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乏“说”,就缺乏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动,容易造成课堂上信息交流不畅,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通过“说”,可以展示学生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角度和深度。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搭建“说”的平台,将问的权利、说的机会交给学生,有“说”的课堂,往往会有思维火花的闪现,会有精彩的动态生成,会比预设的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丰富。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非常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较低。有些教师没有让学生表达的意识,备课时只准备自己怎么教、怎么说,很少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说,更没有预留让学生说的时间,最多是课堂上随机的自问自答,或者偶尔叫几位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些问题;有些教师不敢让学生表达,怕学生说多了、说错了,干扰教学秩序,课堂不好调控,影响教学进度等;有些教师不知道怎样让学生表达出来,缺乏方法和对策,也缺乏思考和探索。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看教师表演,懒于说,也缺少说的机会。实际上,“说”是以思维活动为前提的,更是思维成果的外显。缺乏“说”,就缺乏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动,易造成课堂上信息交流不畅,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
从某种角度看,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说”的水平。通过“说”,可以展示学生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角度和深度。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搭建“说”的平台,将问的权利、说的机会交给学生。有“说”的课堂,往往会有思维火花的闪现,会有精彩的动态生成,会比预设的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丰富。信息技术课堂上除了需要有节奏的键盘敲击声,也需要学生稚嫩的嗓音和激昂的辩论声。因此,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说”,其实教师叫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还处于被动的应答阶段,只有学生想说才是我们所期望的。学生想说而不敢说出来还不行,因为想想似乎都明白的,不一定能说得明白;想想理所当然的,说出来可能就有问题。只有说出来,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才能实现多向互动交流,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果学生说出的话表达不清或词不达意,教师还是无法发现问题所在,更引发不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反而会影响学生继续表达的积极性。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问、观点和意见,才算“会说”。
想说、能说、敢说、会说,四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后一层次的实现要以前一层次的实现为前提。由于这个过程是有层次的,所以也应有逐步递进的培养策略。
转变教育观念 敢让学生说
教育观念是无形的,却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了教师教育活动设计的方向。因为学生的主体活动不仅由教师精心策划,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新课程要求教学变单向灌输为多向互动交流,这必然要求学生多思考、多说话,否则就谈不上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认识问题解决了,只要掌握一些课堂调控和应变策略就不怕学生说多、说错,反而更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相反,教师说得起劲,学生听得认真,似懂非懂,效果反而不佳。这样,即使完成了教学计划,又有多大意义呢?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敢让学生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怕被学生问倒。只有这样,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事先做了“农夫过河”的Flash游戏,上课后这位教师就从游戏引入,并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最后进行归纳整理,气氛相当热烈。学生发言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在听课教师中引起强烈共鸣。
示范引领 教学生能说
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多术语,教师首先要强调术语的规范和积累。一位学者曾说过:“能准确而简洁地用本民族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个文明人的标志。”因此,教会学生用术语准确而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自己的表达要准确而简洁,给学生以示范。其次,要随时纠正学生表达时的不当之处,当然纠正时一定要巧妙、婉转,以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如教学“格式1: If 条件表达式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时,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①流程图中判断框中1的条件该填什么?②流程图黑色虚线部分,用格式1语句该怎么描述?接着慢慢引导学生编代码并进行调试,在此基础上学“格式2: If 条件表达式 Then 语句”时,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也更会表达。当学生表达不清而教师已领会时,教师可以用规范的语言把学生所要表达的问题复述一遍,并问一句:“你说的意思是这样吗?”当学生表达不清而教师无法领会时,教师可以耐心地请他再说一遍。再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越来越会表达。当然,学生将问题表达出来以后,还要随时调控、应变处理。
层层设疑 使学生想说
在学生还不习惯课堂表达的情况下,教师有意识地层层设疑是最佳办法。教师课前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递进式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断地随机抽问学生,并根据回答情况不断追问,及时捕捉有利的生成性问题加以设问,就能使学生表达出来。其实,追问能使学生说的同时也迫使学生思考、探究,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从不习惯变得习惯,还会养成一上课就思考、探究的习惯,而不会出现“教师做戏、学生看戏”的局面。
