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学生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是当前数学课堂上,相当部分学生感到最怕的最难的正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意见,哪怕是幼稚、不成熟或不完全的想法,教师都要充分尊重,用关爱之心和激励语言消除学生提问的恐惧心理。
一、培养学习兴趣,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结合课本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一个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不会问的人,也就无创新可言。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从数学中定义的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有哪些变化?如何应用等等。给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便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二、在使用课本中提出问题
学生使用的课本呈现的学习内容是浓缩的、静态的,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也是新课标理念的文本体现,更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引导学生从这些丰富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主要做法:一是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书本上的基本内容,并提供预习提纲,诱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可疑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识心理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仍不清楚的当堂向老师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能持之以恒,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地理解。二是指导学生用好、用活课本中的主题图(插图),通过仔细观察思考,在各自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在图中收集到的信息转化成为数学问题。三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复习)教材,诱发、激励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应用等进行大胆猜测,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教学“认识表”后我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疑问?结果学生的问题让我大吃一惊:为什么钟面上一定要12个数?为什么同一时刻我们这里的时间和别的国家不一样?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进行更积极的探索。四是引导学生和解决教材中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生成并提出新问题。
三、在探究合作中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类比、归纳、推理等探究活动,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又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互相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在反思中提出问题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当是问题迭出、疑惑不断的。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这节课中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反思中寻求疑惑,提出质疑,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后,有的学生提出: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算式里,有时候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并且举出了例子:68+50-37、12×8÷4等等,对这些问题,我首先赞扬学生爱动脑筋,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个很好的习惯,然后鼓励他们课后自己去研究这些问题。通过问题反思,学生爱提问题了,问题解决后总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创新的意识明显增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黄甫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培养学习兴趣,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结合课本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一个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不会问的人,也就无创新可言。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从数学中定义的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有哪些变化?如何应用等等。给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便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二、在使用课本中提出问题
学生使用的课本呈现的学习内容是浓缩的、静态的,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也是新课标理念的文本体现,更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引导学生从这些丰富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主要做法:一是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书本上的基本内容,并提供预习提纲,诱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可疑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识心理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仍不清楚的当堂向老师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能持之以恒,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地理解。二是指导学生用好、用活课本中的主题图(插图),通过仔细观察思考,在各自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在图中收集到的信息转化成为数学问题。三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复习)教材,诱发、激励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应用等进行大胆猜测,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教学“认识表”后我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疑问?结果学生的问题让我大吃一惊:为什么钟面上一定要12个数?为什么同一时刻我们这里的时间和别的国家不一样?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进行更积极的探索。四是引导学生和解决教材中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生成并提出新问题。
三、在探究合作中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类比、归纳、推理等探究活动,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又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互相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在反思中提出问题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当是问题迭出、疑惑不断的。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这节课中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反思中寻求疑惑,提出质疑,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后,有的学生提出: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算式里,有时候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并且举出了例子:68+50-37、12×8÷4等等,对这些问题,我首先赞扬学生爱动脑筋,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个很好的习惯,然后鼓励他们课后自己去研究这些问题。通过问题反思,学生爱提问题了,问题解决后总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创新的意识明显增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黄甫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