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伦勃朗一生画了近百余幅自画像记录了自己坎坷曲折的一生,众所周知,画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变革以及自身的性格变化对其画风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画像记录画家的人生轨迹、或者是特殊时期其心路历程的一面镜子。如果可以通过自画像加以研究画家风格形成则更加具说服力。
关键词:自画像;面部视线;色调分析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是17世纪荷兰画派的骄傲,不同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画家,在光影表现上他继承并发展了卡拉瓦乔的光影手法,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除了众所周知的《杜普医生的解剖课》、《夜巡》等代表作品以外,最具代表的就是被称为“人类自传奇”的多达90多幅的自画像,以画面的形式记录了他从青葱少年——崭露头角——遗憾终老的过程,那么何种原因使得伦勃朗的自画像如此之多?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成为我本次研究的一个重点。
1荷兰画派下的伦勃朗
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17世纪上半叶的荷兰早已通过尼德兰革命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成为贸易强国,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进入了黄金时代。荷兰成为商业资产阶级国家,绘画创作不再为教会和君主服务,而是转向市民阶层,人们用绘画装饰家庭变成时尚,绘画作品开始有了市场,这就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宽广的空间,17世纪荷兰的美术是多中心的,而倫勃朗所在的阿姆斯特丹正是一个相当发达的港口城市,也是最有影响的美术中心,正是以上原因,,这就很好解释了伦勃朗自画像如此之多的原因。
2从自画像分析
2.1早期自画像(1625至1631年)。伦勃朗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即莱顿时期(1625-1632),这也是一个准备时期,早期的作品还是受到了卡拉瓦乔的影响,虽然光线、色彩和阴影处理上有自己的特色,但仍未成熟。其1629年的作品,此时的他只有23岁。与卡拉瓦乔《提着歌利亚头的大卫》相比较,图中温暖的光源照亮了多半张面孔,一如卡拉瓦乔似的风格,加入了环境色,并没有前者过于写实的特点,脸部没有细腻的笔触刻画,只衣饰与帽饰都用细腻的笔触绘出,贝雷帽上的羽毛高高翘起,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眼神中透露着那个时期荷兰人特有的自信,从这幅自画像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他淡定又深邃的神情显出稚气未脱的纯洁。伦勃朗在学习归来后同杨·利文斯共同创作了许多作品,后来两人在艺术上的产生分歧而分道扬镳,利文斯热衷于攀富结贵,而伦勃朗则渴望自由,追求淳朴,他作画更强调自然,但这一时期的作品并没有把人物内心情感世界表现出来。
2.2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至1641年)。伦勃朗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是在1632到1642年间,是他艺术的成熟期。1632年秋天创作的《杜普医生的解剖学课》使身在阿姆斯特丹的他在一夜之间闻名,他29岁所做的《Saskia坐膝之自画像》、1639年他时期的自画像,虽然一张是素描搞,一张是油画作品,但此时伦勃朗的服饰上和25岁之前的自画像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个时期的他身着高贵的服饰,脸上洋溢着笑容,五官刻画更加细腻,背景相对减弱来突出自己,在光影下自画像中的伦勃朗身上散发着成年人的坚定自信。
这个时期的伦勃朗是幸福的,27岁时便与出生名门的Saskia订婚,之后也创作了很多反映婚后生活的肖像画,这个时候的伦勃朗是感性的,顺境使得他的绘画艺术走向成熟,而他力求通过表情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愿望,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发展,《丹娜厄》则是很好的例子,这个题材的绘画被很多画家描绘过,但是最有名的两幅则是他和提香的,丹娜厄被提香描绘成一位美女,而在宙斯变成金钱雨与她相会时,丹娜厄并未表现出丝毫喜悦,应该说这个画面是不动人的。伦勃朗笔下的丹娜厄可能并不美丽,完全是现实中的人物,当看到金钱雨到来时,面带惊喜,扬起右手等待幸福和爱情的到来,真诚而可爱。
