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与黄土画派的历史使命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曾出现了海上画派、金陵画派、京津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五大画派,这些画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改革开放后,随着文化的繁荣,全国又出现了不少新的画派,比如关东画派、敦煌画派、漓江画派、黄山画派、冰雪画派、巴蜀画派、沂蒙画派等。在陕西,继长安画派之后出现了黄土画派,黄土画派自诞生以来,就遭到多方面的质疑甚至攻击,褒贬不一。一个画派能不能站得住,能不能被世人所认可,有没有生命力,首先应该看它产生了怎样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如何。
  2017年10月15日,刘文西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一件大事,画作是刘文西历时十多年创作而成的,长102米,高2.1米,由《黄土娃娃》《陕北老农》《米脂婆姨》《绥德的汉》《麦收场上》《喜收苞谷》《葵花朵朵》《高原秋收》《枣乡金秋》《苹果之乡》《安塞腰鼓》《横山老腰鼓》《红火大年》13个部分组成。画面全景式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以及精神面貌,体现了黄土高原的风情与文化。
  《黄土地的主人》是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近年来的代表作,这是继上世纪的《祖孙四代》《毛主席和牧羊人》等成名作后,他于70岁以后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个时候对于画家来说,进入艺术的丰收期,或者是升华期,比如说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把原来的高度写实向笔墨自身的独立审美意味转变,从民间形态向文人精英艺术演变;黄宾虹晚年画风由疏淡清逸开始转向黑密浓厚 ,浑厚华滋,舍丘壑而求笔墨内美 。刘文西在这幅长卷中也有早期创作的作品 ,相形之下他的艺术能力在老年更加老辣,感情更加厚重,更加有时代感。
  刘文西是黄土画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他的这幅巨作也成为黄土画派的代表作和里程碑。同时以刘文西为中心,陈光建、崔振宽、王有政、郭全忠、罗平安等老一辈黄土画派画家也创作了优秀的关注社会民生,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在刘文西等老一辈画家的带动下,一批中青年画家也团结起来,形成了画黄土地和黄土地上人民及劳动生活的潮流,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他们的行动和作品诠释着黄土画派的艺术使命和存在价值。
  壹
  《黃土地的主人》鲜明的人民情感——“不忘初心”,体现了黄土画派典型的人民性。它把中国画与国家文艺方针紧密结合,践行两代领导人文艺座谈会精神,发挥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功能,体现了黄土画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使命担当。
  刘文西早期画了很多领袖题材作品,如毛主席在陕北时期的场面,上世纪90年代又创作了人民币毛主席头像;半世纪以来他几十次到陕北,和当地人民吃住在一起,写生创作;近十多年他带领百位学院派画家,深入陕北革命老区和全国各地,采风创作,经年不辍;如今创作的《黄土地的主人》百米长卷,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与革命老区情感的见证,与陕北人民精神记录的凝结和再现,无不反映出刘文西的领袖情结和人民情结,也体现了黄土画派以人民为主题的艺术取向。
  60多年前,王琦先生送给刘文西一本《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刘文西用油纸包裹着,一直完好地保存到现在。这本书使刘文西树立了艺术为国家、为人民的情操,他时刻牢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 ,多年来在公开场合激动地说:“我想念毛主席,是真的想念。感谢毛主席文艺座谈会讲话给我指明了人生之路。”一个人对自己的炽热感情化在思想上、行动上和语言中半个多世纪,足以说明这份情感深入了他的血脉。
  绘画艺术不能只看画了什么,怎么画,一定要取得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要看你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石鲁曾说,艺术是精神产品,因此画家的精神境界不高是不成的,我们要把对人民有利的情感抒写出来,有了感情,观察力才会敏锐准确。画若不是从情感出发,不是自己所激动的东西,一定画不出动人的画来。
  一个画家把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作为一辈子的行动指南,并长时间念在口中,保留在行动中,体现了一个画家的社会担当和艺术使命。
  毛主席文艺座谈会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艺规律的结合,揭示了中国文艺规律和创作思想,其核心是艺为人民,新时代党提出“不忘初心”是对这一承诺的再现。“不忘初心”就是不管到什么时候,也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样的初衷。刘文西几十年如一日,遵照讲话精神,实践诺言,坚持深入革命老区,反映人民生活和情感,80多岁高龄还带领黄土画派沿着革命的足迹,采访写生,完成三万多张写生稿。《黄土地的主人》正是十年磨一剑的力作,也看出黄土画派坚持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心中。
  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全景式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和生活,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巨作,其蕴含着显著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华审美风范,充分体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艺术追求。《黄土地的主人》用艺术自信与文化自信诠释了艺术家的责任,同时也阐明了黄土画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使命担当,对新时期美术的艺术方向、治学精神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贰
  《黄土地的主人》沿着徐蒋体系的道路,把持现实与理想主义,把题材放在陕北延安革命老区,表现黄土地粗狂、热情、忠厚、奉献的人文风情,使吸收了西方艺术思想的中国水墨在黄土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与徐悲鸿、蒋兆和在艺术思想、表现手法、技法上有着紧密联系,也有着重大区别。其填补了中国人物画陕北革命老区题材的空白,形成了以黄土地和黄土地人物为题的黄土画派的使命特征。
  中国水墨人物画在20世纪初产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以西方科学绘画法则的改良,合中西而为新纪元。主要代表性人物是徐悲鸿和蒋兆和,由于两者对待中国画改良主张的相同(都是借西方古典写实法改造中国水墨画),刘骁纯在《论蒋兆和》中首次提出了“徐蒋系统”之说,后称其为“徐蒋体系”。提倡将素描、解剖、透视等方法运用到绘画改良中,以写实主义来进行艺术创作和美术教学。
