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朗读教学技能指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行为。下面就朗读教学技能的实践与提高浅谈拙见。
一、质疑思考,以读代讲。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千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学会理解字词、悟化情感、联系生活。比如,从题目就开始质疑,激发读书兴趣。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从比喻句、拟人句质疑,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疑难处质疑。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给学生读的机会,教师引导设计读的层次,读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课堂上,以教师的读代替支离破碎地讲解、分析文本,而是给学生充分思考、质疑的空间。然后以学生的读来代替被动地学习,突出朗读和默读的作用。“教师点拨,让学生认真读;教师导一导,让学生自己去读。”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让学生有自觉主动阅读的兴趣,保证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通过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教师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致,同时加强理解文本。低年级段教师要示范读全文,抓住兴趣导入学习文本,学习读书;中年级段教师要师范读全文或者1--3个自然段,学生能抓住文本精髓概括全文,激发读书兴趣;高年级段要示范读一个自然段,抓住主线总结提升文本。同时准确提出读书的梯度,第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读懂全文;第三,读出自己的感情;第四,读出作者的感情。有字到词,有词到句,有句到段。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学思结合。
激发朗读兴趣,“以读代讲”是师生共同体验朗读能力的表现,也是获得提高的过程。是通过自己劳动所得,感受会更深,记忆也更牢固。从而才能完成语文学习上的意义建构,实现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
二、启发想象,读出画面。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朗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比如运用音乐来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配乐朗读。
创设出和学生心理诉求相对应的朗读环节,使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比如在讲授《二泉映月》时,通过音乐启发想象。精读指导第一、二自然段时,我这样引导:听老师配乐读,你明白了什么?从哪些字词中听出来的?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配上阿炳的《二泉映月》曲,学生通过想象当时阿炳生存、生活的现状,学生沉醉在二泉映月的幽静、哀伤、悠远的意境中。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阿炳饱经风霜的苦难人生历程中,以及他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热爱。读第五、六学自然段时,配以旋律优美悦耳,情深意浓,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学生通过欣赏想象,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音乐审美能力。同时,领略到此曲的在国际乐坛上的盛誉。“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在配乐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读出意境和画面。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应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在文字间找寻立体的生活画面,描绘出文本带来的个人情感体验。
三、情境渲染,读出真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如停顿、轻重、快慢、儿化、语气等等。这都需要教师语言创景启发引导。
比如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喜爱。在朗读前,可以对他们讲一些主持人、播音员的练习朗读走上领奖讲台的故事,激发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此外教师的评价语也可以创景激励学生。课堂中,每个学生读后,教师都要用生动的语言来鼓励学生。比如,在讲授《燕子》一课中,我评价学生:“多柔的柳枝啊,从你的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语,也是制造了一个语境,通过评价语向学生透漏了修辞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一节好的语文课是书声朗朗,有声有色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真正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升华,有种超脱现实的思维灵光。
四、画面熏陶,读出美感。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字的组合都是有生命的,从文本读出画面,同时也可以利用画面(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在讲授《花瓣飘香》第二课时的时候时,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学会读出文本梗概。透过画面,精读抓段落,抓句子,抓词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美读的技巧。
在讲授《大作家的小老师》时配以孔子拜师的视频画面,学生在画面想象中加深了对文本中萧伯纳语言的理解,感受到他的心理变化。从而拓展提升文本内涵,加强对第五自然段的朗读指导,总结、升华、解开文本的主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读书情境创设,熟读成诵,再设计出相对应的检测形式。比如,情境表演朗读、朗读比赛、师生分角色朗读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进而善于朗读。只要采用恰当的朗读训练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精妙,切实提高朗读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文本、学情创设引人入胜的朗读情境,学生在读书声中提高朗读技能,感悟文本,领悟生活。阅读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师生入情又入境,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掌握学习母语的必备基本技能和技巧。
一、质疑思考,以读代讲。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千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学会理解字词、悟化情感、联系生活。比如,从题目就开始质疑,激发读书兴趣。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从比喻句、拟人句质疑,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疑难处质疑。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给学生读的机会,教师引导设计读的层次,读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课堂上,以教师的读代替支离破碎地讲解、分析文本,而是给学生充分思考、质疑的空间。然后以学生的读来代替被动地学习,突出朗读和默读的作用。“教师点拨,让学生认真读;教师导一导,让学生自己去读。”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让学生有自觉主动阅读的兴趣,保证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通过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教师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致,同时加强理解文本。低年级段教师要示范读全文,抓住兴趣导入学习文本,学习读书;中年级段教师要师范读全文或者1--3个自然段,学生能抓住文本精髓概括全文,激发读书兴趣;高年级段要示范读一个自然段,抓住主线总结提升文本。同时准确提出读书的梯度,第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读懂全文;第三,读出自己的感情;第四,读出作者的感情。有字到词,有词到句,有句到段。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学思结合。
激发朗读兴趣,“以读代讲”是师生共同体验朗读能力的表现,也是获得提高的过程。是通过自己劳动所得,感受会更深,记忆也更牢固。从而才能完成语文学习上的意义建构,实现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
二、启发想象,读出画面。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朗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比如运用音乐来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配乐朗读。
创设出和学生心理诉求相对应的朗读环节,使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比如在讲授《二泉映月》时,通过音乐启发想象。精读指导第一、二自然段时,我这样引导:听老师配乐读,你明白了什么?从哪些字词中听出来的?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配上阿炳的《二泉映月》曲,学生通过想象当时阿炳生存、生活的现状,学生沉醉在二泉映月的幽静、哀伤、悠远的意境中。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阿炳饱经风霜的苦难人生历程中,以及他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热爱。读第五、六学自然段时,配以旋律优美悦耳,情深意浓,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学生通过欣赏想象,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音乐审美能力。同时,领略到此曲的在国际乐坛上的盛誉。“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在配乐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读出意境和画面。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应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在文字间找寻立体的生活画面,描绘出文本带来的个人情感体验。
三、情境渲染,读出真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如停顿、轻重、快慢、儿化、语气等等。这都需要教师语言创景启发引导。
比如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喜爱。在朗读前,可以对他们讲一些主持人、播音员的练习朗读走上领奖讲台的故事,激发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此外教师的评价语也可以创景激励学生。课堂中,每个学生读后,教师都要用生动的语言来鼓励学生。比如,在讲授《燕子》一课中,我评价学生:“多柔的柳枝啊,从你的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语,也是制造了一个语境,通过评价语向学生透漏了修辞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一节好的语文课是书声朗朗,有声有色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真正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升华,有种超脱现实的思维灵光。
四、画面熏陶,读出美感。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字的组合都是有生命的,从文本读出画面,同时也可以利用画面(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在讲授《花瓣飘香》第二课时的时候时,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学会读出文本梗概。透过画面,精读抓段落,抓句子,抓词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美读的技巧。
在讲授《大作家的小老师》时配以孔子拜师的视频画面,学生在画面想象中加深了对文本中萧伯纳语言的理解,感受到他的心理变化。从而拓展提升文本内涵,加强对第五自然段的朗读指导,总结、升华、解开文本的主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读书情境创设,熟读成诵,再设计出相对应的检测形式。比如,情境表演朗读、朗读比赛、师生分角色朗读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进而善于朗读。只要采用恰当的朗读训练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精妙,切实提高朗读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文本、学情创设引人入胜的朗读情境,学生在读书声中提高朗读技能,感悟文本,领悟生活。阅读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师生入情又入境,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掌握学习母语的必备基本技能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