例如,上课时,我让学生一一报学号,接着请学生按身高从矮到高排起来。不一会儿,几位学生就排好了。其他学生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过来。我指着其中一位换到前面去的学生,问大家他是怎么知道自己矮的。这时下面有学生在喊,他本来就是矮的,还有学生说,一看就知道了。我又请这位学生谈谈他当时的想法。一般学生会提到与别人比一下,矮的话就换上去了(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一下)。有些学生说,一看就知道,其实也是经过大脑思考得出的结论。由此,引出冒泡排序的思想:把较小的数据逐次向上推移的一种排序技术,即从最后一个元素起,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中的数据,将较小的数据调换到上面。
创设情境 诱使学生想说
迫使学生表达,本质还是学生被动地应答。要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探究,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必须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诱使学生表达出来。这里主要指创设问题的情境。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究式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因此,诱使学生表达出来是表面的,真正目的在于诱使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采用故意引错法或利用错误的问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怕学生说错的担心是多余的,处理得好还可以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
例如,我在教学时给出以下练习:考试分数在60分以下的评为“不合格”,60分及60分以上的评为“合格”,90分及90分以上的评为“优秀”。接着,我引导学生完成流程图(如上图)“1”和“2”的填空,再请学生根据流程图虚线框部分套用“块if语句”的格式进行口述,这可以为学生编写代码打下基础。最后把“学生成绩”的半成品程序发给学生,让每位学生动手把程序中的代码补充完整,并自己调试运行。补充代码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关键词 if then else与条件表达式之间空格漏掉,有些是忘记换行,有些是忘记写end if等。对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学生程序代码,教师采用“逐语句调试”,请学生们共同纠正错误。这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
鼓励包容 使学生敢说
要让高中学生在课堂中争着表达是很难的,高中生不像小学生那样争着举手,但叫他站起来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或者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高中生要理性得多,即使想表达,敢表达,也不会轻易地争着表达。因此,高中生如果能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质疑,这说明教师的亲和力很强,教学水平与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使学生敢说教师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培养过程,更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达采取一贯的鼓励包容的态度。失败和错误,是技术学习过程会经常面临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操作中的偶然失误,就忽略了他们为之付出的种种努力,不能因为技能水平的差异,就忽视了学生的点滴进步。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努力呵护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时常去发现他们身上的点滴进步,才能使学生由最初的不敢做、不想说,到敢做和敢说,再逐步走向能做、能说。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考试后,对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学生,我给予2个学分,并填写评语为“good”,否则不给予学分(0分),评语为“bad”。我事先把这个程序设计成是半成品,运行以后不管成绩是多少,结果总是“学分为0,评语为bad”。这个程序是存在着错误的,一般错误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错误,另一种是思维逻辑错误,第二种错误学生最难处理。此题有好几种修改方法,我让学生讨论、调试,让他们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编程方法,给学生以表达意见、陈述思路、交流观点的机会。
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只要是围绕课堂教学的,都应真诚地予以鼓励。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或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只要他能大胆地表达出来,就应当鼓励。当然,教师除了包容还要妥善处理,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甚至对一些恶作剧的言语也不能当众训斥,因为一次当众训斥就会导致以后很难让学生开口了,教师要尽可能通过机智和幽默的言语来化解。当然,不同的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平时让学生感到敬畏的教师不妨跟学生开开玩笑,说一些调侃的话,而太随和的教师也应稍作收敛。教师要彻底消除学生的顾虑,并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畅所欲言,主动地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即使达不到争着表达的程度,也会有一些学生主动发言。除此之外,还要跟全班学生作一个约定。例如,别人没有说完不能抢着说,要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当别人说得不当或有错时,不能讽刺、挖苦或起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提出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敢于表达的和谐环境。
激发讨论 使学生都有机会说
