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之我见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不值得提倡。
  诚然,有许多书读一遍往往很难弄懂,需要多读才能通晓其思想内容。西晋史学家陈寿讲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众所周知,这里的“百”意味着读的次数多些为好,并不是强调定要达到一百次。事实上,自古及今人们都提倡陈寿的读书法,却很难找到一位真的把书连续读上一百遍的人。明末文学家张溥著的《七录斋集》介绍说他读书是抄一遍读一遍,然后烧掉,继而再抄再读,如此重复六七遍,因而所读之书毕生不忘。鲁迅先生读书时,每读完一遍,就抽动书签,露出一个字,直到读完十遍,书签上的十个字全部露出方才将书合上。毛主席把政治经济学家李达写的《社会学大纲》反复读了十遍后说:“李达同志还寄给我一本《经济学大纲》我现在已读了三遍半,也准备读完它十遍。”列宁在少年时一个暑假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一连读了五遍。
  也许有人要说:这些知名人物智力超常,当然用不着读一百遍了。而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脑作为一种器官虽有差别,但这种差别跟智力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样是著名的文学家,屠格涅夫的脑重是2012克,法朗士的脑重只有1017克,但他们的聪明才智却难分上下。美国病理学家冯姆·哈维博士在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后对他的大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爱因斯坦的脑细胞和脑组织与同龄的其他任何人都一样。退一步讲,就算知名人物的智力超常,也可以肯定其智力较之智力正常的人不会超过好几倍。一本书他们读十遍可以理解,想必智力正常的人读几十遍也可以搞清楚,不一定非要读上百遍。
  既然如此,为什么今天竟有人把陈寿说的“百”扩大十倍,提倡“读书千遍”呢?大概他们认为读一遍就有一点收获,读两遍就有两点收获……读得越多收获就越大,因此一“百”遍還不够,要读上“千”遍。
  乍一看这种认识好像颇有道理,其实是似是而非的。它只不过是形而上学的产物,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以为只要不断增加事物的量,就能不断获得好的结果,却没有想到随着“量”的不断增加,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充分体现在“度”这一范畴中,而任何“度”都存在着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事物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物极必反”就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因此,为理解一本书而去读它,知名人物不用说其次数有一定的限度,达到了这个限度,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于一般的智力正常的人来说,读的次数兴许要多一些,但也有一定的限度,绝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位声言自己确实读了一百遍才把一本书读懂的人?这就证明“一定的限度”无疑是存在的,而且它的“极值”小于一“百”,完全不需要用“千”来进行强调。
  正因为提倡“读书千遍”似是而非,所以如果照此办理定会造成危害。当一个人通过适量的阅读通晓了书的内涵,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他就会满足。倘若这时你硬要他继续翻来覆去地读,由“满足产生冷淡”(列宁语),除了白费时间,空耗精力,还能有什么收获呢?
  这种因“超重”阅读造成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把自己的子女关在屋子里,强令其超量读写,结果适得其反,逼得子女熬时光,致使其学习兴趣消失殆尽,继而厌学弃学,有的甚至因此而轻生。
  或许“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提倡者会说:我们只不过是提倡读书的次数多一些罢了。然而,即使真的如此,也用不着喊“读书千遍”,只要说“读书百遍”就完全够了,因为后者已经深入人心,再喊“读书千遍”就极易混淆视听,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读书的遍数越多越好。孔夫子讲过“过犹不及”,列宁也指出过:“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千”较之“百”向前多走了显然不只一小步,而是一大步,自然就使“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提法成了错误的东西。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再一次表态:“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不值得提倡。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鄂南高中】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本习作设计把“咬饼干创图案”这一游戏引进作文课堂,让学生在玩中说,在玩中写,降低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使学生喜欢上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感受活动趣味,并适时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正确地进行口头语言表达,最后再将其变成文字,使三年级习作能有话可写,内容具体,生动有
期刊
每到招生季,各高校招生大军便纷纷南下北上,一直备受争议且多次引发纠纷的“预录取承诺”便是许多名校惯用的“圈生绝技”之一。  所谓的“预录取承诺”,就是在各省市教育考試院正式投档之前,某些大学先与部分高分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承诺只要考生填报志愿时只填报该校,学校保证录取。  事实上这样的承诺是完全靠不住的。因为高校招生人员根据往年招生情况推出的“预估录取线”未必就能与正式录取线吻合,尤其是招生中
期刊
暑假里参加业务培训,观摩了一节《记念刘和珍君》的公开课。该课运用正反对比的教学策略来统摄全课,这一教学角度新颖、独特,具有创新意味。它对我们如何旧文新教,熟文“生”教,很有启示意义,观后深受启发,使笔者想起郑板桥的一句名诗“画到生时是熟时”。经典是常读常新的,对经典的教学也应常教常新,经典课文是个大宝藏,我们应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该课在归纳鲁迅这篇名作的正反对比手法时,笔者对其中一处对比手法的总
期刊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有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每位教师都在争做一名适合于现代的、与时俱进的模范教师。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师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拥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其他的职业相比,教师这一职业更具有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其核心就体现在一个“爱”字上,一个教师的成就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语文素质教学的主旋律。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期刊
新课标对小学生习作有如下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新课标强调学生自由、真实地表达能力,同理,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引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乐于写充满童真童趣的作文,习作才能“百花盛开春满园”。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
期刊
开学前夕,陕西省物价局公布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收费标准。根据标准,今年秋季学期起,陕西省正式实施13年免费教育(包括1年幼儿教育),公办普通高中免收学費,民办普通高中收费也按照标准有所减少。(8月23日新华社)  13年免费教育对于3800万陕西民众而言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大礼包。对于其他还未实现13年免费教育的许多省份的民众而言则多了几分羡慕。要知道,就目前来看,除去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全国范围内
期刊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诸多写景课文,直观形象的语言有声有色,饱含真挚的情感,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感受自然之美的典型范例。如何才能借助这类课文的构段方式及组织特点,给学生提供作文训练的可操作性方法?“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作者的构思之路,发挥课文的“向导”功能,使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本内在的结构形式,体会作者如何表情达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
期刊
我眼中的王子不帅,个子不高,有点儿小酷,还有点儿小聪明。下课铃一响,他就抱着心爱的篮球直奔操场,然后踩着上课铃声直冲冲跑进教室。如果他的作业中有需要改的地方,非得三番五次地请他才肯来。没有美丽童话中的不同凡响,反倒让我头疼。  这不,上课时我发现王子头上直冒汗,不停地拾掇着桌上的书、笔袋、外套。我打开电子白板准备讲课时,他依然没有进入状态,一会儿感觉座位没对齐在那里摆弄桌子,一会儿东西掉到地上弯腰
期刊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是初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文体,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节选,其中不少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作。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丰富,喜欢听故事、读小说,同时逻辑思维也在逐渐发展。因此,依托语文教材提供的小说作品,搞好小说教学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艺读物的能力,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