2.3动荡的40-50年代。40、50年代中期是伦勃朗创作的第三个时期,而此时伦勃朗的快乐的时光结束了,1642年他接连受到了生活和艺术的双重打击,群像《夜巡》也在此时完成,一幅无论在人物刻画,构图处理以及光和色应用上在现在看来都颇有独创性的名作,却由于订货人的无知,遭到了质疑和非议,祸不单行,同年6月,他的妻子又一病不起,猝然长逝。但他仍然执着于他追求自己的艺术,在这种打击下,他并未一撅不振,而是以他倔强的创作来表达对艺术的热忱。
1652年的自画像,画家有些发胖面部,脸上出现了皱纹,眼神略带疲态,在自画像一边嘲讽生命,一边却双手叉腰,做出了贝多芬式向命运挑战的姿态,给观者一种震慑。50年代的伦勃朗,像是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快乐不复存在,他破产了,只能拍卖艺术品和房产作为抵押,搬离原来的住所,不仅如此,他的第二任妻子和儿子也在这个时候去世,1659年的这张自画像已经没有四十六岁时反抗命运的意思了,这个理性且坚强的人放弃了不必要挣扎,似乎握紧了双手等待着什么,衣服的颜色与背景融为一体,光影的效果大大减弱,更好的凸显了面目的神情,细腻的刻画,目光更加坚定。
2.4人生最后的十年。在伦勃朗生命最后的十多年里,他开始正视生命,图8是1669年(逝世那年)的作品,在画面中看不出这是一位即将去世的老人,他用简约和大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样没有背景,光影照亮了整个脸部以及脸的周围,然后向四周消散,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在他以前的自画像中是没有的,而这宛若圣母子一样的光环,似乎也在暗喻着什么,50岁以后的自画像都是双手握拳,我们能够看到衣着的细节,眼睛充满神采,身姿坚定传递出他不屈服又从容面对一切的内在精神。他敦实的外表和淡然的神情告诉我们去浮华后他的冷静,在生命的最后,他的艺术走出了卡拉瓦乔式的平光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总结
伦勃朗大概是个理性且坚强的人,目标坚定且不改初心,他曾说:”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诚然,终其一生终于实现了自己艺术的自由!
关键词:自画像;面部视线;色调分析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是17世纪荷兰画派的骄傲,不同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画家,在光影表现上他继承并发展了卡拉瓦乔的光影手法,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除了众所周知的《杜普医生的解剖课》、《夜巡》等代表作品以外,最具代表的就是被称为“人类自传奇”的多达90多幅的自画像,以画面的形式记录了他从青葱少年——崭露头角——遗憾终老的过程,那么何种原因使得伦勃朗的自画像如此之多?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成为我本次研究的一个重点。
1荷兰画派下的伦勃朗
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17世纪上半叶的荷兰早已通过尼德兰革命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成为贸易强国,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进入了黄金时代。荷兰成为商业资产阶级国家,绘画创作不再为教会和君主服务,而是转向市民阶层,人们用绘画装饰家庭变成时尚,绘画作品开始有了市场,这就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宽广的空间,17世纪荷兰的美术是多中心的,而倫勃朗所在的阿姆斯特丹正是一个相当发达的港口城市,也是最有影响的美术中心,正是以上原因,,这就很好解释了伦勃朗自画像如此之多的原因。
2从自画像分析
