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延迟 完美的复仇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千万读者的注目。该文探讨了哈姆雷特复仇行动犹豫的必然性。
  关键词:哈姆雷特;复仇;内心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3-02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最主要的作品。19世纪俄国的批评家林斯基称莎士比亚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雷特》则是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为什么哈姆雷特的悲剧形象经历了几百年还能深深地震撼人心,魅力丝毫不被时空所磨灭?读者被迂回剧情吸引,经典独白感染,在作品之外为哈姆雷特的决定扼腕叹息,尽管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戏剧中的人物,但他却可以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并不十全十美但却有着强烈感染力的人物。无怪乎柯勒律治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点哈姆雷特的味道”。正因为如此,莎士比亚同时代作家本琼生赞美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时代。”
  对于哈姆雷特复仇行动的迟滞,我们是否可以把他归结为他是“懦夫”的性格呢?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忘记了杀父的大仇”“我是一个没有心肝,逆来顺受的怯汉”“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空言发发牢骚”。(朱生豪,P134)王子被杀父之仇和不能行动所困扰,而且强烈意识到了自己缺乏果断判断和勇气的弱点。他希望自己能毫不犹豫地杀了克劳狄斯为父报仇,但他又总是思前想后下不了手,于是他攻击自己如下流女人似的,不能像个真正的王子勇敢行动,试图通过这种退缩,钝化来麻木自己以逃避内心的折磨。倘若他是一个没有心肝的莽汉,他早已杀了克劳狄斯。
  国王去世前,哈姆雷特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无忧无虑地享受父母的爱,他有好朋友并很浪漫地在和奥菲利娅恋爱,前途一片光明。当父王死后,克劳狄斯登上王位时,哈姆雷特便与他原先的那个世界疏远了。如今,奸邪当道,国内一片黑暗。好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看重的是王子曾经的高贵身份,如今背叛了友谊,成为了奸王的帮凶;自己的情人奥菲利亚柔弱沉静,天真无邪,却听信了父亲和兄长那些事故的“忠言”,轻易地怀疑和否定彼此纯真的爱情,盲目地充当了刺探,沦落为奸王的工具。到处都是不公正。皇冠落到了一个与父亲迥然不同的人头上,而王子看到的现实是“那些当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对他扮鬼脸的人现在都愿意拿出二十、四十、五十、一百块金洋来买他的一副小照”。(朱生豪,P128)由此动摇了王子对政治秩序的信念。对这社会观察越多,目睹的罪恶就越多,于他而言,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朱生豪,P102)“丹麦是一座监狱”(朱生豪P125)世界不是一个道德的秩序,而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一个好人遭殃,恶人胜利,漂亮的外表靠不住的景象。并不是一个像他这样的人能够对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他也看不到有多少善有善报的希望。他想融入虚无的之中从而逃避这个世界。他被人生的不公所困扰,内心充满了愤慨、焦虑和绝望。他的父亲是哈姆雷特渴望成为的那种人,他的亡灵遭受到了耻辱。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生活对王子来说没有了指望。此时的王子极为忧郁沉闷,因一时找不到复仇的时机而使他优柔寡断,拖延迟疑。
  失去父亲的创痛令哈姆雷特难以承受,因而失去了承担复仇使命的能力。他的心灵过于敏感,父王的逝世给他的压力太承重,让他无力应对。但是对他毁灭性的打击是母后乔特鲁德很快忘记了父王,没有守足够长的丧就匆忙再嫁。这时他的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心感情纠缠,连他最心爱的女孩奥菲利娅也无意中成为了了他对敌的同伙,他没有信心再去相信别人。
  哈姆雷特一直怀有一个他力图实现的理想化形象。他想做一个理想化的儿子﹑情人﹑王子和朋友。对于哈姆雷特来说为父报仇是儿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叔父作为现任一国之君,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推翻了他,也就推翻了混乱的局面,并有可能恢复他破灭的理想。哈姆雷特深感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他认为一个具有高尚品行的人就应该宽宏大量,“少量的邪恶足以购销全部高贵的品质”(朱生豪,P109)更不会不愿意杀人,他不可能忍受一个由他造成的血腥场面。
  莎士比亚赋予哈姆雷特的使命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他缺乏英雄所具备的能量和果敢,因此他被这样一项无法拒绝又无力执行的任务压垮。在他的潜意识中他感觉到了自己无力承担这一使命。他认为作为一个“深刻,高贵”的王子杀死克劳狄斯有损身份。王子在当时的新文化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受到了人文主义新思想的教育和感召,他以热情的语言赞美人类“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接受过人文教育的哈姆雷特把个人的遭遇同整个社会不公联系起来。处于生来继承王位的王子听了鬼魂的控诉之后,认清了人世善恶的本来面目,把个人的遭遇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考虑的不仅是个人的复仇,而是除恶济世的问题。因为复仇的对象是国王,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复仇,而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朱生豪,P115)
  在他还没有通过伶人的的表演验证鬼魂的话是否属实之前,他对人类世界抱有美好愿望。但冷酷的事实证明摧毁了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他在痛苦中思索,愤怒地冷眼观察,从罪恶的现象中了解现实,认识自己的处境。
  在“生存还是毁灭”王子这一著名的独白中涉及到的生命、死亡以及人性的话题,从中反映出哈姆雷特对生命和死亡的复杂性的思索。这个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王子处于一种两难境地:要么背弃父子之情完全忠于完整的自我,不与周围那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同流合污;要么背弃自我信念,果断地为父报仇。这段内心独白突出表现了品德高尚的王子对人类道德良心、前途命运的关心。是“默默地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朱生豪,P137)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使得哈姆雷特不仅对人、对生活、对世界产生了怀疑,而且对现实的一切反感。   英国评论家A.C布雷德利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总结出人物的“悲剧性弱点”,悲剧人物力求完美。然而又达不到完美,因而总是处于痛苦之中。他出生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辉煌的善美,而且还有一种只有靠自我折磨和自我消亡才能克服的罪孽。
  在戏中戏演出前,哈姆雷特在独白中说“我要探视到他的灵魂深处,要是他稍露惊骇不安之态,我就知道我该怎么办”(朱生豪,P135),此时王子已经下定决心,一旦鬼魂说的是事实,国王的罪恶表露出来,他就采取行动,接下来就是最迟钝的人也可以看出他叔父就是凶手,此时已经没有任何拖延复仇的理由了。克劳狄斯独自在忏悔室祷告赐予了王子这一良机,在拔出利剑就要动手之时,哈姆雷特的情绪又一下跌落,“不,还要考虑一下。收起来,我的剑;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哈姆雷特不愿在克劳狄斯祈祷时杀死他,以免仇人的灵魂得到宽恕升上天堂。他需要一个合法的秩序和仪式来完成他的使命。他并不是没有能力复仇,他的头脑太复杂,考虑太多。一方面要伪装自己,以免引起叔父的怀疑,使得行动彻底失败。另一方面他又承受着难以忍受的重负。
  哈姆雷特没有杀死国王并非是由于他缺乏勇气和力量,王子曾想“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这样还算是复仇吗?”(朱生豪,P154)王子并不是为了夺回自己的王冠而复仇,而是要惩罚真正的杀父凶手,要让克劳狄斯的罪恶遭到应有的惩罚。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一拖再拖,以至于他的敌人先下手而大家同归于尽,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斗争是十分复杂的,他的理性思考导致了他行动的迟缓。
