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辨证施治附加针灸疗法治疗骨质增生的临床疗效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622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和比较中药辨证施治附加针灸治疗骨质增生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配到三个组,每组100人,其中A组:仅接受针灸治疗,B组:仅接受中药辩证治疗,C组:中药辨证施治附加针灸治疗。结果:中药辨证疗法附加针灸疗法治愈例数为85,好转例数为13,无效例数为2,仅接受针灸治疗的例数分别为70,22,8,单纯中药疗法的例数分别为71,20,9,中药辨证疗法附加针灸疗法相对于其他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药辨证疗法附加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更好,应该加以推广,达到更好地治疗骨质增生的患者的目的。
  【关键字】中药辩证疗法;针灸疗法;中药辨证施治附加针灸疗法;骨质增生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53—02
  “骨质增生”是人在衰老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来讲,人的衰老在30岁以后便极其缓慢地开始,40岁以后,衰老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并伴有生理和心理上的许多变化。对骨骼而言,在衰老的过程中,骨质是由增重变为减轻,其特点是骨的内面逐步吸收,而在其外有较缓慢的新骨生成,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在肌腱、韧带的附着点和负重大、活动多的颈腰及膝关节等部位最易产生。骨质增生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以推拿、针灸、理疗以及中西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2007年1月到2013年1月,笔者通过简单随机设计的方法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三个不同的实验组,对不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为2007年1月到2013年1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骨质增生患者,纳入标准[2] :(1)骨质增生部位有明显压痛,叩击痛;(2)疼痛常较剧烈,活动受限,局部肿胀压痛明显;(3)膝关节X片可见骨质增生改变。随机分配到三个组,每组100人,其中A组:仅接受针灸治疗,B组:仅接受中药辩证治疗,C组:中药辨证施治附加针灸治疗。
  1.2方法
  1.2.1 A组:采用纪氏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颈椎病,取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 气血两虚加三阴交;气滞血瘀加阿是穴、夹脊穴; 风寒湿加大椎;臂痛臂麻加臂月需、曲池、外关; 指麻加合谷、八邪; 颈痛甚加百劳、天柱等[3,4]。
  1.2.2 B组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辩证治疗,对不同患者进行辩证治疗。
  1.2.2.1 外邪痹阻者,治法: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防风12g,当归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黄芪15**姜黄12g,生姜6g,苏木10g。本方益气和营,祛风利湿,为风邪偏胜,麻木较重者而设。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莶草、路路通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1.2.2.2 痰湿阻滞者,治法:燥湿化痰,理气通络。方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黄芩10g,陈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龙12g,胆南星10g。 本方燥湿化痰,理气通络。若兼见瘀阻经络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龙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力;若兼见有风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灵仙等以祛风湿,止痹痛;若兼见眩晕者,加天麻、白术;兼见胸痹者,加丹参、瓜蒌、郁金。
  1.2.2.3 气滞血瘀者,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方药:化瘀通痹汤加味。当归18g,丹参30g,鸡血藤21g,制乳没各9g,元胡12g,葛根18g ,透骨草21g,姜黄12g,穿山甲10g,地龙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乌、细辛;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若气虚者加黄芪;若兼见痰湿者,加白芥子、胆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郁金、瓜蒌、半夏。
  1.2.2.4 气血虚弱者,治法:益气养血,通络行痹。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鸡血藤1 5g,生姜6g,大枣4枚。 本方益气温经,和营通痹。若兼风湿者,酌加灵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苍耳子等,以祛风湿、止痹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肾虚者,酌加淫羊藿、菟丝子、狗脊等,以补肾阳、通督脉。
  1.2.2.5 肝肾亏虚者, 治法:益精补肾,滋阴熄风。方药:左归丸加味。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0g,生白芍12g,生石决明15g,当归9g,炙甘草9g,黄精24g。
  1.2.3 C组:在B组的基础上附加A组疗法,具体用法见A组和B组。
  1.3 指标判定标准[1] (1)治愈: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2)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改善;(3)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关节功能活动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第一类错误的概率α=0.05,卡方分割表的假设检验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α=0.0167。
  2 结果
  各组治愈率情况 A组治愈70例,好转22例,无效8例;B组治愈71例,好转20例,无效9例;C组治愈85例,好转13例,无效2例。A组和B组的疗效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说明两组的疗效有差异;A组和C组的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C组和A组的疗效有差异,C的疗效要好于A组;B组和C组的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C组和B组的疗效有差异,C的疗效要好于B组。综上可知,本次试验中单纯的中药疗法或针灸疗法的疗效并没有差异,与单纯的中药疗法或针灸疗法相比,中药辨证施治附加针灸疗法的疗效比较好,治愈率为85%,好转率为13%。3 结论
  近年来运用各种方法治疗骨质增生的报道越来越多,如利用药物注射加电疗治疗颈椎病[3-4],用GT -TA 型骨质增生治疗仪进行药物导入配合内服中药治疗骨质增生[5]等等。但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任然是治疗骨质增生比较经典和有效的方法。中药疗法注重辩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症状如外邪痹阻,痰湿阻滞,气滞血瘀,气血虚弱,肝肾亏虚等症状采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针灸疗法同样讲究辨证实施,如本文中采用的纪氏疗法,证取穴针刺治疗颈椎病,取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 气血两虚加三阴交;气滞血瘀加阿是穴、夹脊穴;风寒湿加大椎;臂痛臂麻加臂月需、曲池、外关; 指麻加合谷、八邪; 颈痛甚加百劳、天柱等。但无论是单纯中药疗法还是针灸疗法都存在自己的不足,通过中药疗法附加针灸疗法可以弥补各自的缺点,起到更好的治疗骨质增生的效果。
  本文通过中药辨证疗法附加针灸疗法和单纯的中药疗法及针灸疗法的比较和观察,发现前者的治愈率+好转率达到98%,而其他兩组分别是82%,81%,中药辨证疗法附加针灸疗法和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辨证疗法附加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更好,应该加以推广,达到更好地治疗骨质增生的患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都.临床病变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387-388.
