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历史“认知结构”培育时空观念素养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g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空是历史存在的方式,是历史的本质呈现,是认识历史的起点,重构和对历史的解释都离不开时空观念。”[1]“时空观念”就是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核心素养是一种观念意识,也是一种能力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历史学本质,何兆武先生认为“历史学本身就必须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史实和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层次是对第一层次的理解和诠释。”[2]另外,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与认知对象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3]其中“认知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结构通过个体的内化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4]可见,历史学和认知结构本身相符合,都具有结构性。
  何谓历史认知结构?其三个层次:“一是形,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表现形态。……二是质,指历史本质、概念、规律,它是从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中抽象出来的。……三是值,指历史的借鉴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是站在现时代高度上对历史作出的一种估价。”[5]同时,我们知道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划分为四个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水平层次。从知识角度论,虽然时空观念素养与历史认知结构水平层次划分存在不同,但是二者在本质上相同。故笔者认为依托历史认知结构进行教学是落实时空观念素养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以上认识及日常教学实践,笔者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教学——“基于时空,依托年表地图,直感历史”、“构建时空,以问题为导向,辨析历史”、“选择时空,逻辑思辨史事,顿悟历史”,从而实现依托历史认知结构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接下来,本文以部编教材《中古时期的亚洲》一课教学为例,拟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一叙述,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基于时空,依托年表地图,直感历史
  “不可能有‘事实如此’这样的历史,只能有历史的各种解释”[6],解释须立足于史实。“直感历史”,即通过感性思维,运用一定方法,去感知历史演进的基本形态,也就是历史认知结构第一个层次,认知“形”,即事实性认知。“历史具有时间性,它本身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动过程……因此,考察历史事件,决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作观察,而是应该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作具体的、动态的分析和把握。”[7]然而,教科书编写造成历史知识碎片化,非常不利于学生按照历史本身演进形态了解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故“了解”需有一定体系,基于教学实践和史学自身特征,笔者认为“体系”构建可以首先着眼于时空,“了解同一场域,不同时域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连续性(纵向联系);以及在同一时域、不同场域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横向联系)。”[8]
  如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阿拉伯帝国形成,笔者首先呈现如下的地图和时间轴;其次让学生依据教材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及相应的阶段特征;最后让学生在时间轴上写出时间和特点及在地图上标注出不同时期帝国扩张的相应空间位置。
  通过依托年表地图,直感历史,好处颇多,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有体系地对历史事实进行认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能够培育学生的时空意识,让他们感受“时空观念是阐释历史的角度,只有从历史的时间演进和空间范围的角度去进行说明和解释,才能看出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9],从而为能够将历史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独立探究打下基础。
  二、构建时空,以问题为导向,辨析历史
  辨析历史,是在直感历史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深度挖掘,探寻历史事实之间的关联,即在事实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历史逻辑,把“历史事实放在与其他诸多历史事实的关系中去,揭示新历史事实的本质,形成历史概念”[10],属于历史认知结构第二个层次,认知“质”,即关系性认知。如何探寻历史事实之间关联?一是“勾连事实”,即是要寻求不同事实之间的时间、空间和人事等方面的链接;一是“据理推断”,即是指根据历史观念、规律、常识或生活经验推测事实之间的关联。[11]同时,因为“时空观念……是理解历史变迁、把握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框架性认知依托”[12],所以在探寻历史事实之间的关联时,我们需要把史实置于特定的具体时空之下,即回到原有历史现场,如此方能更接近历史真实并做到合理认知。这一步骤也就是为学生辨析历史搭建一个背景框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特定的具体时空”不能自然得来,而是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去构建。那么,如何去构建特定的具体时空为学生辨析历史搭建背景框架呢?我们可以综合采用大事年表和地图或补充相关史料等方式去构建;尔后立足于学生主体,运用“勾连事实”和“据理推断”方法,依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问题链形式,引导学生回到特定的、具体的历史现场,使得学生感受历史的细节和真实,并“发现‘物’与‘事’背后的决定因素,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审视”[13]。
  如上文阿拉伯帝国形成的时间轴和地图,就为笔者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多元的原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时空背景框架。接下来,笔者只需运用“勾连事实”和“据理推断”方法,通过设问形式,形成问题链,对材料进行层层分析,通过此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时空观念对辨析历史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渐把观念变成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問题1:基于以上整理,概括阿拉伯帝国空间特征?
  问题2:如此空间特征,如何促进文化繁荣?
