该疗法操作方便简单,适应症广,易被患者接受,投入成本低,效益显著,是中西医结合的又一成功典范,真正解决了贫困地区患者对骨关节病难治难愈的困惑;骨伤科特聘省中医院骨科专家王承祥主任进行带教,提升了科室的知名度,加快了专科专病建设步伐,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针炙按摩科运用中国传统的针炙、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广泛治疗各种西医无法治疗或疗效不确切的疾病,特别对治疗疑难杂症,效果尤其突出,且费用低廉、效果明显,使广大患者能得到真正的实惠,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在采访结束时,院长李守孝满怀信心地说,荣誉仅仅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今后,我们全院职工将进一步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以院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发挥中医优势,加强医院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集中力量推进专科专病建设,全面提升整体业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争创全省重点中医院,为推进全县卫生工作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郭剑彪,1958年5月出生,浙江诸暨人。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1982年1月参加工作,曾任:省农业厅人事科教处干部、省委组织部干审二处副主任科员、省土地管理局人事科教处副处长、建设用地处处长,宁波甬江新区挂职锻炼任管委会主任助理。1997年6月任省体改委主任助理,1998年2月任省体改委(体改办)副主任、党组成员。2002年主持省体改办全面工作。2003年起担任
期刊
嘉宾简介  杨光来,男,1957年生,山东乐陵县人,1975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历任山东省陵县刘泮公社通讯员,陵县县委办公室干事,陵县县委宣传部科长,德州行署办公室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副主任,德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德州市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自2003年1月起任中共乐陵市委副书记、市长。    记者:谈到乐陵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金丝小枣,请您谈谈金丝小枣对于乐陵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  杨光来:的
期刊
嘉宾简介  石晶,1957年2月生。教育学学士,研究生(大学讲师)。1974年至1978年在合水县插队锻炼,办公室工作,任干事。1978年在中共合水县委办公室工作,任秘书。1979年考入西北师大政治系学习,1983年毕业留校,历任西北师大团委书记、西北师大学生工作处处长。1992年任共青团甘肃省委副书记。1997年当选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2000年调定西地委,历任中共定西地委副书记、地委书记。20
期刊
在中国名牌产品表彰大会上,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的“欧珀莱”护肤品正式被授予 “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该称号是对产品在业界的领先地位、经济效益、服务水平、竞争力的综合肯定。“欧珀莱”能够获此殊荣,是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高品质、高服务、高形象”——“三高”方针的硕果,更是十几年来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努力付出的结晶!    重质量,树立产品形象    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视质量为
期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自然风光秀丽,古迹胜景繁多,民族风情浓郁。在这里居住着苗、侗、汉、布依、土家、水、瑶等三十三个民族。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3%,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民族自治区域。该州自1956年成立以来,依托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
期刊
躬身实践“三个代表” 构筑东明和谐社会  山东省东明县委书记 刘勇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躬身实践‘三个代表’,构筑东明和谐社会”为主题,立足建设“速度东明”、“效益东明”、“和谐东明”三大任务,扎实苦干,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1、加大投入,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建设“速度东明”  为尽快把经济的“蛋糕”做大,全县确立了“上大项目、做大骨干
期刊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吉林大学所属的、卫生部部管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全民所有制、非营利性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原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中日联谊医院)”。2000年,吉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后易名。  医院始建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医
期刊
现在来到青州卷烟厂设备计量处的每一个场所,你都会发现地物明朗,环境亮丽,现场清洁美观,整齐划一,职工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这一切都缘于青州卷烟厂在设备计量处开展的5S试点活动。为了创建现场管理样板企业,提高现场管理水平,青州卷烟厂自去年九月份以来,在设备计量处展开了5S试点活动。所谓5S是指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和提高素养的活动,它起源于日本,是倍受推崇的一种
期刊
盐城市地税局第二税务分局成立两年多来,有力推进“三型”(学习型、法制型、服务型)税务机关的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各项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分局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和“亭湖区财税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两年在全市地税系统规范化考核中荣获一等奖;档案室在市区分局率先顺利升级为省一级档案室。分局局长何钦龙被市委宣传部、团市委评为“全市
期刊
作者简介  张津梁,1953年10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文学学士,在职研究生毕业。1969年10月在一机部长城电工仪器厂工作;1978年2月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1月任天水地委报道组干事;1984年3月任共青团天水地委副书记;1985年3月起任天水地(市)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市委副书记;1998年4月任天水市代市长,次年3月任天水市长;2001年8月任天水市委书记;2004年12月任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