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应试倾向依然比较严重,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教语文,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从而主动去学习语文。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展开活动设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出词语中的童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童趣
目前小学语文应试倾向依然比较严重,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许多教师宁可不上公开课,宁可放下论文的撰写,也不肯放下分数。大课间、做完早操后就把学生带回教室,中午吃完饭就张罗学生背课文、补作业,傍晚还把学生留下来做练习。要改变这种现象,光靠改革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
罗大佑在《童年》中唱道:“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黑板上教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多么美好的歌词,多么令人向往的童年!前段时间召开的“儿童与语文”——2015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小学语文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改革如何推进等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有儿童特点、童年味道。”“小学语文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语文。”笔者对此深表赞同。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展开活动设计,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教语文,教出词语中的童趣。
一、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来理解词语
儿童眼中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们在课余、假期、双休日往往会跟着父母出去游玩,不知不觉中一定接触了很多东西,看到过很多大人都没有看到过的画面,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脑袋瓜里装的东西有时是大人们无法想象的。在理解词语时,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的角度来理解词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中“灯的海洋”一词理解
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北京的夜景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下面两个句子: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接着理解“灯的海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说明灯很多。”笔者肯定地说:“同学们,你们理解得很对,‘灯的海洋’写出了灯的多,那么多的灯,就像汇成了一片海洋。你在生活中看到过类似的画面吗?”
一位学生说:“公园里种满了花,一眼望去全都是,我们就可以说公园成了花的海洋。”笔者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紧接着,另一位学生说:“稻田里,绿绿的稻子一大片一大片,随风摆动,我们就可以说是稻海。”还有一位学生说:“《我们成功了》一课中讲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了。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几个学生的话音刚落,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案例二]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中“既( )又( )”短语的理解
相信上过这课的教师,一定会对这篇课文的“既( )又( )”这个词印象深刻。这既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可以上出精彩课堂的文本。
笔者在上本课时,先让学生到文中去找找,在三位妈妈的心目中自己的儿子是怎样的。学生很快找到了这句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从妈妈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有个学生马上说:“我知道了第一位儿子是聪明又有力气的。”“是的,聪明、有力气是这个儿子的两个特点,可以用‘既……又……’来连接,小朋友一起读。你能学着用‘既……又……’来连接词语吗?”边说边出示了以下语言文字训练:
词语铺垫:( )能干( )孝顺 ( )聪明( )勤奋 ( )美丽( )大方 ( )干净( )整齐 ( )光滑( )细嫩 ( )宽敞( )明亮
再进行句子训练:“你会用以上短语说一句话吗?”
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说开了:“我们班的蒋奕既聪明又勤奋,所以学习成绩总是那么好。”“打扫完值日,我们的教室既干净又整齐。”“我的房间既宽敞又明亮。”“我妈妈的皮肤既光滑又细嫩。”
最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利用这样的短语,联系自己生活说一段话。
二、选择儿童喜欢的图片来理解词语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持久的,往往需要教师多关注,多提醒。但只要他们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用你多说他们眼睛就盯得牢牢的,耳朵是竖起来的。这个时候要想让他们开小差,他们还不肯呢。在教学词语理解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拿出一些图片,帮助学生来理解词语。
[案例一]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中“粗糙”一词的理解
我们知道小獾是刚刚学做木工的,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是的,小獾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还在继续努力。他已经做了三个了,板凳做得很粗糙,但可以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笔者在教学“粗糙”一词时,先指导学生读音,读准平舌音。然后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板凳,一幅是椅子。让学生选择哪幅图可以用“粗糙”来形容,学生选择了板凳一图。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另一幅图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这样很自然地带出了“粗糙”的反义词“精致”。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你觉得什么样的板凳是粗糙的呢?有的学生说:“凳子腿有的细,有的粗。”有的学生说:“凳子腿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学生说:“凳子表面有裂缝。”还有的学生说:“凳子表面还凹凸不平。”这些都是学生观察图片后的发现,很好地理解了“粗糙”一词。笔者马上问:“这样的板凳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一个学生说:“摇摇晃晃。”“对呀,像这样有粗有细、高低不平,还有裂缝、凹凸不平,不精巧、不光滑的样子就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粗糙!”。
