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整本书阅读规范化、课程化,促使单篇教学务必“纤屑不遗,发挥净尽”,将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关键词:单篇教学;整本书阅读;结合
当下,整本书阅读是热点。叶圣陶先生曾明确地提出:“现在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应该把整本的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做为辅佐。”进入新时代,语文教学在自觉地返璞归真。整本书阅读的兴起,带来的会是语文本质的回归。时至今日,整本书阅读已经从最初一般性的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转到规范性的课程建设上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内容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各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范围。”两个课程标准,还附有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推荐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的篇目。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教材,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多次提到这套教材,在整本阅读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阅读吧”等栏目,从第一年级就开始引导读书兴趣,中高年级几乎每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设置了“名著导读”等栏目。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
整本书阅读的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单篇教学价值是否被柔化,或被降低呢?我认为没有。不仅没有,其价值意义和所承担的责任,反而更加重大。
所謂单篇阅读教学设计,围绕某一篇文章进行精讲细琢,反复琢磨,不仅要了解文章大意,还要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揣摩文章的好处,把握文章的精髓,弄清文章的写法。长期以来,单篇教学一直承担着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传统语文教学价值。而在整本书阅读推广下的单篇教学,除了具有传统教学价值以外,还应具有另一种新的教学价值——积淀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其价值“纤屑不遗,发挥净尽”。借助具体可操作的阅读方法,将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将整本书阅读规范化,课程化。
如六年级推荐的整本书阅读是高尔基的《童年》。这是一部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为六年级的孩子,阅读此书是比较晦涩的。首先,此书的社会背景,与学生的社会体验相距甚远,学生无法想象。其次,本书的情节趣味性不是很强,孩子容易阅读疲劳,需要理性控制阅读。最后,此书大多情节是一种苦涩的、无情的、冷漠的,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所收获的不过是一种悲观情绪,与本书的阅读价值恰恰相反。那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童年》的整本书阅读呢?我认为应该从课内单篇教学入手。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单篇教学为起点,循序渐进的开展。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每次火柴中的幻象中感受到小女孩儿的可怜,让学生有探寻导致小女孩儿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社会的黑暗贫穷,人们的冷漠无情。习得阅读方法——借助社会背景读懂故事。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学中,除了巩固“社会背景读懂故事”的同时,引导学生用“情节折线图”梳理沉杂的故事情节,以及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习得阅读方法——情节折线图。而在《鲁滨孙漂流记》教学中,则引导学生学习一种阅读视角——主人公怎样在困境中积攒勇气,汲取力量的阅读方法。三篇课文习得三种阅读方法,方可进入《童年》整本书阅读,读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利用“情节折线图”读懂故事,读出自己感受,从书中获取力量,既是此次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可行的方法,也是本次整本书阅读的明确具体目标,更是阅读之后交流分享的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一文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这段话上:“那猴王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我让孩子在课堂上反复朗读,读出语感,读出乐趣,然后讲解这样的语言特点是《西游记》这部小说的语言特点,这样学生读《西游记》的时候,除了关注有趣的故事情节,还会关注这样对仗的句子,孩子在课外阅读中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得到很好的整合。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中,我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让孩子了解对人物的服饰描写是《红楼们》的一大表达特点,孩子们在课外阅读《红楼梦》时就会特别关注各个人物的服饰描写,提高阅读的质量。
美国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月月层次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范多伦认为“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我在课内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与主题阅读书籍的关联,交给孩子具体的阅读方法或策略,甚至是仅仅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放大也行,让我们的孩子从基础阅读上升到主题阅读有梯子可攀。
从实践检验来看,孩子们在课内掌握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或有了阅读关注后,课外整本书阅读更能坚持,更会做读书笔记,更能记住故事情节,还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习作时的布局谋篇、创新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读书交流分享时,孩子们大多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讲,提升了整本书阅读质量。
在整本书阅读回归语文课程的今天,单篇教学的价值有了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单篇教学决定整本书阅读的可行性、有效性,使课外阅读从“自由化”走上“课程化”的道路。而整本书阅读则是单篇教学价值的整合,运用与提高,直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 ,我们要重视单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的巧妙连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形成以篇达本,以本达类的阅读体系。
参考文献
[1] 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2] 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3]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