教师一定要给每位学生说的机会,并通过各种形式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和胆量。在教学环节设置上,不要限于课堂开始的师生对话,也可以是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交流、操作完成后的作品点评,或是课末的小结提升。在形式上,不要限于个人的表达,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增加各成员的表达机会,实现操作经验的互补。我在程序教学中经常采取“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编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让学生会表达,是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键,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学生能否进行课堂表达,关键取决于教师,只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就一定有办法让学生学会表达,也只有让学生学会表达,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作者单位:浙江知恩中学)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非常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较低。有些教师没有让学生表达的意识,备课时只准备自己怎么教、怎么说,很少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说,更没有预留让学生说的时间,最多是课堂上随机的自问自答,或者偶尔叫几位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些问题;有些教师不敢让学生表达,怕学生说多了、说错了,干扰教学秩序,课堂不好调控,影响教学进度等;有些教师不知道怎样让学生表达出来,缺乏方法和对策,也缺乏思考和探索。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看教师表演,懒于说,也缺少说的机会。实际上,“说”是以思维活动为前提的,更是思维成果的外显。缺乏“说”,就缺乏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动,易造成课堂上信息交流不畅,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
从某种角度看,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说”的水平。通过“说”,可以展示学生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角度和深度。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搭建“说”的平台,将问的权利、说的机会交给学生。有“说”的课堂,往往会有思维火花的闪现,会有精彩的动态生成,会比预设的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丰富。信息技术课堂上除了需要有节奏的键盘敲击声,也需要学生稚嫩的嗓音和激昂的辩论声。因此,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说”,其实教师叫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还处于被动的应答阶段,只有学生想说才是我们所期望的。学生想说而不敢说出来还不行,因为想想似乎都明白的,不一定能说得明白;想想理所当然的,说出来可能就有问题。只有说出来,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才能实现多向互动交流,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果学生说出的话表达不清或词不达意,教师还是无法发现问题所在,更引发不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反而会影响学生继续表达的积极性。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问、观点和意见,才算“会说”。
想说、能说、敢说、会说,四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后一层次的实现要以前一层次的实现为前提。由于这个过程是有层次的,所以也应有逐步递进的培养策略。
转变教育观念 敢让学生说
教育观念是无形的,却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了教师教育活动设计的方向。因为学生的主体活动不仅由教师精心策划,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新课程要求教学变单向灌输为多向互动交流,这必然要求学生多思考、多说话,否则就谈不上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认识问题解决了,只要掌握一些课堂调控和应变策略就不怕学生说多、说错,反而更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相反,教师说得起劲,学生听得认真,似懂非懂,效果反而不佳。这样,即使完成了教学计划,又有多大意义呢?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敢让学生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怕被学生问倒。只有这样,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事先做了“农夫过河”的Flash游戏,上课后这位教师就从游戏引入,并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最后进行归纳整理,气氛相当热烈。学生发言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在听课教师中引起强烈共鸣。
示范引领 教学生能说
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多术语,教师首先要强调术语的规范和积累。一位学者曾说过:“能准确而简洁地用本民族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个文明人的标志。”因此,教会学生用术语准确而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自己的表达要准确而简洁,给学生以示范。其次,要随时纠正学生表达时的不当之处,当然纠正时一定要巧妙、婉转,以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如教学“格式1: If 条件表达式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时,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①流程图中判断框中1的条件该填什么?②流程图黑色虚线部分,用格式1语句该怎么描述?接着慢慢引导学生编代码并进行调试,在此基础上学“格式2: If 条件表达式 Then 语句”时,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也更会表达。当学生表达不清而教师已领会时,教师可以用规范的语言把学生所要表达的问题复述一遍,并问一句:“你说的意思是这样吗?”当学生表达不清而教师无法领会时,教师可以耐心地请他再说一遍。再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越来越会表达。当然,学生将问题表达出来以后,还要随时调控、应变处理。
层层设疑 使学生想说
在学生还不习惯课堂表达的情况下,教师有意识地层层设疑是最佳办法。教师课前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递进式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断地随机抽问学生,并根据回答情况不断追问,及时捕捉有利的生成性问题加以设问,就能使学生表达出来。其实,追问能使学生说的同时也迫使学生思考、探究,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从不习惯变得习惯,还会养成一上课就思考、探究的习惯,而不会出现“教师做戏、学生看戏”的局面。
例如,上课时,我让学生一一报学号,接着请学生按身高从矮到高排起来。不一会儿,几位学生就排好了。其他学生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过来。我指着其中一位换到前面去的学生,问大家他是怎么知道自己矮的。这时下面有学生在喊,他本来就是矮的,还有学生说,一看就知道了。我又请这位学生谈谈他当时的想法。一般学生会提到与别人比一下,矮的话就换上去了(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一下)。有些学生说,一看就知道,其实也是经过大脑思考得出的结论。由此,引出冒泡排序的思想:把较小的数据逐次向上推移的一种排序技术,即从最后一个元素起,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中的数据,将较小的数据调换到上面。