  徐悲鸿先生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充分说明了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艺术的关系。素描对中国画有益还是损伤,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素描本身没有错,用到中国画中也没有错,而主要看画家在中国画中应用素描的能力,要吸收素描造型的准确性,靠线塑造体积感和形象,而不能以光影明暗遮掩了中国画线的表现力。   刘文西先生在《黄土地的主人》中,把透视、结构等素描关系,融汇到中国画笔墨中,把握住了形象与笔墨的最佳结合,同时显示了作品黄土高原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创作出不同凡响的中国人物画长卷,他的绘画影响了西安美院一大批教师和学生,也孕育了黄土画派,也决定了黄土画派的艺术特征。
  徐悲鸿的水墨人物画创作思路多样,表现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的代表作《愚公移山》《九方皋》《田横五百士》等,采取古典主义艺术思维教化现实社会;《巴人汲水》《贫妇》等则是表现现实题材作品。徐悲鸿是推崇古典主义、人文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综合体,而蒋兆和水墨人物画主要是通过现实题材表现蕴含的精神世界,如《流民图》《一篮春色卖遍人间》《卖子图》等,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对民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同情。
  “徐蒋体系”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变化,产生了诸多的样式风格,刘文西的《黄土地的主人》在艺术上走的是现实和理想主义结合的路子。
  《黄土地的主人》在技法上融入西方造型方法,同时以中国画的笔墨写意性,承载了作者关注社会,为人民立传的情感使命。画卷表现盛世中人物精神世界的鲜活与明亮,充满了对当代老区人民奋斗精神的赞美,也充满了对中国梦及人民美好生活的期望。画面诉求着,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继而走向富强,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时代的历史趋势。
  《黄土地的主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作者艺为人民的世界观和作者中西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段,作品超越了古典主义的隐喻,历史主义的含蓄,超越了纯现实主义的苦难,以及表现主义的自我。《黄土地的主人》是现实和理想结合下的,一种朗朗乾坤下的史诗,这拉开了与历来现代中国人物画名作的距离。
  叁
  《黄土地的主人》充分体现了黄土画派的学院派性质,它的学院体系基础与长安画派形成鲜明对比。黄土画派“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的艺术主张,和“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的艺术宗旨,在美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培育了一代美术新人。以《黄土地的主人》为代表作的黄土画派,以黄土地人物为主题,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突出了当代学院派的精神传承。
  刘文西从上世纪80年代担任西安美院院长,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育人导向,影响了院校广大师生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发展,黄土画派是刘文西以西安美院为基础创立的画派,由于其成员都是学院教师或者是学院派的国画家,黄土画派的艺术主张和宗旨渗透到了教化育人中去。
  人物画长卷《黄土地的主人》诞生在西安美术学院,它的载体是传统笔墨语言,学院派的理论研究基础,题材是陕北老区人土风情。是建立在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院校体系之上的。黄土画派孕育在学院派体系里,美术教学是全面的修养,既强调传统又吸收解剖、透视、色彩等西方优秀因子。《黄土地的主人》吸收了写实和焦点透视的因素,融合国画特有笔墨,通过素描加强对塑造形象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表现能力,既继承发扬传统的艺术精髓和笔墨表现力,又吸收西洋画严谨、深入的造型基本功力,从笔墨和形象两方面推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体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具有深刻思想和鲜明时代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望云、石鲁等人深入大西北及秦岭林区,长期在陕西从事艺术创作,形成赵望云、石鲁、李梓盛、康师尧、何海霞、方济众为代表的美术流派长安画派,他们的作品在传统中创新,掷地有声,在全国把陕西美术推向一次高潮。他们的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其重要特点是“古为今用”,他们主要致力于传统中国画的继承,摒弃柔靡画风,提倡艺术大众化,到民间去,反映农民、工人、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画风质朴浑厚,同时也进行了创新,赵望云的宋元风度和“写生”生活,石鲁的“野怪乱黑”和“以神写形”理论与实践,他们代表着纯粹意义上的国画家,但由于历史的缘故,长安画派没机会融合学院科学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同时随着赵望云、石鲁等老一辈长安画派的人物的相继辞世,长安画派的后继力量没有得到很好延续。
  长安画派鼎盛之后,以《黄土地的主人》的作者刘文西为代表一批学院派画家,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以西安美院为基础,常年到陕北体验生活,画黄土地,画老区人民,画大西北的山山水水,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宗旨和表现手法,在本世纪初正式成立了黄土画派。老一辈黄土画派成员中,如陈光建、崔振宽、王有政、郭全忠、罗平安等都是西安美术学院教师,或者是国画院的专业画家,王有政的《悄悄话》《纺线线》,郭全忠的《万语千言》,崔振宽的焦墨山水等作品都是在全国获奖的精品,这些作品出自属于学院派的画院研究机构,出自西安美院的《黄土地的主人》无疑是黄土画派时代的优秀代表,充分体现着画派“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时代使命。