有些教师会说,图片先行会抑制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对词语展开自由理解。事实上,只要图片使用的时机正确,方式运用得恰当,根本不存在以上问题,反而能获得绝妙的效果。 [案例二]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花钟》中词语“淡雅”“艳丽”的理解
北海小学名师金燕教师在上《花钟》一课时,问学生:文中说什么花可用“淡雅”形容?读句后,让学生想象“淡雅”的昙花是怎样的。一位学生说:“昙花长得又大又娇嫩。”金老师马上追问:“很鲜艳吗?现在有两幅图画,请你观察一下,哪幅图画可以用上‘淡雅’这个词?”用课件出示昙花和蔷薇图。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是第一幅。”金老师问其余学生:“你们认为呢?”学生纷纷表示同意。教师表示赞同:“是啊,像第一幅颜色淡淡的,清新自然的可以用上——”学生齐答:“淡雅。”金老师趁势说:“如果第二幅图也让你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色彩鲜艳、娇艳、鲜红等词。金老师又引导学生:“课文中也有一个词语,可以用上,是哪个词语?”学生齐声回答:“艳丽。”这时,金老师让学生读一读“艳丽”这个词。最后再请学生带上花名,读读这两个词语,引出的字短语“淡雅的昙花、艳丽的蔷薇”。
金燕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淡雅”和“艳丽”这两个词语时,也是让学生通过看图片来理解“淡雅”和“艳丽”的。与笔者在《称赞》一课让学生看图理解“粗糙”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根据儿童对字形的认知特点来理解词语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老祖宗们在造字时动了一番脑筋。对于很多会意字、形声字,我们都能根据它们的字形特点,找到理解意思的捷径。只要能发现这一点,很多词语就能心领神会。学生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找到这些词语字形中的一些奥秘,就能很好地理解词语。让他们自己来发现,会让他们从心底升起一种自豪感,学习语文的劲头就更高了。
[案例一]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中“暖烘烘”一词理解
《丑小鸭》一文开篇:“太阳暖烘烘的。鸭妈妈卧在草堆里,等她的孩子出世。”笔者在教学“暖烘烘”一词时,引导学生观察,暖烘烘的“烘”的偏旁是什么?学生说是火。“是的,熊熊的火焰燃烧起来,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名学生说:“热热的,暖暖的。”“当我们跟火越靠越近,越靠越近,就会有暖烘烘的感觉。想象一下,还有什么时候,你会有暖烘烘的感觉?”有的说:“开着暖空调的时候。”有的说:“晚上我钻进被窝的时候。”还有的说:“我穿着厚厚的衣服,戴上帽子、手套,围着围巾,就会有一种暖烘烘的感觉。”……笔者及时肯定:“你们说得真好!课文中讲到,太阳也给我们一种暖烘烘的感觉。”接着顺带理解“冻僵”:“当我们的小手、身子快要冻僵了,我们多么希望有暖烘烘的——”学生们齐声回答:“太阳!”然后再出示句子:太阳暖烘烘的。让学生把“暖烘烘”一词放入句子中理解,读出暖烘烘的感觉。
“暖烘烘”一词的理解正是从它的偏旁来引导学生的。
[案例二]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选学课文《咕咚》中“聪”字的理解
曾经有幸听省特级教师、嵊州城南小学校长茹茉莉老师上一年级下册选学课文《咕咚》,课堂最后一个环节“聪”字的教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茹老师可谓把“聪”这个字从字形、字义上讲得淋漓尽致。
《咕咚》一文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小动物跟着跑,最后野牛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是一篇童话,通俗易懂,趣味性强。茹老师让学生探究事情进一步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盲目听信和跟从他人”,最后从野牛的身上发现正确对待事情的方法:遇到事情,不能光凭听到的就盲目地跟从,而应该做一个冷静思考的聪明人。课堂最后,茹老师让学生观察这个“聪”字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接着,茹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看来,光凭耳朵去判断一件事情,常常会失误,甚至闹笑话。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咱们不仅要依靠耳朵,还应该用眼睛看,用嘴巴问,更应该冷静地用心思考,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有头脑的人。”结合小结,茹老师在黑板上,将耳朵、嘴巴、眼睛、心合成一个“聪”字。她接着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就要把这个‘聪明’的‘聪’送给大家,希望你们遇到事情,不要盲目地听,盲目地跟,而要做一个冷静思考的聪明人。请小朋友们拿起笔,把‘聪’认认真真地在这个故事的题目旁边写两遍。”
在教写这个“聪”字时,茹老师教得格外细心:“拿好笔,注意写字姿势,一边听老师说一边认真写:遇到事情,我们不仅要会用耳朵听(写个窄窄的“耳”),还应该用眼睛看(写“两点”),用嘴多问(写个“口”),更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写个“心”),这样不盲目地听,不盲目地跟,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这样来教“聪”字,学生很快记住了“聪”字的写法,也会把这个“聪”字所包含的深刻含义牢牢地记在心间。以后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能耳到、眼到、口到、心到。遇事一定会用耳朵仔细听,用眼睛认真看,用嘴多问,用心来思考。
[案例三]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中“琳琅满目”一词的理解
笔者是这样教学“琳琅满目”这个词的:
