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忌赛马》是个历史故事,记叙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第一次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次赛马,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
教学时,教师先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一段讲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三场都输了。第二段讲孙膑看了这次赛马,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田忌决定和齐威王赛一次。第三段讲田忌照孙膑的话去做,第二次赛马,果然赢了齐威王。第四段总结了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
如果从头到尾按顺序一段一段讲读,这种教学就显得单一、刻板。笔者认为,这堂课采用变换顺序的方法设计教学更好,因为田忌和齐威王赛了两次马,把这两次比赛的情况进行对比,先学第一次比赛內容,再学第二次比赛内容,这种变换段落顺序的教学,能产生鲜明的对照,易于理解两次比赛的情况。分析原因后,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再引出关键人物,通过对比三人的表现,分析三人的性格特点,启发学生思维,揭示文章的中心,使学生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一、变换顺序,理解内容
从解题入手。学生读题以后,笔者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词“赛”,启发学生:田忌同谁赛马?赛了几次?比赛的方法是什么?每次赛马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很自然把两次比赛情况进行对比。讲读第一段时,要让学生明白马的出场顺序,田忌和齐威王都是用同等级马相比,结果田忌三场都输了,输的原因是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略强,明摆着敌强我弱。田忌却不知分析这一情况,而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必然要失败。
为了加强对这段内容的理解,笔者指派两名学生上台演示第一次赛马情况。第二次怎样赛的呢?接着讲第三段,使学生明白这次马的出场顺序与第一次不同,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转败为胜,原因是因为变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讲到这里,又指派两名学生上台演示第二次赛马情况。这样一对照,两次比赛情况非常鲜明,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二、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变换马的出场顺序是谁想出来的?这就引出了关键人物孙膑,为什么田忌、齐威王没有想到这个办法,这与他们三人的表现有关。这样就引出了重点段,由于是人物的对话,因此教学这一段时,先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再找出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划出人物的语言,理解词语的意思。
首先笔者指导学生分析田忌这个人物,可提问:初赛田忌失败后有何表现?(扫兴、垂头、丧气)当孙膑要求他再赛一次,说有办法让他取胜时,他还是怎样的?(没信心)由此可见,田忌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失败面前悲观失望)
接着分析齐威王这个人,可设计问题:初赛齐威王胜利了有何表现?(得意洋洋,夸耀自己的马,讥讽田忌,看不起田忌)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齐威王在胜利面前骄傲自大,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认真加以分析情况,导致第二次赛马失败)
最后指导学生分析孙膑这个关键人物,要抓住他的神态和语言加以分析。初赛后,孙膑就发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这说明了什么?(他观察仔细)“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一匹也不用换”又说明了什么?(可看出孙膑经过观察分析双方马的实力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还有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孙膑对自己的办法很有信心)孙膑为什么这样胸有成竹呢?这与他分析了双方马的实力有关,更重要的是他抓住了齐威王胜利后骄傲自大的弱点。孙膑能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分析问题,可见他的足智多谋。
三、展开联想,拓宽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十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在分析完人物性格后,启发学生进行联想,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假如齐威王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他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一定会输吗?他会用什么办法呢?结果怎样?如果你是齐威王,你会怎么做?这个思维训练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个个参与,积极动脑,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同学说:“不管田忌用哪个等级的马,齐威王用相同等级的马去比,就能连赢三场。”也有的同学说:“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太亏了,换上中等马,这样就赢了田忌;田忌用中等马,齐威王也用上等马,这样齐威王又赢了;田忌用中等马,齐威王用下等马,齐威王输了。结果以2:1赢了田忌。”
四、揭示文章的中心
思维训练完成以后,从田忌、齐威王、孙膑三人中,选出一个值得学习的人。大家不约而同地选了孙膑,要学习孙膑的什么呢?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老师最后加以归纳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培养了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教学时,教师先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一段讲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三场都输了。第二段讲孙膑看了这次赛马,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田忌决定和齐威王赛一次。第三段讲田忌照孙膑的话去做,第二次赛马,果然赢了齐威王。第四段总结了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
如果从头到尾按顺序一段一段讲读,这种教学就显得单一、刻板。笔者认为,这堂课采用变换顺序的方法设计教学更好,因为田忌和齐威王赛了两次马,把这两次比赛的情况进行对比,先学第一次比赛內容,再学第二次比赛内容,这种变换段落顺序的教学,能产生鲜明的对照,易于理解两次比赛的情况。分析原因后,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再引出关键人物,通过对比三人的表现,分析三人的性格特点,启发学生思维,揭示文章的中心,使学生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一、变换顺序,理解内容
从解题入手。学生读题以后,笔者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词“赛”,启发学生:田忌同谁赛马?赛了几次?比赛的方法是什么?每次赛马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很自然把两次比赛情况进行对比。讲读第一段时,要让学生明白马的出场顺序,田忌和齐威王都是用同等级马相比,结果田忌三场都输了,输的原因是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略强,明摆着敌强我弱。田忌却不知分析这一情况,而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必然要失败。
为了加强对这段内容的理解,笔者指派两名学生上台演示第一次赛马情况。第二次怎样赛的呢?接着讲第三段,使学生明白这次马的出场顺序与第一次不同,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转败为胜,原因是因为变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讲到这里,又指派两名学生上台演示第二次赛马情况。这样一对照,两次比赛情况非常鲜明,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二、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变换马的出场顺序是谁想出来的?这就引出了关键人物孙膑,为什么田忌、齐威王没有想到这个办法,这与他们三人的表现有关。这样就引出了重点段,由于是人物的对话,因此教学这一段时,先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再找出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划出人物的语言,理解词语的意思。
首先笔者指导学生分析田忌这个人物,可提问:初赛田忌失败后有何表现?(扫兴、垂头、丧气)当孙膑要求他再赛一次,说有办法让他取胜时,他还是怎样的?(没信心)由此可见,田忌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失败面前悲观失望)
接着分析齐威王这个人,可设计问题:初赛齐威王胜利了有何表现?(得意洋洋,夸耀自己的马,讥讽田忌,看不起田忌)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齐威王在胜利面前骄傲自大,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认真加以分析情况,导致第二次赛马失败)
最后指导学生分析孙膑这个关键人物,要抓住他的神态和语言加以分析。初赛后,孙膑就发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这说明了什么?(他观察仔细)“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一匹也不用换”又说明了什么?(可看出孙膑经过观察分析双方马的实力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还有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孙膑对自己的办法很有信心)孙膑为什么这样胸有成竹呢?这与他分析了双方马的实力有关,更重要的是他抓住了齐威王胜利后骄傲自大的弱点。孙膑能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分析问题,可见他的足智多谋。
三、展开联想,拓宽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十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在分析完人物性格后,启发学生进行联想,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假如齐威王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他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一定会输吗?他会用什么办法呢?结果怎样?如果你是齐威王,你会怎么做?这个思维训练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个个参与,积极动脑,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同学说:“不管田忌用哪个等级的马,齐威王用相同等级的马去比,就能连赢三场。”也有的同学说:“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太亏了,换上中等马,这样就赢了田忌;田忌用中等马,齐威王也用上等马,这样齐威王又赢了;田忌用中等马,齐威王用下等马,齐威王输了。结果以2:1赢了田忌。”
四、揭示文章的中心
思维训练完成以后,从田忌、齐威王、孙膑三人中,选出一个值得学习的人。大家不约而同地选了孙膑,要学习孙膑的什么呢?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老师最后加以归纳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培养了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