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自然风光秀丽,古迹胜景繁多,民族风情浓郁。在这里居住着苗、侗、汉、布依、土家、水、瑶等三十三个民族。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3%,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民族自治区域。该州自1956年成立以来,依托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记者就黔东南州提出的“城镇带州”战略专访了州长李月成。
记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建州50周年之际,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提出了实施“城镇带州”的发展战略,请您谈一谈这个战略的出台背景以及它的基本内容。
李月成:黔东南州是以苗族、侗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辖16个县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州人口441万,辖区面积3.3万平方公里。建州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自治州首府凯里市从1956年的仅有2000人口的山寨变成了一个现在拥有近30万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齐全的区域中心城市。15个县城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十五”期间,县城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三分之二以上,相当于过去三十年的建设规模,共实现城镇扩容37.79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30多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6.19个百分点,2005年末达到22.55%。以凯里市为重点,全州各个县城推行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大力开展整脏治乱活动,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凯里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16个县市除剑河外,从江、锦屏达到州级“卫生城市”,其余县已达省级“卫生县城”标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州城镇化水平依然偏低,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以上百分点,根据贵州省政府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2010年全省要达到33%,我州要达到27.5%目标。根据目标值测算,我州每年需转移农村劳动力不低于6万人,每年的城镇扩容需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
由于我州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以上的农业大州,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总量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这是我州的客观情况。提出“城镇带州”战略,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州情而作出的决策。我州的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从这几年的城镇建设发展实践情况看,城镇建设对经济的拉动和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去年仅房地产业总产值就占全州生产总值的15%,建筑业完成的附加值达10.28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7.1%,两项都构成了州里的支柱产业。城镇化建设产业在发展地方经济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州委州政府在“生态立州、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旅游活州、科教兴州”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带州”战略,就是要突出城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这个龙头作用发挥得好,我州的发展还会加快。
实施“城镇带州”战略,就是带动全州农村的发展,我们的基本构想是:到2010年,全州城镇总人口发展到12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万人左右;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城镇扩容2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27.5%以上,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生产总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形成拥有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个(凯里市),有6至8万人口的小城市2个(镇远、黎平),5万人以上的县城3个(天柱、黄平、三穗),1万人以上的集镇若干个的城镇体系。其中,凯里市和黔东工业园区的经济要素和人口规模实现较快的聚集增长。凯里、镇远、黎平、剑河、施秉、雷山等县市城和黎平肇兴、从江小黄、黄平旧州、台江施洞等集镇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充分体现黔东南州地方特色,服务功能基本达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经过稳步发展,到2020年,全州城镇化水平达35%以上,争取达到40%,跨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使全州城市实力有较大提高,逐步形成规模等级适当、职能类型丰富、空间布局合理、民族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的城镇体系。
记者:黔东南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族风情,被誉称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州”,游客和专家都认为黔东南的旅游环境很相似于瑞士,应比照瑞士的模式来发展。把黔东南建设成为“东方的瑞士”,你认为在这样一个宏观的旅游发展规划中,怎样选择好城镇建设的路径,怎样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
李月成:黔东南的旅游资源在贵州是首屈一指的,黔东南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众多的风景名胜区,而且还有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名城(镇)、名村(寨),尤其是苗族和侗族的风情文化独特,这样的资源组合在全国全世界也是少见的。目前全州共有两个国家级、9个省级、4个县(市)级风景名胜区;有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6个省级民族村镇。这些资源与我州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互为辉映,共同构成我州建设旅游大州的资源要素。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到黔东南考察后指出,黔东南是民族风情文化旅游的旗舰,是一块专为高素质人群准备有丰盛旅游大餐的地方。现在,我州是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在全球评出的18个世界级乡土文化保护圈之一,被列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区;州域南部“黎—从—榕”地区,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旅游综合开发区域,是我国西部旅游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区之一。据此,我州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州提出“四圈一区”的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基本上是按照旅游资源的差异和旅游线路的设置来划分和调整的,其中旅游经济圈就占3个。这表明了州委、州政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千方百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我们相信,黔东南有条件、有理由、也有能力把旅游业做成最大、最强、最优的产业。
城市是旅游者的驿站,是旅游业的载体,是进入游人视线的第一道风景线。把旅游文化和城市建设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加快发展,是我们黔东南州实施“旅游活州”和“城镇带州”战略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黔东南有光辉灿烂的本土文化。我们的苗族祖先、侗族祖先和其它民族的祖先所创造传承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建筑文化是其中的一块瑰宝。吊脚楼、风雨桥、鼓楼等建筑样式便是代表作。我州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文化村镇是最具特色和价值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寨,是吸引外地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的主要魅力和卖点。在城镇建设中充分体现我们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延伸历史文化背景,整合城镇风貌,提高城镇品位,丰富城镇形象。在此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中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关系,要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视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组成内容,提高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保护传承的自觉性,对较为落后但十分稀有从而成为珍贵的旅游资源的一些习俗和传统文化事项,只要把握好不有损民族形象、不影响整个民族健康发展的主流,就可以在旅游开发利用的范畴内实施保护。
记者: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黔东南建设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大州,我认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城建的规划问题。请问,黔东南州在城建规划上有哪些特色和举措?
李月成:我们的城镇建设规划,将紧紧抓住苗侗建筑文化这个主线,充分挖掘我州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产业特点,整合资源要素,丰富我州城镇文化内涵,提高城镇文化品味,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我州“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远古的历史烟尘”这一优势资源的认识,在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利用先进的规划技术和优秀的表现手法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特色充分显现出来,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
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你们将采取哪些举措来经营城镇,彰显个性,打造旅游经济后发优势?
李月成:怎样用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经营风格独特的城镇,是摆在我们实施“城镇带州”战略面前的重大课题。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我州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共约19.62亿元,其中,国债资金2.6亿元,省补专项资金5671万元,其余16.45亿元主要是通过经营城镇筹集。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采取招、拍、挂方式,将城镇土地存量资产盘活,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扩容,这是几年来我们对经营城镇的一个有效的探索。如州大会场宗地,一次性拍卖得到1.05亿元,所得资金用于修建民族风格浓厚的凯里体育场、体育馆。如今,凯里体育场、体育馆已成为凯里市和全州的标志性建筑。同时,还拉动了中博商业步行街、理想家园等房地产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经营城镇,实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我们始终坚持突出地方民族特色不动摇,要求新建房屋要充分体现民族风格,旧房改造也要按照突出民族风格要求,实施“穿衣戴帽”工程。
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将对一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我认为,黔东南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的发展。作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将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规定,抓住机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我们倡导的是民间参与的、政府推动的、农民自主的一个城镇化过程,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建设投入,为农民、为农村、为农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着力解决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问题、土地政策问题、扶贫移民搬迁问题、失去土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同时,由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限制和承袭了千百年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不易改变的实际,我州不可能建成成行成排、整齐划一的村庄。我们将结合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把重点放在发展生产,整治村容村貌脏、乱、差,完善最基本的公共设施,改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上。
总之,我州实施“城镇带州”战略,要使城市化与传统文化保护相协调,走文化多元的城市化之路;要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管理相协调,走绿色的城市化之路;要使城市化与信息化相协调,走数字化城市化之路。确保城镇的建筑是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凝固的艺术,为有个性艺术化的城市风格打造旅游经济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