2.1早期自画像(1625至1631年)。伦勃朗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即莱顿时期(1625-1632),这也是一个准备时期,早期的作品还是受到了卡拉瓦乔的影响,虽然光线、色彩和阴影处理上有自己的特色,但仍未成熟。其1629年的作品,此时的他只有23岁。与卡拉瓦乔《提着歌利亚头的大卫》相比较,图中温暖的光源照亮了多半张面孔,一如卡拉瓦乔似的风格,加入了环境色,并没有前者过于写实的特点,脸部没有细腻的笔触刻画,只衣饰与帽饰都用细腻的笔触绘出,贝雷帽上的羽毛高高翘起,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眼神中透露着那个时期荷兰人特有的自信,从这幅自画像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他淡定又深邃的神情显出稚气未脱的纯洁。伦勃朗在学习归来后同杨·利文斯共同创作了许多作品,后来两人在艺术上的产生分歧而分道扬镳,利文斯热衷于攀富结贵,而伦勃朗则渴望自由,追求淳朴,他作画更强调自然,但这一时期的作品并没有把人物内心情感世界表现出来。
2.2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至1641年)。伦勃朗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是在1632到1642年间,是他艺术的成熟期。1632年秋天创作的《杜普医生的解剖学课》使身在阿姆斯特丹的他在一夜之间闻名,他29岁所做的《Saskia坐膝之自画像》、1639年他时期的自画像,虽然一张是素描搞,一张是油画作品,但此时伦勃朗的服饰上和25岁之前的自画像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个时期的他身着高贵的服饰,脸上洋溢着笑容,五官刻画更加细腻,背景相对减弱来突出自己,在光影下自画像中的伦勃朗身上散发着成年人的坚定自信。
这个时期的伦勃朗是幸福的,27岁时便与出生名门的Saskia订婚,之后也创作了很多反映婚后生活的肖像画,这个时候的伦勃朗是感性的,顺境使得他的绘画艺术走向成熟,而他力求通过表情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愿望,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发展,《丹娜厄》则是很好的例子,这个题材的绘画被很多画家描绘过,但是最有名的两幅则是他和提香的,丹娜厄被提香描绘成一位美女,而在宙斯变成金钱雨与她相会时,丹娜厄并未表现出丝毫喜悦,应该说这个画面是不动人的。伦勃朗笔下的丹娜厄可能并不美丽,完全是现实中的人物,当看到金钱雨到来时,面带惊喜,扬起右手等待幸福和爱情的到来,真诚而可爱。
2.3动荡的40-50年代。40、50年代中期是伦勃朗创作的第三个时期,而此时伦勃朗的快乐的时光结束了,1642年他接连受到了生活和艺术的双重打击,群像《夜巡》也在此时完成,一幅无论在人物刻画,构图处理以及光和色应用上在现在看来都颇有独创性的名作,却由于订货人的无知,遭到了质疑和非议,祸不单行,同年6月,他的妻子又一病不起,猝然长逝。但他仍然执着于他追求自己的艺术,在这种打击下,他并未一撅不振,而是以他倔强的创作来表达对艺术的热忱。
1652年的自画像,画家有些发胖面部,脸上出现了皱纹,眼神略带疲态,在自画像一边嘲讽生命,一边却双手叉腰,做出了贝多芬式向命运挑战的姿态,给观者一种震慑。50年代的伦勃朗,像是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快乐不复存在,他破产了,只能拍卖艺术品和房产作为抵押,搬离原来的住所,不仅如此,他的第二任妻子和儿子也在这个时候去世,1659年的这张自画像已经没有四十六岁时反抗命运的意思了,这个理性且坚强的人放弃了不必要挣扎,似乎握紧了双手等待着什么,衣服的颜色与背景融为一体,光影的效果大大减弱,更好的凸显了面目的神情,细腻的刻画,目光更加坚定。
2.4人生最后的十年。在伦勃朗生命最后的十多年里,他开始正视生命,图8是1669年(逝世那年)的作品,在画面中看不出这是一位即将去世的老人,他用简约和大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样没有背景,光影照亮了整个脸部以及脸的周围,然后向四周消散,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在他以前的自画像中是没有的,而这宛若圣母子一样的光环,似乎也在暗喻着什么,50岁以后的自画像都是双手握拳,我们能够看到衣着的细节,眼睛充满神采,身姿坚定传递出他不屈服又从容面对一切的内在精神。他敦实的外表和淡然的神情告诉我们去浮华后他的冷静,在生命的最后,他的艺术走出了卡拉瓦乔式的平光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总结
伦勃朗大概是个理性且坚强的人,目标坚定且不改初心,他曾说:”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诚然,终其一生终于实现了自己艺术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