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育与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u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语文是培养高职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随着要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的高职语文课程已难以适应这一要求。李文锦编著的《高职语文(第二版)》(2014年8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打破了现行教材的固有程式,分语言交际、应用写作、阅读欣赏三大模块,从核心素养相关内涵入手,分析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提出应从语文技能的训练,强化听读写等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等方向改革,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文素质取得实质性的提高。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高职学生素养应顺应社会发展,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及社会发展要求。高职语文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来构建新型课程标准。信息时代,核心素养是学习知识而形成的一种素养及习惯,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的高职语文课程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素养,提高其利用语文知识发现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高职语文教育改革,能够积极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核心素养是人们利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适应不可预测境况的人性能力及高级能力,是以复杂交往和创新思维两种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核心素养的复杂性、跨领域性、综合性及时代性等都较强。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可知,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高职语文教学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
  高职语文教育存在被忽视的问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便是语文。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并未重视语文课程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当然,这种境况同高职教育模式不无关系。高职院校采用的多是2+1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仅有2年,在外实习1年,导致大量语文课时被缩减,甚至取消开设语文课程。加上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开设语文课程没有硬性要求,这些都造成了高职院校不够重视语文教学。但是,实践表明这种忽视语文课程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只是专业能力,也与人文素养有极大关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果高职学生阅读能力差,语文知识贫乏,不仅会影响其理解专业知识,阻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会影响其表达能力、沟通及交际能力等的发展,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高职语文教育存在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这是高职院校的共有特征。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教师的数量并未明显增加,在人才引进上,高职院校引进的几乎都是专业教师,用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语文学习被边缘化,语文教师队伍力量极为薄弱。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因计划招生时期,中专院校招生人数受限,学生相对较少,所配置的语文教师也不多,且年龄都相对较大。而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师资严重匮乏,甚至语文老师转授其他学科。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要改变以知识技能为目的的课程目标。高职语文传统教学目标是知识学习,而现代教学改革强调的是能力、素质和知识的全面融合,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应以做人、做有文化的职业人为教学改革思路,改变以知识技能为教学目的的现状。以提升职业能力和人性发展为改革支撑点,探讨语文教学改革,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应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改革内容。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是构建语文课程的动态体系。首先是开设人文教育,将人文与科技统一起来,以推动高职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其次是开设应用语文,以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开设语文实训课等。同时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语文教学,如合作教学、情景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要求高职学校高度重视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构建语文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培育项目“高职语文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YPY065)
  (管琰琰/硕士,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周正楠编著的《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2003年4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传播学和建筑学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专著,它主要是以传播学的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为基础去创新探讨建筑设计的过程、建筑包含的内在信息内容,以及建筑设计受众的心理分析等。《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一书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为研究基础,论述了建筑设计内在的传播学特性,将传播学和建筑学
期刊
媒介融合是互联网科技时代传媒生态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显著趋势,在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新媒体发展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了深度融合和创新改革,打通了各种媒体的信息渠道,以更加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强月新和周茂君编著的《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研究》(2018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围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编撰的专业性教学参考专著,它强调了媒介融合时代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由知
期刊
文学理论是中文系专业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教学活动既具有显著的理论逻辑体系,也有着深刻的实践价值。因此,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兼顾经典与时代、理论与实践、分析与运用之间的关系,让文学理论的理论性知识更扎实,应用性实践经验更切合现实研究的需要。童庆炳编著的《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2015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传统文学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有条理地梳理了文学理论的概念、性
期刊
互联网时代,网络正在成为不同领域的重要科技力量,对此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传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工作中,积极地融入网络时代环境,更好地尝试和探索网络党建和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确保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获得创新发展。代金平编著的《网络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2016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在部分企事业单位网络党建工作情况的分析调查基础上来进行编撰的,它分析了当代网络党建
期刊
约瑟夫·克拉珀的《大众传播的效果》(2016年12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媒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中的一本重要专著,它整合了截至20世纪50年代的传播效果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项目和成果,强化了大众传播学的效果理论,在“有限效果模式”的理论思想下,以已经存在的媒介传播效果现象为基础,归纳和总结媒介的功能和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具体来说,《大众传播的效果》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研究
期刊
当前,研究多媒体数据库内容检索、数据特点、数据库系统构建等都是热点问题,研究多媒体数据的管理和有效检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高性能计算机支持下的多媒体数据库性能的迅速提升,使得内容多媒体检索技术走向成熟,利用这门新型的数据库技术可以有效进行内容检索和查询。因此,研究媒体数据库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如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建模问题、多媒体数据库存储问题、多媒体数据库组织的策略与技术问题、内容检索的多媒体
期刊
随着现代化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英语学科教学逐步成为近年来较为显著的趋势,学科教学在改革与优化过程中自觉而主动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合理逻辑體现,同时也是现代科技语境下学科教学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大方向,需要各个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  英语学科教学历来是我国高等院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持续优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而将现代信息化
期刊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关系着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但当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方向不明确、缺少后劲等困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2017年6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是一本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成因,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掌握的基础工作与如何更合理地优化和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的书,该书提出了有效的发展路径,将为
期刊
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互联网的普及引发了新的经济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全面精准地掌握互联网时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有效的建设策略推进我国互联网经济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课题。由贾国柱、张人千编纂的《经济管理概论》(2018年5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以互联网经济内涵为理论基础,全面探究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并在书中提出了对我国互联网经济管理持续
期刊
语文教育是围绕中国传统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历史来展开的语言应用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播,在多元文化传播的新形势下,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语文教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互动的一个基础性的渠道和平台。赵士慧和郑雯共同编著的《中国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播与互动》(2017年2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探讨了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并根据语文教学的丰富经验,探讨了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