创设情境 诱使学生想说
迫使学生表达,本质还是学生被动地应答。要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探究,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必须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诱使学生表达出来。这里主要指创设问题的情境。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究式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因此,诱使学生表达出来是表面的,真正目的在于诱使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采用故意引错法或利用错误的问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怕学生说错的担心是多余的,处理得好还可以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
例如,我在教学时给出以下练习:考试分数在60分以下的评为“不合格”,60分及60分以上的评为“合格”,90分及90分以上的评为“优秀”。接着,我引导学生完成流程图(如上图)“1”和“2”的填空,再请学生根据流程图虚线框部分套用“块if语句”的格式进行口述,这可以为学生编写代码打下基础。最后把“学生成绩”的半成品程序发给学生,让每位学生动手把程序中的代码补充完整,并自己调试运行。补充代码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关键词 if then else与条件表达式之间空格漏掉,有些是忘记换行,有些是忘记写end if等。对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学生程序代码,教师采用“逐语句调试”,请学生们共同纠正错误。这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
鼓励包容 使学生敢说
要让高中学生在课堂中争着表达是很难的,高中生不像小学生那样争着举手,但叫他站起来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或者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高中生要理性得多,即使想表达,敢表达,也不会轻易地争着表达。因此,高中生如果能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质疑,这说明教师的亲和力很强,教学水平与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使学生敢说教师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培养过程,更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达采取一贯的鼓励包容的态度。失败和错误,是技术学习过程会经常面临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操作中的偶然失误,就忽略了他们为之付出的种种努力,不能因为技能水平的差异,就忽视了学生的点滴进步。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努力呵护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时常去发现他们身上的点滴进步,才能使学生由最初的不敢做、不想说,到敢做和敢说,再逐步走向能做、能说。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考试后,对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学生,我给予2个学分,并填写评语为“good”,否则不给予学分(0分),评语为“bad”。我事先把这个程序设计成是半成品,运行以后不管成绩是多少,结果总是“学分为0,评语为bad”。这个程序是存在着错误的,一般错误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错误,另一种是思维逻辑错误,第二种错误学生最难处理。此题有好几种修改方法,我让学生讨论、调试,让他们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编程方法,给学生以表达意见、陈述思路、交流观点的机会。
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只要是围绕课堂教学的,都应真诚地予以鼓励。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或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只要他能大胆地表达出来,就应当鼓励。当然,教师除了包容还要妥善处理,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甚至对一些恶作剧的言语也不能当众训斥,因为一次当众训斥就会导致以后很难让学生开口了,教师要尽可能通过机智和幽默的言语来化解。当然,不同的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平时让学生感到敬畏的教师不妨跟学生开开玩笑,说一些调侃的话,而太随和的教师也应稍作收敛。教师要彻底消除学生的顾虑,并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畅所欲言,主动地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即使达不到争着表达的程度,也会有一些学生主动发言。除此之外,还要跟全班学生作一个约定。例如,别人没有说完不能抢着说,要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当别人说得不当或有错时,不能讽刺、挖苦或起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提出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敢于表达的和谐环境。
激发讨论 使学生都有机会说
教师一定要给每位学生说的机会,并通过各种形式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和胆量。在教学环节设置上,不要限于课堂开始的师生对话,也可以是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交流、操作完成后的作品点评,或是课末的小结提升。在形式上,不要限于个人的表达,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增加各成员的表达机会,实现操作经验的互补。我在程序教学中经常采取“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编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让学生会表达,是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键,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学生能否进行课堂表达,关键取决于教师,只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就一定有办法让学生学会表达,也只有让学生学会表达,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作者单位:浙江知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