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指导写作之前要多“扶”;在作文指导过程中要稍“放”;在指导评改作文后还要“收”,使作文不但变成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方式,而且还可以提高作文水平,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作文指导;“扶”;“放”;“收”
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因梦见笔头开花,后来才华横溢。南朝文学家江淹因梦见郭璞向他讨回五色彩笔,“江郎才尽”,从此写不出好文章。真正相信李白梦笔写出好诗、江淹失笔而才尽的人固然不多,但不可否认许多人都对此梦寐以求,期待能获得什么“作文妙法”“写作秘诀”而笔下生辉。
为此,本人也在探讨作文教学指导方面做了一些浅薄的尝试,力图让学生能从这里悟出写作之道。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在指导写作之前要多“扶”
学生写作文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初学时,需要老师扶着上路,上路之后才放手让他们走或跑,到了一定时候,他们才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健步前行。这里说的“扶”并不是老师帮助学生安排好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教他们遣词造句等,而是老师如何激起学生的写作灵感,用他们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他们看到、听到、想到的有趣情景和激动的感情表达出来。那么,怎样“扶”?
1.让学生视角脱离书本,在生活中去寻找素材
俗话说:“无根不生枝,无话不成果。”根深才能叶茂,花繁才能果硕。法国大作家大仲马曾用梅树结果来比喻,道出了写作也要扎根固本的道理。这根就是生活实际,本就是思想认识,脱离了生活而写作是无本之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取材无异于缘木求鱼。著名教育家吕淑湘就此谈过语文不能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否则就会舍本逐末。例如: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分成幾步讲:先教学生审清写作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去确定写作提纲,再用范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缺乏,造成学生怕写文章的情况。我以前教学时,总犯一个错误——让学生多看作文选,妄想学生能通过阅读、欣赏引起共鸣和兴趣,但势必让学生产生一种懒于思考,缺乏创造性的惰性思维。这样状况下,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
其实,学生的生活本来是一篇丰富多彩的“文章”,因此,善于教学的教师是点拨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的高手。为此,我曾做一些让学生生活再现于课堂的小尝试。例如,我结合北师大版12册第五单元“体育”,指导学生写一次活动,描写一个印象最深的场面,设计了一堂有趣的作文课:让学生分组讨论出一个“哑迷”。(条件:(1)只做动作,(2)多人表演)结果,学生反应强烈,四组学生各有特色:舞狮、下棋、拔河、市场,一个比一个精彩。然后让其他同学把这场面生动活泼地描述一下,再请别组评说,最后评分。课后,让他们写下来。经过我的精心策划,这次作文成果果然不出所料,具体生动。
另外,我们常犯一个错误,只注重讲写文章的各种方法和套路,以及看文章内容是否新颖,有意义,其实这往往把小学生那较为平淡的生活完全掩盖了。于是部分同学便脱离生活任意捏造事实地写文章,习惯于讲空话,语言空洞无物,结果扼杀了他们的真实情感——童真、童趣的流露,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是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弊端。古人云,“言为心声”“意随笔发”,看来我们让学生达到写文章能流露真情实感还有一段距离。
2.针对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仿写到创新
著名作家吴伯萧说:“学语文,读就是为了写。”换句话说,我们阅读文章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写文章。这个“读”再深入研究就是学习、借鉴、模仿,假如没有“读”这一步,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宋代朱熹曾说:“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作文开始必须从“仿”字做起,好比小孩学话,先要模仿大人一样。“先仿后创”是学作文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经验。
六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时期,求知欲特强,想象力特别丰富,仿写也成为他们提高写作能力的方式。但是这种仿写,并不是通篇仿写,而是重点段落的仿写或布局谋篇的仿写。因此,我认为,仿写形式可以分为结构仿写、语言仿写,还特别设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习作仿写。例如:课文《三峡之秋》,就是属于一种结构仿写的好文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特点写景,条理清楚。为此,我结合单元主题“母亲河”指导学生写景,带领学生参观秋天的校园,结合盈香生态乐园的参观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用表示时间顺序或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住景物特点,适量运用修辞手法写景,使文章增色不少。有时光是仿写也不行,还要“仿”中有“创”。“创”就是创新,譬如:《秋天的校园》有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写道:“‘秋姐姐’来了,‘秋姐姐’来了,她拖着长裙,带着微风,来到我们这个充满生机的人间,来到了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这种富有想象力的作文,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
二、在作文指导过程中要稍“放”
“扶”是“放”的前提和基础,“放”是“扶”的过程。古人说得好:“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这些语句都是鼓励写文章时要“放”手。所谓的“放”手,就是让学生大胆地写,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应有过多的限制。写好人好事固然好,但写一些坏事也无妨;写一些典型当然好,但记一些琐事也未尝不可;语言生动形象也好,但质朴词句也应提倡。总的说来作文指导要统一标准、严格练习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相结合,同时又让学生换换口味,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例如:我这学年采取多种形式写作,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师命题学生写的形式,让同学们以游戏、表演、画图、看图,然后口头作文;还及时在班级的优秀作业展览中刊登学生的作品,写得好奖“超级棒”,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寓“写”于“乐”中。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放胆地写,他们能有不喜欢之理?