播放幻灯片,配背景音乐简介:“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主要出自非洲民间艺人之手。瞧,这娴熟的刀法,生动的表情刻画,神秘而怪异的造型,使得它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乐于收藏的艺术品。许多非洲古老神话就是通过木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因此这些木雕又被称为‘非洲式照片’。看到这么多的木雕,你想说什么?可以把刚才的四字词语送给它们。”学生很快说出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等词。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琳琅”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发现这些字都是王字旁。接着出示课件:古代的“玉”字像一根绳子贯串三片玉的形状,后来就演变成王字旁。古人往往把美好、珍贵的东西加上“王”字旁。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琳琅指什么。“是的,就是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工艺品。在作者眼中,这木雕工艺品就是美好、珍贵的东西。那么琳琅满目该怎么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指美好珍贵的东西很多很多。
最后让学生带着情感读读这个词。
像以上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来理解词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也说不尽。只要教师认真根据每个文本的内容去挖掘,根据词语的特点去精心设计,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从而带动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他们一定会越来越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宋潇.有童年的味道,才有语文的美好[Z].荆楚网,2015-11-04.
[2]王玉珍.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合儿童年龄特点[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3).
[3]鱼国超.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要重视其“儿童性”[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8).
[4]宁德勤.基于儿童心理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3(11).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镜湖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童趣
目前小学语文应试倾向依然比较严重,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许多教师宁可不上公开课,宁可放下论文的撰写,也不肯放下分数。大课间、做完早操后就把学生带回教室,中午吃完饭就张罗学生背课文、补作业,傍晚还把学生留下来做练习。要改变这种现象,光靠改革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
罗大佑在《童年》中唱道:“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黑板上教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多么美好的歌词,多么令人向往的童年!前段时间召开的“儿童与语文”——2015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小学语文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改革如何推进等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有儿童特点、童年味道。”“小学语文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语文。”笔者对此深表赞同。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展开活动设计,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教语文,教出词语中的童趣。
一、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来理解词语
儿童眼中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们在课余、假期、双休日往往会跟着父母出去游玩,不知不觉中一定接触了很多东西,看到过很多大人都没有看到过的画面,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脑袋瓜里装的东西有时是大人们无法想象的。在理解词语时,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的角度来理解词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中“灯的海洋”一词理解
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北京的夜景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下面两个句子: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接着理解“灯的海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说明灯很多。”笔者肯定地说:“同学们,你们理解得很对,‘灯的海洋’写出了灯的多,那么多的灯,就像汇成了一片海洋。你在生活中看到过类似的画面吗?”
一位学生说:“公园里种满了花,一眼望去全都是,我们就可以说公园成了花的海洋。”笔者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紧接着,另一位学生说:“稻田里,绿绿的稻子一大片一大片,随风摆动,我们就可以说是稻海。”还有一位学生说:“《我们成功了》一课中讲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了。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几个学生的话音刚落,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案例二]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中“既( )又( )”短语的理解
相信上过这课的教师,一定会对这篇课文的“既( )又( )”这个词印象深刻。这既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可以上出精彩课堂的文本。
笔者在上本课时,先让学生到文中去找找,在三位妈妈的心目中自己的儿子是怎样的。学生很快找到了这句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从妈妈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有个学生马上说:“我知道了第一位儿子是聪明又有力气的。”“是的,聪明、有力气是这个儿子的两个特点,可以用‘既……又……’来连接,小朋友一起读。你能学着用‘既……又……’来连接词语吗?”边说边出示了以下语言文字训练:
词语铺垫:( )能干( )孝顺 ( )聪明( )勤奋 ( )美丽( )大方 ( )干净( )整齐 ( )光滑( )细嫩 ( )宽敞( )明亮
再进行句子训练:“你会用以上短语说一句话吗?”
