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宽松氛围等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关键词】个性阅读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伴随着一个人的终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课堂内只是引导学生,阅读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条件,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可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感兴趣课文的内容读起,读后还要谈谈感受。例如,讲授《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有孩子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都读得起劲,读书声响彻教室。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阅读的原動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我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
教师可以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因而,朗读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予以赞美,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通过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善于读书,从而读好书,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灵性和创造才能,经常地读、大量地读、生动活泼地读,让学生觉得朗读很快乐,学生才会在读中有所发现,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学会思考,在读中学会创造,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三、营造宽松氛围,彰显阅读的自主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自由氛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飞扬。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课文中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从中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课文较长,内容容易理解,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查阅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有的说“分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互谈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
阅读是一扇窗,透过它就能看见整个世界;阅读是一盏灯,点亮它就能照亮心灵;阅读还是一根接力棒,它让人类香火绵延,永世传承。只要感悟到阅读其实是心灵的体验,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孙景华.彰显本体打实基础—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3]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个性阅读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伴随着一个人的终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课堂内只是引导学生,阅读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条件,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可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感兴趣课文的内容读起,读后还要谈谈感受。例如,讲授《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有孩子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都读得起劲,读书声响彻教室。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阅读的原動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我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
教师可以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因而,朗读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予以赞美,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通过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善于读书,从而读好书,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灵性和创造才能,经常地读、大量地读、生动活泼地读,让学生觉得朗读很快乐,学生才会在读中有所发现,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学会思考,在读中学会创造,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三、营造宽松氛围,彰显阅读的自主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自由氛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飞扬。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课文中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从中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课文较长,内容容易理解,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查阅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有的说“分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互谈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
阅读是一扇窗,透过它就能看见整个世界;阅读是一盏灯,点亮它就能照亮心灵;阅读还是一根接力棒,它让人类香火绵延,永世传承。只要感悟到阅读其实是心灵的体验,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孙景华.彰显本体打实基础—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3]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