三、在指导评改作文后还要“收”
这“收”实际上是要学生多总结写作方法,把学写习作的心得总结一下。俗话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目前,一些小学生一谈起作文,就眉头紧锁,面对空白的作文纸,不知如何下笔,最后搜肠刮肚挤呀挤呀挤牙膏般地挤出了一篇所谓的“大作”,写完松一口气后看也不看就交给了老师,老师批改这样的作文,目不忍睹,结果是学生糊里糊涂,老师也糊里糊涂,两者皆茫茫然。或者是作文虚情假意,没有半点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作文不是仿照作文书里的情节,就是写五十年不变的“情节”,写到“深刻的教训”,就写自己做错了某事;写“我的妈妈”,不是妈妈雨中送伞,就是妈妈带病照顾我。这样的作文难以打动人,难以获得高分,学生写得“痛苦”,老师看了更加“痛苦”,作文作文,快乐之有乎?
作文是快乐的,它真实坦白地抒写了学生敞开的心灵。作文教学思维的四步曲“扶”“放”“收”,不但使学生能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方式,而且还可以提高作文水平,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作文指导;“扶”;“放”;“收”
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因梦见笔头开花,后来才华横溢。南朝文学家江淹因梦见郭璞向他讨回五色彩笔,“江郎才尽”,从此写不出好文章。真正相信李白梦笔写出好诗、江淹失笔而才尽的人固然不多,但不可否认许多人都对此梦寐以求,期待能获得什么“作文妙法”“写作秘诀”而笔下生辉。
为此,本人也在探讨作文教学指导方面做了一些浅薄的尝试,力图让学生能从这里悟出写作之道。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在指导写作之前要多“扶”
学生写作文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初学时,需要老师扶着上路,上路之后才放手让他们走或跑,到了一定时候,他们才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健步前行。这里说的“扶”并不是老师帮助学生安排好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教他们遣词造句等,而是老师如何激起学生的写作灵感,用他们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他们看到、听到、想到的有趣情景和激动的感情表达出来。那么,怎样“扶”?