  莎士比亚剧作蕴含的是生动丰富的人性自身,充满了复杂丰富的人性。哈姆雷特的性格不是单纯的,而是多重性格的复合体。王子在责任与能力,思想与行动之间徘徊不定,饱受精神折磨的心路历程。当他立誓要为父报仇时他是坚强的。当他周旋在罪恶中进行探索,意识到自己要对谋杀,乱伦的罪恶进行报仇时,又感到力不从心,引起了内心的激烈斗争和痛苦。他想清清白白地生活,不沾骄傲、野心、粗俗的污点。他宁愿死也不要做任何破坏他形象的事情。最后王子把剑深深地插入奸王的胸中时王子以清白的灵魂,完成了艰巨的复仇任务。
  参考文献:
  [1]Brown,J.R..Shakespeare:The Tragedies.New York:Muir,Kenneth.ed. Interpretations of Shakespeare:British Academy Shakespeare Lectures Oxford:Clarendon,1985.
  [2]袁宪军.《汉姆雷特》的批评轨迹(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3]袁宪军.《汉姆雷特》的批评轨迹(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4]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经典悲剧[M].京华出版社,2006.
  [5]谈赢洲.莎评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审美能力为切入点,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英语学习应该是在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学生英语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对英语国家文学文化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本文拟从当前提高大学生英语审美能力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笔者试行的一些方法来说明其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审美能力;必要性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关键。对新疆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英语阅读策略总体使用情况及在英语阅读策略使用上的差异,为今后的英语教学提供依据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整体英语水平。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
期刊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讲述了一个黑人青年“奶娃”在他姑姑派拉特的引导下的成长过程。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题都具有极为深刻的意象,《所罗门之歌》中的象征手法不仅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创作的主题,并且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因此探析《所罗门之歌》象征意象,对加深其作品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奶娃和派拉特的象征意义进行
期刊
摘 要:从文体学角度来对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两个译文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主要从词汇、句法和修辞角度分别比较。在翻译过程中,从文体角度考虑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原作风格的翻译研究,当然还要进一步结合语义和语用手段评估翻译质量。  关键词:文体分析;分析模式;翻译比较  中图分类号:I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5-02  一、引言  尤金·奈达
期刊
摘 要:对王佐良先生翻译《论读书》与培根原文of studies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英汉语言对比的知识。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将对我们的翻译实践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论读书;英汉语言对比;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10-01  一、英汉语言差异  培根(15
期刊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及培养目标对英语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本文借用需求分析理论,以河南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该校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现状。结合调查结果和分析,提出引入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并探讨它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专门用途英语(ESP);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
期刊
摘 要:英语写作未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写作教学未在思想上得到足够的重视,写作成为学生失分最多的项目,写作困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提出大学英语改革背景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有助于解决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关键词:有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7
期刊
摘 要:语音学习是学习外语时迈向掌握目的语的第一步。语音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和难点。而中国学生学英语耗时多收效低的现状一直是英语教学方面力求解决的问题。中国学生对语音方面的掌握尤其不理想。在影响中国学生语音学习的多种因素中,学习者母语即汉语对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干扰和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汉语对英语语音的元音和辅音的负迁移角度来分析,并提出克服母语语音对英语语言产生负迁移作用的教学方法,以利于教学
期刊
摘 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翻译技巧的使用可以使这种转换有规律可循、使译文更顺畅。在汉英翻译中,反译法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恰当的应用可使原本看似无从下手的原文迎刃而解。本文主要从正说反译,反说正译两个方面探讨了反译法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反译法;翻译;正说反译;反说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11-01  
期刊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广告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广告语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它的语言精炼、内涵丰富、修辞手段运用适当。语言学界虽已对其研究颇多,但基于人们对广告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对广告语的解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本文立足语用学领域,针对筛选的部分英语广告语,从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角度对其进行归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英语广告语做出一定启示和铺垫。广本文主要从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对英语广告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