  以上,通过构建时空背景,再用问题形式,探寻特定历史时空下历史事实之间的关联,进行历史“质”的认知,让学生明白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是导致其文化繁荣多元的重要因素之一。简而言之,通过以上形式辨析历史,让学生明白历史是多重因素共振产物,而非由单一因素决定,历史的本质是变迁与延续,为了确切地显示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所发生的变迁,必须将这种变迁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方能正确理解,做出合理解释。   三、选择时空,逻辑思辨史事,顿悟历史
  顿悟历史,属于更高层次的认知规律,在独自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过程中,能够选择恰当时空尺度,运用自己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对其作出正确理解和合理的解释,并“站在现实的高度对新学到的历史进行反思,说明它的地位、作用、意义、影响,确立其价值观”[14]。这就是历史认知结构第三个层次,认知“值”,即是进行价值性认知。在经过运用时空观念、感知和辨析历史后,选择恰当时空尺度已经不是问题,故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能够做到“顿悟历史”,最关键之处是独立运用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历史学科领域形成的一种认识世界观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对社会历史进行理性认识的思考。……目的是为了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深入探究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15]其主要有四种方法,史事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以及归纳和演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有意识地运用以上方法,希望通过老师示范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
  如本课课程标准是通过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多元面貌。那么,如何去认识?笔者首先是选择同时同空下阿拉伯帝国和日本,并提供下面表格。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阿拉伯
  帝国 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集政治、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横跨欧亚非大帝国 经济繁荣;都城巴格达是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信仰伊斯兰教《古兰经》;文化取得重要成就
  日本 律令制中央集权国家;幕府统治 土地国有,庄园经济
  再次,让学生依据之前所学,填好表格内容。笔者认为通过表格,采取比较方法就能够让学生体会这些国家虽都处于中古时期的亚洲,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各自文明的个性,从而使得整个亚洲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仅仅至此,笔者认为还不够,还可进一步获得“值”的认知。笔者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导致个性文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需要进一步比较这些国家文明产生的原因。有了之前学习,学生能够想到是生产力和交往力——彼此间交流带来的结果。至此学生又进一步认知到中古时期的亚洲的文明也有其共性。
  人类历史的文明就是在共性和个性中不断传承、交流,进而发展。只能通过比较方法方能显现出来,并能得到认识。选择同时同空的亚洲文明载体的相关事实进行比较让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价值性认识,也实现家国情怀素养要求的“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16]。
  当下,核心素养培养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呢?笔者认为要始终抓住时空观念素养特点和历史学科特性、功能等。故笔者认为依托历史认知结构是培育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有效途径之一,为此笔者从“基于时空,依托年表地图,直感历史”、“构建时空,以问题为导向,辨析历史”、“选择时空,逻辑思辨史事,顿悟历史”,这三个从浅到深的层次来培育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
  【注释】
  [1][13]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年第5期,第39页。
  [2]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史学理论研究》 1996年第3期,第36页。
  [3][10][14]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5、36页。
  [4]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33页。
  [5]赵恒烈:《历史教育学》,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97页。
  [6](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第404页,转引自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77页。
  [7]陈勇略:《论钱穆的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第49页。
  [8]田红彩:《初中历史微课“知识碎片化”现象的应对策略》,《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年第1期,第26页。
  [9][16]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6、66页。
  [11]朱能:《重在“历史解释”的考查,要在“学会理解”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第Z2期,第34页。
  [12]王德民、赵玉洁:《要素遴选与层次细化: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探讨》,《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17期,第48页。
  [15]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112页。
其他文献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是高考试题命制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组成的“四层”规定了高考命题的内容,主要评价考生素质的内涵[1],其中学科素养在高考考查中具有导向作用[2],依据学科素养,确定应考的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在新情境中测量学生的综合品质。因此,分析高考试题中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考查路径,对于指导教学和复习备考,推进学科核心素
众所周知,函数是高中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届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而函数及其图像又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函数图像是相互依赖的两个变量之间外在、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函数解析式本质属性的直译语言,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如何识辨函数与其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理清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考试作答时是否能像老中医那样“望、闻、问、切”似的快速获得正确答案?分析表明,函
2017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但各地一线老师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却从未停步,2018届高三已经进入高考倒计时!诚然,2017年高考试题的风向标作用不言而喻。为此,笔者结合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题的研究和理解,仔细分析一下2017年理综全国卷?玉化学试题(湖北、湖南、河北、河南、江西、山西、山东、广东、安徽、福建共10个省份同题),并提出一些备考建议与对策,供2018届高三备考参考。  (二)选择题备
近几年,区块链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像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无数年轻人投身其中。它是一个机会,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多链多账户数字资产管理应用Kcash创始人祝雪娇,就是这个浪潮中最耀眼的创业者之一。  从“清华学霸”到“链圈老人”,诸多称号见证了祝雪娇从2013年投身区块链创业至今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祝雪娇经历了太多创业艰辛。  令人欣慰的是,从2017年9月份上线,仅仅三四个月时间,K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主要具有四个特性:“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1]。“思想性”强调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人文性”强调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综合性”强调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2]教师在进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索、不断完善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考生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的不同,因此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所以在复习备考时我们要不断帮助考生发现错误、弥补错误、完善认知.比如考生在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只停留在“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机械记忆的层面上,没有充分地理解其含义导致错误“屡屡再犯”.下面笔者结合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出现的一些错误来辨析,归纳常规易错题
语文高考一般类论述文本全国卷以三道选择题的模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考核,三道选择题的设置各有侧重点,第一题侧重文本语段的转述,第二题侧重分句间关系的把握,第三题多是基于文本之上的理解、概括与推断。我们以2016年课标全国Ⅰ卷第二题的四个选项为例:  【例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
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2016年部编版教材抗日战争单元的编写与之前的人教版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按照教育部的精神,以九一八事变为抗日战争的起点,从传统的八年抗战改称为十四年抗战。事实上,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演变为全国抗战的历史过程,全国抗战是局部抗战的延伸和扩大,盡管二者不能等量齐观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述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1]而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则是历史教师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在学习历史课程中和学生一起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探寻与思考中形成核心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个性、持续地发展。  历史规律的找寻需要相应的学科素养的支持,而历史学科素养的达成依赖于有效的教学设计。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但有时合适的设计会让学生操一曲也可知音。高三一轮复习的实践
历史教育既是智育,也是德育,两者相互渗透于历史教学中。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应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但是当前的历史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面对着高考压力还是一味的追求分数。习总书记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