1.让学生视角脱离书本,在生活中去寻找素材
俗话说:“无根不生枝,无话不成果。”根深才能叶茂,花繁才能果硕。法国大作家大仲马曾用梅树结果来比喻,道出了写作也要扎根固本的道理。这根就是生活实际,本就是思想认识,脱离了生活而写作是无本之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取材无异于缘木求鱼。著名教育家吕淑湘就此谈过语文不能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否则就会舍本逐末。例如: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分成幾步讲:先教学生审清写作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去确定写作提纲,再用范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缺乏,造成学生怕写文章的情况。我以前教学时,总犯一个错误——让学生多看作文选,妄想学生能通过阅读、欣赏引起共鸣和兴趣,但势必让学生产生一种懒于思考,缺乏创造性的惰性思维。这样状况下,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
其实,学生的生活本来是一篇丰富多彩的“文章”,因此,善于教学的教师是点拨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的高手。为此,我曾做一些让学生生活再现于课堂的小尝试。例如,我结合北师大版12册第五单元“体育”,指导学生写一次活动,描写一个印象最深的场面,设计了一堂有趣的作文课:让学生分组讨论出一个“哑迷”。(条件:(1)只做动作,(2)多人表演)结果,学生反应强烈,四组学生各有特色:舞狮、下棋、拔河、市场,一个比一个精彩。然后让其他同学把这场面生动活泼地描述一下,再请别组评说,最后评分。课后,让他们写下来。经过我的精心策划,这次作文成果果然不出所料,具体生动。
另外,我们常犯一个错误,只注重讲写文章的各种方法和套路,以及看文章内容是否新颖,有意义,其实这往往把小学生那较为平淡的生活完全掩盖了。于是部分同学便脱离生活任意捏造事实地写文章,习惯于讲空话,语言空洞无物,结果扼杀了他们的真实情感——童真、童趣的流露,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是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弊端。古人云,“言为心声”“意随笔发”,看来我们让学生达到写文章能流露真情实感还有一段距离。
2.针对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仿写到创新
著名作家吴伯萧说:“学语文,读就是为了写。”换句话说,我们阅读文章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写文章。这个“读”再深入研究就是学习、借鉴、模仿,假如没有“读”这一步,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宋代朱熹曾说:“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作文开始必须从“仿”字做起,好比小孩学话,先要模仿大人一样。“先仿后创”是学作文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经验。
六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时期,求知欲特强,想象力特别丰富,仿写也成为他们提高写作能力的方式。但是这种仿写,并不是通篇仿写,而是重点段落的仿写或布局谋篇的仿写。因此,我认为,仿写形式可以分为结构仿写、语言仿写,还特别设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习作仿写。例如:课文《三峡之秋》,就是属于一种结构仿写的好文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特点写景,条理清楚。为此,我结合单元主题“母亲河”指导学生写景,带领学生参观秋天的校园,结合盈香生态乐园的参观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用表示时间顺序或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住景物特点,适量运用修辞手法写景,使文章增色不少。有时光是仿写也不行,还要“仿”中有“创”。“创”就是创新,譬如:《秋天的校园》有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写道:“‘秋姐姐’来了,‘秋姐姐’来了,她拖着长裙,带着微风,来到我们这个充满生机的人间,来到了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这种富有想象力的作文,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
二、在作文指导过程中要稍“放”
“扶”是“放”的前提和基础,“放”是“扶”的过程。古人说得好:“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这些语句都是鼓励写文章时要“放”手。所谓的“放”手,就是让学生大胆地写,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应有过多的限制。写好人好事固然好,但写一些坏事也无妨;写一些典型当然好,但记一些琐事也未尝不可;语言生动形象也好,但质朴词句也应提倡。总的说来作文指导要统一标准、严格练习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相结合,同时又让学生换换口味,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例如:我这学年采取多种形式写作,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师命题学生写的形式,让同学们以游戏、表演、画图、看图,然后口头作文;还及时在班级的优秀作业展览中刊登学生的作品,写得好奖“超级棒”,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寓“写”于“乐”中。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放胆地写,他们能有不喜欢之理?
三、在指导评改作文后还要“收”
这“收”实际上是要学生多总结写作方法,把学写习作的心得总结一下。俗话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目前,一些小学生一谈起作文,就眉头紧锁,面对空白的作文纸,不知如何下笔,最后搜肠刮肚挤呀挤呀挤牙膏般地挤出了一篇所谓的“大作”,写完松一口气后看也不看就交给了老师,老师批改这样的作文,目不忍睹,结果是学生糊里糊涂,老师也糊里糊涂,两者皆茫茫然。或者是作文虚情假意,没有半点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作文不是仿照作文书里的情节,就是写五十年不变的“情节”,写到“深刻的教训”,就写自己做错了某事;写“我的妈妈”,不是妈妈雨中送伞,就是妈妈带病照顾我。这样的作文难以打动人,难以获得高分,学生写得“痛苦”,老师看了更加“痛苦”,作文作文,快乐之有乎?
作文是快乐的,它真实坦白地抒写了学生敞开的心灵。作文教学思维的四步曲“扶”“放”“收”,不但使学生能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方式,而且还可以提高作文水平,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