关键词:单篇教学;整本书阅读;结合
当下,整本书阅读是热点。叶圣陶先生曾明确地提出:“现在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应该把整本的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做为辅佐。”进入新时代,语文教学在自觉地返璞归真。整本书阅读的兴起,带来的会是语文本质的回归。时至今日,整本书阅读已经从最初一般性的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转到规范性的课程建设上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内容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各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范围。”两个课程标准,还附有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推荐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的篇目。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教材,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多次提到这套教材,在整本阅读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阅读吧”等栏目,从第一年级就开始引导读书兴趣,中高年级几乎每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设置了“名著导读”等栏目。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
整本书阅读的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单篇教学价值是否被柔化,或被降低呢?我认为没有。不仅没有,其价值意义和所承担的责任,反而更加重大。
所謂单篇阅读教学设计,围绕某一篇文章进行精讲细琢,反复琢磨,不仅要了解文章大意,还要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揣摩文章的好处,把握文章的精髓,弄清文章的写法。长期以来,单篇教学一直承担着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传统语文教学价值。而在整本书阅读推广下的单篇教学,除了具有传统教学价值以外,还应具有另一种新的教学价值——积淀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其价值“纤屑不遗,发挥净尽”。借助具体可操作的阅读方法,将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将整本书阅读规范化,课程化。
如六年级推荐的整本书阅读是高尔基的《童年》。这是一部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为六年级的孩子,阅读此书是比较晦涩的。首先,此书的社会背景,与学生的社会体验相距甚远,学生无法想象。其次,本书的情节趣味性不是很强,孩子容易阅读疲劳,需要理性控制阅读。最后,此书大多情节是一种苦涩的、无情的、冷漠的,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所收获的不过是一种悲观情绪,与本书的阅读价值恰恰相反。那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童年》的整本书阅读呢?我认为应该从课内单篇教学入手。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单篇教学为起点,循序渐进的开展。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每次火柴中的幻象中感受到小女孩儿的可怜,让学生有探寻导致小女孩儿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社会的黑暗贫穷,人们的冷漠无情。习得阅读方法——借助社会背景读懂故事。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学中,除了巩固“社会背景读懂故事”的同时,引导学生用“情节折线图”梳理沉杂的故事情节,以及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习得阅读方法——情节折线图。而在《鲁滨孙漂流记》教学中,则引导学生学习一种阅读视角——主人公怎样在困境中积攒勇气,汲取力量的阅读方法。三篇课文习得三种阅读方法,方可进入《童年》整本书阅读,读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利用“情节折线图”读懂故事,读出自己感受,从书中获取力量,既是此次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可行的方法,也是本次整本书阅读的明确具体目标,更是阅读之后交流分享的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一文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这段话上:“那猴王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我让孩子在课堂上反复朗读,读出语感,读出乐趣,然后讲解这样的语言特点是《西游记》这部小说的语言特点,这样学生读《西游记》的时候,除了关注有趣的故事情节,还会关注这样对仗的句子,孩子在课外阅读中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得到很好的整合。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中,我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让孩子了解对人物的服饰描写是《红楼们》的一大表达特点,孩子们在课外阅读《红楼梦》时就会特别关注各个人物的服饰描写,提高阅读的质量。
美国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月月层次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范多伦认为“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我在课内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与主题阅读书籍的关联,交给孩子具体的阅读方法或策略,甚至是仅仅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放大也行,让我们的孩子从基础阅读上升到主题阅读有梯子可攀。
从实践检验来看,孩子们在课内掌握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或有了阅读关注后,课外整本书阅读更能坚持,更会做读书笔记,更能记住故事情节,还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习作时的布局谋篇、创新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读书交流分享时,孩子们大多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讲,提升了整本书阅读质量。
在整本书阅读回归语文课程的今天,单篇教学的价值有了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单篇教学决定整本书阅读的可行性、有效性,使课外阅读从“自由化”走上“课程化”的道路。而整本书阅读则是单篇教学价值的整合,运用与提高,直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 ,我们要重视单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的巧妙连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形成以篇达本,以本达类的阅读体系。
参考文献
[1] 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2] 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3]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