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应用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讨基于以就业导向为主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方式、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培养符合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陆续新增了500余所本科院校其中很多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校在学校生达到2400万不可能把他们都培养成科学家、教授这样的学术性人才,因此,要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要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实施多样化的办学实体。目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呈现求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理工科人才,如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十分紧缺。能立足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急需的人才。笔者就应用型高等教育与专门人才培养谈点浅见。
一、应用型本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专门人才之比较
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和科技知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服务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它包括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指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任务和特色的本科教育。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和技能型适用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把技职教育看作是第二流的教育;近年来经教育学者的不断呼吁,认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同样是高级人才逐渐取得共识,高职生或高中生沿着技职教育系列从“高职生或高中生-学士-硕士-博士”的渠道更通畅,形成与普通教育系列并行的双轨学制。将应用型本科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这使得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更明确、功能更完善。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其主要载体是高职高专学校。应用型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其主要载体是应用性本科大学。
“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和联系何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想澄清的问题。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不同点是它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这类应用性人才的显著特点是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具有“一线”工作的性质。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具备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而应用型人才则是要把发现、发明、创造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主要承担着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实际价值的任务。综合应用知识、复合能力、开拓创业精神是应用型人才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另外,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瞻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存在即时性。
高职高专和应用型大学虽然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从培养层次、就业导向来看还是有所差别。高职高专培养的应用型属职业技能应用型,大多对应的是岗位或职业;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型属专业应用型,对应的是职业群或某个行业]。社会对专科人才能力要求往往针对性强,一个方向瞄准职业岗位的需要,如同水杉;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要求分支多、适应面宽,如同梧桐。因此,应用型大学不像高职那样一般采用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而是采取学科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学生的学科知识面更宽一些,基础更厚一些,掌握的技术层次更高一些,将来职业岗位的发展更有后劲。
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
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实实在在掌握能与日后工作对接的本领。同时赋予实习基地与企业对接帮助学生就业的功能,尝试“把需要工作的人转变成工作需要的人”的途径,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加速就业。
应用型高职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等因素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不盲目追风,即跟在研究型高校后面,追求“高层次”;不“错位经营”,把握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別。因此,在培养规格上,不是“精英”型,应为“大众”型,即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随着发展需要,适量培养研究生;在培养类型上,不是“研究型”和“技能型”,应为“应用型”,即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应用型高职院校应围绕社会需求,面向社会服务,与行业保持密切联系,由原先的从属关系变为如今的服务关系。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但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另一类是能够把已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型人才,即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向社会输出基础宽厚、专通结合、和谐发展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对“桥梁”型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在使用中必然关注两方面的能力,即适用性、应用性,具体表现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尤其是后者。因此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设计上应由专科的“必需、够用”为度转变为基础扎实、增强后劲;在知识面的把握上由专科的宽窄结合转变为专业知识面广、提高适用性;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由实用型、岗位针对型转变为应用型、适用型,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外语、计算机、实践环节不断线,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文理渗透,增加经管、艺术、技术成果转换法概论等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的构成结构上由原有的二段式转变为“平台+柔性模块”(即: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
三、应用型高等院校以培养创新应专门人才为目标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产业优化升级与发展的生力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制造业仍然占有并将继续占有相当的比例,客观上更要求相当数量、多种规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承担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大任。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就业市场面前面临严峻考验。这就需要应用型高等学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是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性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而这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培养的人才。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高效地吸收和消化人类文明的成果,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人和文化人。在“知识人”的脑海里要尽可能多的贮存前人已确定的现象、概念、事实和规律,已成就的事业、物质、方法和体制等;还要养成学习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方法,包括获取信息、分析综合、演绎概括、交流辩论、观察实践等等;更要打下创造的基础,探求未知事物的欲望,求证实践的方法,设计建造的手段等等。知识人在从事知识活动时尽可能地按照严密的逻辑,规范的行为,标准的符号行事,总体上是“内敛”的态度和方法。但“内敛”的结果是把事物鲜活生动、多姿多彩的一面掩盖起来,把人的激越张扬、情感丰富的一面压抑了,因此,过分的收敛阻碍人们对知识的源端(对自然的兴趣)和终端(知识为人服务)追求的热情和敏感,因此学校教育要努力培养这些热情和敏感,保护和发展人们“外显”的态度和方法。如对自身体能、形态、技能的欣赏、发现、开发和展示;对人类的美的欣赏、探求和表现;对人类社会的运动状态(包括思维)体察和描绘;对自然(包括人化自然)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仿效等等。产学合作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零距离培养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上,采取内外结合,校企互动,订单培养,就业对接的方式。校内实训中心可按专业大类设置,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确保实训的仿真模拟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注意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要把基地建设的重点首先放在主干专业上,以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是一个层次;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也可称作“高职本科”),不是例外。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人的发展大有前程的事业。要从舆论、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用人等方面形成正确导向,努力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管理部门要给予改革空间,如招生、专业、课程设置和評价机制等。明确“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原则,在实际操作层面,突出能力分析,运用拓展学分、学分替代、综合测评、三导制度等具体管理方法,明晰 “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和培养途径,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事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劣甚至成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目前学界对此已由“议论多”走向“共识多”,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办法多”地步,距离“成果多”还有很大距离。因之,它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迫切需要政府推进,教育界力行,社会支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陆续新增了500余所本科院校其中很多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校在学校生达到2400万不可能把他们都培养成科学家、教授这样的学术性人才,因此,要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要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实施多样化的办学实体。目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呈现求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理工科人才,如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十分紧缺。能立足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急需的人才。笔者就应用型高等教育与专门人才培养谈点浅见。