  [2] 纪晓平.中医杂志,1987,28 (2):52.
  [3] 孙玉凤,刘桂缺,凌振华.骨质增生的治疗近况[J],1998:41-42.
  [4] 刘顺安, 等.湖南中医杂志,1991,7(5):39.
  [5] 孙书刚. 山东中医杂志,1982,11(3):25.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二次断脐加用云南白药散剂预防新生儿脐部出血及促进脐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双数分组法,将4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二次断脐加用云南白药组和二次断脐加用医用明胶海绵组,观察两组脐部出血、新生儿脐炎、脐创面愈合时间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加用云南白药组在降低脐部出血率、新生儿脐炎和缩短脐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1.2方法  1.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辨证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痄腮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3例小儿痄腮患者进行辩证论治,分别给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内服:银翘散加板蓝根、夏枯草、海藻、昆布为主,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并发睾丸炎者加龙胆草、橘核、延胡索等药,以清热泻火、疏肝散结。外敷:青黛、仙人掌或蒲公英、枯矾等为主,捣如糊状,外敷患处,以消肿散结止痛。以上二法配合,共收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止痛之功。结果
期刊
【摘 要】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主要用于治疗内伤脾胃、脾胃气虚之证,笔者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便秘、眩晕、崩漏、胃脘痛,收到佳效。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便秘眩晕;崩漏;胃脘痛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41—02  笔者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用于调补脾胃,升阳益气在临床上收到满意效果,现选四例略述肤浅体会,如下: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生肌玉红膏治疗臁疮的临床效果。方法:生肌玉红膏外用治疗臁疮。结果:40例患者中痊愈28例,显效8例,好转4例,有效率90℅。结论:生肌玉红膏外用治疗臁疮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生肌玉红膏;外用;臁疮  【中图分类号】R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51—01  臁疮是指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在古代文献里还有裤口疮、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55—01  本人自2010年起,从温胆汤加减治疗内耳眩晕症40余例,获效满意。方药组成:陈皮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竹茹6克,枳实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甘草10克。根据不同临床表现随证加减,痰湿内盛者加石菖蒲、白蔻仁各15克,湿甚者加苍术、厚朴各10克,湿郁化热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减味参赭镇气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39例患者按入诊顺序及患者治疗愿望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1例,采用减味参赭镇气汤治疗,对照组68例,采用奥美拉唑分散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结束后2月症状复发情况随访,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为65.0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60岁22例。  1.2诊断标准  
期刊
【关键词】四关穴 TDP 面肌痉挛  【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56—01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疾病,属中医学的“面风”、“筋惕肉动”等范畴,临床较为常见。本病病程长短不一,严重时常影响工作和学习。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四关穴结合TDP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57—02  肿瘤在中医中属“积聚”范畴,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为人体正气虚损后,外邪乘虚而入,导致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出现气滞血瘀、痰湿结聚、热毒内蕴等病理变化,日久而成积块。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则是一个收敛过程,即不断调整身体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使带病机体逐渐向平衡状态差异缩减方向进行的过程。  经收集调查发
期刊
【摘 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讨论肝气郁结或肝郁化火等在妇科疾病当中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疏肝解郁等木郁达之方法治疗妇科相关疾病。结果:临床运用过程中医师辩证准确,用药精准,治疗得当,疾病痊愈。结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等导致的妇科疾病,通过临床观察,可以使用“木郁达之”的治疗方法使得疾病得到缓解并痊愈。  【关键词】木郁达之;妇科应用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48—02  消化性溃疡又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消化病中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不甚明确。目前大多学者认为是保护因子和损害因子失调所致,此病病程长,复发率高,难以彻底治愈,严重者可发展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和胃癌。笔者自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用自拟黄氏消溃汤配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188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