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daye_bibi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时代的精神主题,一切文化的因素都要为这个主题服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和服务功能,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一切有可能的条件,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民族精神校园文化文化自觉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党站在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对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作出的精辟概括;是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实现提出的宏伟课题。高校作为承担高层次国民教育的主体,应该积极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应该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进程中发挥生力军和策源地的作用。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广博内涵和伟大实践,要求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广博内涵要求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十六大报告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友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系。这是对民族精神广博内涵的精辟概括和科学表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与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的精神构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机结合的精神构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中蕴藏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掘现实发展中蕴藏的精神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征途不仅要求高校要积极承担起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更要求高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发掘蕴藏在各个方面的精神力量,主动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职责和使命,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出积极的贡献。高校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浓缩体现者和积极建设者。没有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就没有示范的窗口和励进的摇篮,民族精神和核心内容的基本内涵就没有实现的重要载体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弘扬和建设先进文化中的自觉性的示范性,可以集中体现民族精神巨大的精神作用和生命力,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性的实践也为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契机。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实践要求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必须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告诉我们,一切文明的成果都来自实践,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经过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检验了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最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最优秀的精神财富之一。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民族精神也在进行着极大的自我丰富和发展,这种自我丰富和发展就是文化的自觉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现新的理论突破,坚持与时俱进,达到新的历史高度。高校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在知识储存和智力开发、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上都拥有其他行业和其他领域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为民族精神的自觉实践和丰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理论和实践条件,缺乏集诸多优势于一体的高校校园文化,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就没有了实践的前沿和阵地,没有了创新的旗帜和方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没有伟大民族精神这样一个广袤土壤的孕育就没有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同样,没有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就会在适应新的形势、促成新的发展上失去重要支柱和途径。
  
  二、站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战略高度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生长和发展的独特文化现象,是大学校园里的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等教育条件下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中,将民族精神的巨大潜能转化为推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因此,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追求,要站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战略高度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精神培育作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人才保障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是现代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核心和重点。大学之道就是要彰显人的美德,革新人的观念,使人达到理想境界,这是一个关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的、哲学的、社会学的重大命题。先进的校园文化便在高校实现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掘和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从思想品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上教育人,从理想信念、思维观念、发展方向上引导人,从投身祖国建设、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上凝聚人,从学习动机、工作热情上激励人,真正践行“教人做人,教人做事”的教育的真谛,努力培养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知识积累深、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让这些人才具备担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任的素质和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
  2、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作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便利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指导我们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同时,我们也通过努力改造客观世界促进民族精神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弘扬和培育。上层建筑的一切成果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客观条件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理论、技术上的导向作用,努力培育适应和推动高校科研的人文精神环境,促进高校不断推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和产品,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和产品从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各种活动,让民族精神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得到弘扬和传承。另一方面,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系统的校园文化对高校校园规划、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从全局和发展的角度指导学校学科、人才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推动高校在先进文化指引下进行学校整体形象设计和塑造,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熔铸新的物质力量。
  3、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作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机制示范
  文化指导人的行为,同时也在不断规范人的行为。高校校园文化对人行为规范作用体现在规范校园里人的道德、关系和认识等方面。校园文化的这种行为规范作用是通过其运行机制体现出来的。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既包括纵横交错的组织管理机构,又包括这些机构的运作程序、途径和规则。高校在这个运行机制中应该设立专职部门,聘任专职干部,配备专职教师,不断探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建立和完善科学系统的工作网络提出具体可行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做到条块结合、分层管理,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当前,在继续依靠传统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研究开辟和利用互联网这个新渠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和以文化、科技、卫生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坚持,形成常态机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这种领导一致、上下贯通、职责分明、关系明确、效果明显的运行机制,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来自机制上的示范作用,可以说,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程中充当了机制试验田的角色。
  新的伟大时刻提出了新的伟大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其实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线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能够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积极作用。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和战略高度,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也是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客观需要和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1、顾海良、沈壮海 《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崇高职责》[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11-13
其他文献
《综合学习》的读读背背诗是《母爱》。在熟读了这首儿歌之后,同学们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什么是‘母爱’?”我回答说:“母爱就是妈妈对你们的爱。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你们的妈妈也爱你们呀!”我以为这样说孩子们肯定能说妈妈如何好、如何关心他们等等。可偏偏在意料之外,学生们却一齐喊道:“我的妈妈不爱我!”我愣住了,问他们为什么。听我这么一问,大家纷纷举高了手,迫不及待地想说。  我点名史泽鑫,他说:“
期刊
对于新入学的儿童来说,学拼音是枯燥乏味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又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刻板单一地进行灌输,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我把汉语拼音教学与童话、游戏结合起来,学生便学得有趣、生动。     一、在童话的王国里学拼音    儿童都喜爱童话,因此,用童话的形式进行拼音教学,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极易被儿童接受。   1、使用童话语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使用童话语言能使他们感到亲切。
期刊
在孩子的心目中,认认真真听讲、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里写字,永远是正确的。可时间一长,他们便会觉得枯燥、乏味,于是开始躲避老师的目光,去寻找新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总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可面对学生如此的学习状態,开始时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架势,谁的课堂纪律不好了,谁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了,我都会大动干戈。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学效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最后常常是弄得孩子不高兴,自己也不高兴。直到一次
期刊
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写作又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记录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可以对身边小事作些感想,产生心灵上的触动,而这一切都可能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写作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和组织能力。  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对于写作,大多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一位,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认为考试得高分,就是“优生”。而那些考试成绩差的学生,不管什么原因,也不管他尽了多大努力、做过多少好事,都还是被基本认为是“差生”,甚至被训斥指责或另眼相看,或被弃之无视而置。  事实上,非智力因素(包括道德思想、意志品质、法律意识、心理素质、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生活技能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是非常
期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份神圣的职业,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用知识素养、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为人师表已成为对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笔者认为,为人师表就是应做到真、善、美。    一、为人师表应做到真    “真”就是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正直是“五講四美”中心灵美的核心
期刊
在德育论中,人们往往把德育方法称为小方法,而把德育模式称为大方法,其实这种称法并不完整。在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理查德·H·哈什等著的《道德教育模式》中指出:“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由此,我们发现德育模式不仅是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目的,也不仅是德育内容、德育理论;实际上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德育内
期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职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的教师,我在细心地、反复地读了《新时期师德的颂歌》后,深有所感、略有所悟。掩卷沉思,总是有一种“有话要说”的冲动,这种冲动慢慢地凝结,最终便成了我思想里沉淀已久的一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    一、不要对“尊师重教”耿耿于怀    我们不必强求或者
期刊
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才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日益得到极大的重视。莘莘学子们怀着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不惜挑灯夜战,夜以继日地苦读,而课间抓紧每一秒时间学习已是司空见惯。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课间十分钟有很多同学在抓紧时间看书或写作业,以为这样可以感到充实和学到很多知识。其實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  中学生学习之余,如果经常伸伸懒腰,能不断增加对大脑的刺激作用,使颈部血管舒畅地把血
期刊
研究性学习已被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列为必修课程。并在部分省市试行。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①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它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教师、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奠定了基础。②它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开发,特别是个性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