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说开了:“我们班的蒋奕既聪明又勤奋,所以学习成绩总是那么好。”“打扫完值日,我们的教室既干净又整齐。”“我的房间既宽敞又明亮。”“我妈妈的皮肤既光滑又细嫩。”
最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利用这样的短语,联系自己生活说一段话。
二、选择儿童喜欢的图片来理解词语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持久的,往往需要教师多关注,多提醒。但只要他们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用你多说他们眼睛就盯得牢牢的,耳朵是竖起来的。这个时候要想让他们开小差,他们还不肯呢。在教学词语理解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拿出一些图片,帮助学生来理解词语。
[案例一]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中“粗糙”一词的理解
我们知道小獾是刚刚学做木工的,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是的,小獾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还在继续努力。他已经做了三个了,板凳做得很粗糙,但可以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笔者在教学“粗糙”一词时,先指导学生读音,读准平舌音。然后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板凳,一幅是椅子。让学生选择哪幅图可以用“粗糙”来形容,学生选择了板凳一图。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另一幅图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这样很自然地带出了“粗糙”的反义词“精致”。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你觉得什么样的板凳是粗糙的呢?有的学生说:“凳子腿有的细,有的粗。”有的学生说:“凳子腿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学生说:“凳子表面有裂缝。”还有的学生说:“凳子表面还凹凸不平。”这些都是学生观察图片后的发现,很好地理解了“粗糙”一词。笔者马上问:“这样的板凳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一个学生说:“摇摇晃晃。”“对呀,像这样有粗有细、高低不平,还有裂缝、凹凸不平,不精巧、不光滑的样子就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粗糙!”。
有些教师会说,图片先行会抑制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对词语展开自由理解。事实上,只要图片使用的时机正确,方式运用得恰当,根本不存在以上问题,反而能获得绝妙的效果。 [案例二]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花钟》中词语“淡雅”“艳丽”的理解
北海小学名师金燕教师在上《花钟》一课时,问学生:文中说什么花可用“淡雅”形容?读句后,让学生想象“淡雅”的昙花是怎样的。一位学生说:“昙花长得又大又娇嫩。”金老师马上追问:“很鲜艳吗?现在有两幅图画,请你观察一下,哪幅图画可以用上‘淡雅’这个词?”用课件出示昙花和蔷薇图。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是第一幅。”金老师问其余学生:“你们认为呢?”学生纷纷表示同意。教师表示赞同:“是啊,像第一幅颜色淡淡的,清新自然的可以用上——”学生齐答:“淡雅。”金老师趁势说:“如果第二幅图也让你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色彩鲜艳、娇艳、鲜红等词。金老师又引导学生:“课文中也有一个词语,可以用上,是哪个词语?”学生齐声回答:“艳丽。”这时,金老师让学生读一读“艳丽”这个词。最后再请学生带上花名,读读这两个词语,引出的字短语“淡雅的昙花、艳丽的蔷薇”。
金燕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淡雅”和“艳丽”这两个词语时,也是让学生通过看图片来理解“淡雅”和“艳丽”的。与笔者在《称赞》一课让学生看图理解“粗糙”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根据儿童对字形的认知特点来理解词语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老祖宗们在造字时动了一番脑筋。对于很多会意字、形声字,我们都能根据它们的字形特点,找到理解意思的捷径。只要能发现这一点,很多词语就能心领神会。学生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找到这些词语字形中的一些奥秘,就能很好地理解词语。让他们自己来发现,会让他们从心底升起一种自豪感,学习语文的劲头就更高了。
[案例一]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中“暖烘烘”一词理解
《丑小鸭》一文开篇:“太阳暖烘烘的。鸭妈妈卧在草堆里,等她的孩子出世。”笔者在教学“暖烘烘”一词时,引导学生观察,暖烘烘的“烘”的偏旁是什么?学生说是火。“是的,熊熊的火焰燃烧起来,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名学生说:“热热的,暖暖的。”“当我们跟火越靠越近,越靠越近,就会有暖烘烘的感觉。想象一下,还有什么时候,你会有暖烘烘的感觉?”有的说:“开着暖空调的时候。”有的说:“晚上我钻进被窝的时候。”还有的说:“我穿着厚厚的衣服,戴上帽子、手套,围着围巾,就会有一种暖烘烘的感觉。”……笔者及时肯定:“你们说得真好!课文中讲到,太阳也给我们一种暖烘烘的感觉。”接着顺带理解“冻僵”:“当我们的小手、身子快要冻僵了,我们多么希望有暖烘烘的——”学生们齐声回答:“太阳!”然后再出示句子:太阳暖烘烘的。让学生把“暖烘烘”一词放入句子中理解,读出暖烘烘的感觉。
“暖烘烘”一词的理解正是从它的偏旁来引导学生的。