一、应用型本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专门人才之比较
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和科技知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服务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它包括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指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任务和特色的本科教育。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和技能型适用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把技职教育看作是第二流的教育;近年来经教育学者的不断呼吁,认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同样是高级人才逐渐取得共识,高职生或高中生沿着技职教育系列从“高职生或高中生-学士-硕士-博士”的渠道更通畅,形成与普通教育系列并行的双轨学制。将应用型本科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这使得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更明确、功能更完善。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其主要载体是高职高专学校。应用型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其主要载体是应用性本科大学。
“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和联系何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想澄清的问题。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不同点是它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这类应用性人才的显著特点是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具有“一线”工作的性质。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具备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而应用型人才则是要把发现、发明、创造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主要承担着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实际价值的任务。综合应用知识、复合能力、开拓创业精神是应用型人才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另外,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瞻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存在即时性。
高职高专和应用型大学虽然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从培养层次、就业导向来看还是有所差别。高职高专培养的应用型属职业技能应用型,大多对应的是岗位或职业;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型属专业应用型,对应的是职业群或某个行业]。社会对专科人才能力要求往往针对性强,一个方向瞄准职业岗位的需要,如同水杉;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要求分支多、适应面宽,如同梧桐。因此,应用型大学不像高职那样一般采用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而是采取学科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学生的学科知识面更宽一些,基础更厚一些,掌握的技术层次更高一些,将来职业岗位的发展更有后劲。
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
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实实在在掌握能与日后工作对接的本领。同时赋予实习基地与企业对接帮助学生就业的功能,尝试“把需要工作的人转变成工作需要的人”的途径,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加速就业。
应用型高职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等因素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不盲目追风,即跟在研究型高校后面,追求“高层次”;不“错位经营”,把握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別。因此,在培养规格上,不是“精英”型,应为“大众”型,即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随着发展需要,适量培养研究生;在培养类型上,不是“研究型”和“技能型”,应为“应用型”,即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应用型高职院校应围绕社会需求,面向社会服务,与行业保持密切联系,由原先的从属关系变为如今的服务关系。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但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另一类是能够把已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型人才,即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向社会输出基础宽厚、专通结合、和谐发展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对“桥梁”型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在使用中必然关注两方面的能力,即适用性、应用性,具体表现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尤其是后者。因此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设计上应由专科的“必需、够用”为度转变为基础扎实、增强后劲;在知识面的把握上由专科的宽窄结合转变为专业知识面广、提高适用性;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由实用型、岗位针对型转变为应用型、适用型,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外语、计算机、实践环节不断线,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文理渗透,增加经管、艺术、技术成果转换法概论等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的构成结构上由原有的二段式转变为“平台+柔性模块”(即: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
三、应用型高等院校以培养创新应专门人才为目标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产业优化升级与发展的生力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制造业仍然占有并将继续占有相当的比例,客观上更要求相当数量、多种规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承担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大任。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就业市场面前面临严峻考验。这就需要应用型高等学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是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性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而这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培养的人才。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高效地吸收和消化人类文明的成果,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人和文化人。在“知识人”的脑海里要尽可能多的贮存前人已确定的现象、概念、事实和规律,已成就的事业、物质、方法和体制等;还要养成学习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方法,包括获取信息、分析综合、演绎概括、交流辩论、观察实践等等;更要打下创造的基础,探求未知事物的欲望,求证实践的方法,设计建造的手段等等。知识人在从事知识活动时尽可能地按照严密的逻辑,规范的行为,标准的符号行事,总体上是“内敛”的态度和方法。但“内敛”的结果是把事物鲜活生动、多姿多彩的一面掩盖起来,把人的激越张扬、情感丰富的一面压抑了,因此,过分的收敛阻碍人们对知识的源端(对自然的兴趣)和终端(知识为人服务)追求的热情和敏感,因此学校教育要努力培养这些热情和敏感,保护和发展人们“外显”的态度和方法。如对自身体能、形态、技能的欣赏、发现、开发和展示;对人类的美的欣赏、探求和表现;对人类社会的运动状态(包括思维)体察和描绘;对自然(包括人化自然)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仿效等等。产学合作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零距离培养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上,采取内外结合,校企互动,订单培养,就业对接的方式。校内实训中心可按专业大类设置,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确保实训的仿真模拟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注意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要把基地建设的重点首先放在主干专业上,以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是一个层次;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也可称作“高职本科”),不是例外。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人的发展大有前程的事业。要从舆论、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用人等方面形成正确导向,努力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管理部门要给予改革空间,如招生、专业、课程设置和評价机制等。明确“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原则,在实际操作层面,突出能力分析,运用拓展学分、学分替代、综合测评、三导制度等具体管理方法,明晰 “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和培养途径,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事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劣甚至成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目前学界对此已由“议论多”走向“共识多”,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办法多”地步,距离“成果多”还有很大距离。因之,它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迫切需要政府推进,教育界力行,社会支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