  黄土画派还在全国吸收了张江舟、杨力舟、王迎春等一批学院派成员,学院气息很浓,通过画派、院校和画院也培养了一批基本功扎实、思想过硬、素质较强的画派梯队,身后是美院为主体的近百名中青年教师,他们都受过新式美术教育,是现代意义上的画家,接受过解剖学、透视学等西方课程,西方美术理论和技法的支撑,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与长安画派的作品不同。他们向人民、向生活、向傳统以及向时代、向世界优秀艺术学习,创作了大量有黄土地特色的作品。“黄土画派”和“长安画派”都诞生于陕西这块文艺沃土,长安画派是一个历史辉煌,古为今用,把艺术推向生活的画派,以其不朽的作品载入了中国美术史册;而“黄土画派”是新时期以学院体系为基础,根植黄土和人民,西为中用、科学创新的现代画派,其对中国美术的独特贡献也必将在美术史上留下深远影响。黄土画派成为长安画派的承接、创新和发展者,这正是黄土画派存在的历史使命和当代价值。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主要内容是学会修饰报头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具有一定欣赏水平的报头。通过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来激励学生积极创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以及不同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的区别,并掌握改变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的方法;掌握边框和底纹
中国农业博物馆于2009年9月推出了中华农业文明陈列馆、中国土壤标本陈列馆、中国传统农具陈列馆、青少年农业科普馆、彩陶中的远古农业陈列馆,从不同角度介绍农业的相关知识。在前期筹备中,特别考虑了青少年观众的需求,尽量采用最新的表现手段,形象化地表达展览内容。在接待与服务工作中,围绕农业特色,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这些新举措受到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观众的普遍好评。其中,最重要的经
本学期,王继华老师采用Scratch开展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实验,采用他们提出的“为创作而教”的模型进行教学。“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模型中包括5个过程,即:提出创作主题→范例研习→模仿设计→自由创作→分享交流。王老师已经尝试引导学生运用Scratch软件创作了一些简单的作品,如火柴人游泳、舞蹈表演等。本课例教学的内容是用Scratch软件创作乒乓球游戏,体现“为创作而教”模型中的前三个阶段。  第
中国人自己编写文学史的历史,到现在至少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迄今为止,相关的文学史著作不止上千部。但是人们还是在不断地推出新著。何以如此?我想原因不外有两个,第一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发展本身就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值得后人不断地总结梳理;第二是希望通过史的描述,让人们更好地把握和学习中国文学,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正因为如此,一部优秀的文学史著作,往往成为一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或一个时期古典文学研究
网络教研以其跨越时空的优势提高了区域教研的效率,弥补了实地教研带来的交通不便、时间短暂等不足,并给教师提供了话语权,让他们都有机会与外校教师交流。但有些地区的网络教研仍停留在个人教学心得的畅谈层次,研讨的主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组织形式也较为松散,不利于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产生更高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对区域专题教研的理解    区域专题研究是以区域中相应年级的所有教师为参与主体,以本学科中的重
一次课堂练习,教师需要多长时间了解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每道题的正确率?答案是:练习结束的瞬间。这就是平板电脑课堂教学的神奇之处。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如果想了解学生答题的正确率,有很多办法,比如让学生举手、请每位学生汇报、请小组长统计汇报等。但这些办法,都无法实现瞬间、清晰地呈现答题情况和每道题的正确率,更无法留下每位学生的答题痕迹。  2013年10月24日~25日,由本刊主办、北京市大兴区教师
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中心小学利用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开发的游戏化学习社区“学习村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案例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评价方式、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系列教学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游戏化学习社区的学习作用,也促使更多的研究者思考是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游戏本身的设计上呢,还是应该放在游戏与学习的结合上。从本文来看,我个人觉得后者更重要,研究者确实不能孤立地考虑游戏,
无线网络覆盖的校园环境,学生每人一台触摸屏式的电子课本,随时随地地学习、交流……有幸,我亲自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变革。过去,学生对于课堂上教师电脑演示课件这种学习方式情有独钟,都渴求亲自动手,但课堂中一般只是教师展示或学生排队操作课件,费时且参与率低。2007年,小笔记本电脑进入课堂后,孩子们人手一机通过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这一变化给我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孩子们开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  在低年级语文教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升本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对实现教育的普及与公平、实施终身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乃至教育国际化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体系,也把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苏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3章的内容。学生学会预防传染病是健康生活的基本能力。学生对传染病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对传染病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使学生获取预防传染病的有关知识。  艾滋病是当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教材单列出这部分内容,以便在青少年中强化教育。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实现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