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还能在问题的引导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提问方式单一,缺乏提问环境等问题。为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应设置层次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设置触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设置实验性问题,引导学生创新。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策略
在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中,数学课程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数学思考。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提问方式单一、缺乏提问环境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设置层次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为了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准备好课堂提出的问题,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进行记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假如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就可以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二次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能够轻松回答教师问题时,就可以增加问题的难度,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具有层次性的问题:①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什么?②两条直线相交成多少度时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③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为底,能做出多少条高?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⑤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⑥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为30厘米,其中一条边长是9厘米,那么其余三个边长分别为多少厘米?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逐渐向学生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设置触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触发性问题,能够有效将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出来,满足四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特点。触发性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衔接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矛盾为学生设置思维方面的问题,激发探索欲望,让学生主动对还未学习的知识产生疑问。这种提问方式适用于讲授新课时应用,在教师利用旧知识导出新课时,设置触发性问题,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进而提升对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向学生出示一些口算练习问题:①20×3;②60×4;③300×30;④110×30;⑤360×20。并提出这样的问题300×30、110×30、360×20是怎样计算的?这时学生会结合上两个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让学生总结出整数三位数乘整数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询问学生假如知道结果和其中一个乘数,怎样得出另一个乘数?通过这种触发性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尝试计算另一个乘数的兴趣。随后,教师创立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进行深入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寻找到新旧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切合点,将切合点放大,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三、设置实验性问题,引导学生创新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提出一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进行创新的问题。由于数学知识自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体会和理解,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和学习思维,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但是,从目前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中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实验机会,并没有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一些教师认为开展实验教学会耽误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演示或简单讲解的方式一带而过。还有些教师缺乏实验引导创新思维发展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实验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然而,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提出一些具有实验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进行实践,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实验性问题,并保证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采用悬念设计、道具设计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实验。
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这一课时,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并询问学生这些图片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在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发现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并总结出假如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称,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起来,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图形的对称轴。需要注意的是,在本节课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提前准备好纸张和剪刀。在提出实验性问题之后,让学生在纸张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剪刀将其剪下,尝试对折寻找对称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不同的轴对称图像,并在动手实验中初步了解轴对称图像的特征和性质。
总结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价值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问环节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未将提问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作用发挥出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意识到问题提问的重要性。树立多维分析意识,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善,采用多样化提问方式,包括层次性提问、触发性提问、实验性提问等,满足小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同时,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丽娜.把握原则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策略
在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中,数学课程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数学思考。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提问方式单一、缺乏提问环境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设置层次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为了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准备好课堂提出的问题,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进行记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假如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就可以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二次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能够轻松回答教师问题时,就可以增加问题的难度,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具有层次性的问题:①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什么?②两条直线相交成多少度时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③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为底,能做出多少条高?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⑤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⑥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为30厘米,其中一条边长是9厘米,那么其余三个边长分别为多少厘米?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逐渐向学生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设置触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触发性问题,能够有效将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出来,满足四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特点。触发性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衔接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矛盾为学生设置思维方面的问题,激发探索欲望,让学生主动对还未学习的知识产生疑问。这种提问方式适用于讲授新课时应用,在教师利用旧知识导出新课时,设置触发性问题,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进而提升对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向学生出示一些口算练习问题:①20×3;②60×4;③300×30;④110×30;⑤360×20。并提出这样的问题300×30、110×30、360×20是怎样计算的?这时学生会结合上两个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让学生总结出整数三位数乘整数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询问学生假如知道结果和其中一个乘数,怎样得出另一个乘数?通过这种触发性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尝试计算另一个乘数的兴趣。随后,教师创立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进行深入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寻找到新旧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切合点,将切合点放大,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三、设置实验性问题,引导学生创新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提出一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进行创新的问题。由于数学知识自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体会和理解,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和学习思维,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但是,从目前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中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实验机会,并没有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一些教师认为开展实验教学会耽误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演示或简单讲解的方式一带而过。还有些教师缺乏实验引导创新思维发展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实验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然而,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提出一些具有实验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进行实践,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实验性问题,并保证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采用悬念设计、道具设计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实验。
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这一课时,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并询问学生这些图片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在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发现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并总结出假如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称,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起来,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图形的对称轴。需要注意的是,在本节课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提前准备好纸张和剪刀。在提出实验性问题之后,让学生在纸张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剪刀将其剪下,尝试对折寻找对称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不同的轴对称图像,并在动手实验中初步了解轴对称图像的特征和性质。
总结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价值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问环节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未将提问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作用发挥出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意识到问题提问的重要性。树立多维分析意识,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善,采用多样化提问方式,包括层次性提问、触发性提问、实验性提问等,满足小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同时,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丽娜.把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