[案例二]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选学课文《咕咚》中“聪”字的理解
曾经有幸听省特级教师、嵊州城南小学校长茹茉莉老师上一年级下册选学课文《咕咚》,课堂最后一个环节“聪”字的教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茹老师可谓把“聪”这个字从字形、字义上讲得淋漓尽致。
《咕咚》一文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小动物跟着跑,最后野牛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是一篇童话,通俗易懂,趣味性强。茹老师让学生探究事情进一步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盲目听信和跟从他人”,最后从野牛的身上发现正确对待事情的方法:遇到事情,不能光凭听到的就盲目地跟从,而应该做一个冷静思考的聪明人。课堂最后,茹老师让学生观察这个“聪”字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接着,茹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看来,光凭耳朵去判断一件事情,常常会失误,甚至闹笑话。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咱们不仅要依靠耳朵,还应该用眼睛看,用嘴巴问,更应该冷静地用心思考,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有头脑的人。”结合小结,茹老师在黑板上,将耳朵、嘴巴、眼睛、心合成一个“聪”字。她接着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就要把这个‘聪明’的‘聪’送给大家,希望你们遇到事情,不要盲目地听,盲目地跟,而要做一个冷静思考的聪明人。请小朋友们拿起笔,把‘聪’认认真真地在这个故事的题目旁边写两遍。”
在教写这个“聪”字时,茹老师教得格外细心:“拿好笔,注意写字姿势,一边听老师说一边认真写:遇到事情,我们不仅要会用耳朵听(写个窄窄的“耳”),还应该用眼睛看(写“两点”),用嘴多问(写个“口”),更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写个“心”),这样不盲目地听,不盲目地跟,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这样来教“聪”字,学生很快记住了“聪”字的写法,也会把这个“聪”字所包含的深刻含义牢牢地记在心间。以后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能耳到、眼到、口到、心到。遇事一定会用耳朵仔细听,用眼睛认真看,用嘴多问,用心来思考。
[案例三]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中“琳琅满目”一词的理解
笔者是这样教学“琳琅满目”这个词的:
播放幻灯片,配背景音乐简介:“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主要出自非洲民间艺人之手。瞧,这娴熟的刀法,生动的表情刻画,神秘而怪异的造型,使得它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乐于收藏的艺术品。许多非洲古老神话就是通过木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因此这些木雕又被称为‘非洲式照片’。看到这么多的木雕,你想说什么?可以把刚才的四字词语送给它们。”学生很快说出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等词。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琳琅”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发现这些字都是王字旁。接着出示课件:古代的“玉”字像一根绳子贯串三片玉的形状,后来就演变成王字旁。古人往往把美好、珍贵的东西加上“王”字旁。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琳琅指什么。“是的,就是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工艺品。在作者眼中,这木雕工艺品就是美好、珍贵的东西。那么琳琅满目该怎么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指美好珍贵的东西很多很多。
最后让学生带着情感读读这个词。
像以上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来理解词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也说不尽。只要教师认真根据每个文本的内容去挖掘,根据词语的特点去精心设计,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从而带动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他们一定会越来越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宋潇.有童年的味道,才有语文的美好[Z].荆楚网,2015-11-04.
[2]王玉珍.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合儿童年龄特点[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3).
[3]鱼国超.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要重视其“儿童性”[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8).
[4]宁德勤.基于儿童心理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3(11).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镜湖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