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讨论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亲身经历实践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并有明确分工的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开展讨论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还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理解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教师通过倾听学生讨论,可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落脚点在哪儿呢?
一、在文章的重点词句处展开讨论
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词句,这些词句犹如甘蔗越品越甜。教师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严厉”一词照应前文中“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一句。可后来,“好起来了”的先生对“我”好起来的原因课文并没有阐述,但从“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这一事实可侧面看出。“严厉”与“好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从中可以悟出些新东西。这时,笔者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最终明确了是因为“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由“严厉”变为“和蔼”,对“我”好起来的原因不言而喻,先生那严厉而又可亲的形象令人敬佩。
二、在文章的重点段落处展开讨论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第五自然段时,有位学生提出“这一自然段写景为何如此详细”,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的创造性火花迸发出来了。有学生说,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先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又有学生说,“冒着点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在学生进行讨论后,笔者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二次朗读,学生都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三、在文章的难点处展开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富有价值的问题,这正是他们熟读课文、精读课文而又善于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往事依依》一课时,有位学生提出:“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教师马上组织学生分组活动,进行合作讨论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形成了共识:因为整个课文是围绕作者学生时代所读的那些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开启心智,成长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这样的往事留下了深刻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四、在文章的想象处展开讨论
有些课文,有许多值得读者想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大讨论的范围,以深刻感悟文章的内涵。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皇帝在大庭广众之中赤身裸体地举行大典结束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纷纷在小组讨论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皇帝知道后发布通缉令,捉拿那两个骗子。”又有的学生说:“皇帝知道真相后,回宫自杀了。”还有的学生说:“皇帝回到宫中卧床三天,滴水未进,闭门思过,大病了一场。”通过合作讨论,互相交流,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了训练,思想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五、结合所学课文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讨论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结合所学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在讲授《行道树》后,笔者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文中“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生1:“行道树”忧愁的是别人生活在大森林里的父母身边,唯独自己生活在这尘土飞扬的街道两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快乐的是自己的默默奉献,自己的绿色行装给城市点缀了美丽的景色。
生2:“行道树”忧愁的是汽车尾气、灰尘、噪音把城市搞得乌烟瘴气,快乐的是自己充当了城市卫生员的角色。
生3:“行道树”忧愁的是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快乐的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
这样的讨论很有新意,也容易达成共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实践证明,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每段文字都适合学习讨论,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预设,把握讨论的内容和时机,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一、在文章的重点词句处展开讨论
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词句,这些词句犹如甘蔗越品越甜。教师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严厉”一词照应前文中“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一句。可后来,“好起来了”的先生对“我”好起来的原因课文并没有阐述,但从“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这一事实可侧面看出。“严厉”与“好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从中可以悟出些新东西。这时,笔者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最终明确了是因为“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由“严厉”变为“和蔼”,对“我”好起来的原因不言而喻,先生那严厉而又可亲的形象令人敬佩。
二、在文章的重点段落处展开讨论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第五自然段时,有位学生提出“这一自然段写景为何如此详细”,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的创造性火花迸发出来了。有学生说,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先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又有学生说,“冒着点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在学生进行讨论后,笔者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二次朗读,学生都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三、在文章的难点处展开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富有价值的问题,这正是他们熟读课文、精读课文而又善于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往事依依》一课时,有位学生提出:“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教师马上组织学生分组活动,进行合作讨论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形成了共识:因为整个课文是围绕作者学生时代所读的那些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开启心智,成长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这样的往事留下了深刻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四、在文章的想象处展开讨论
有些课文,有许多值得读者想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大讨论的范围,以深刻感悟文章的内涵。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皇帝在大庭广众之中赤身裸体地举行大典结束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纷纷在小组讨论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皇帝知道后发布通缉令,捉拿那两个骗子。”又有的学生说:“皇帝知道真相后,回宫自杀了。”还有的学生说:“皇帝回到宫中卧床三天,滴水未进,闭门思过,大病了一场。”通过合作讨论,互相交流,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了训练,思想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五、结合所学课文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讨论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结合所学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在讲授《行道树》后,笔者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文中“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生1:“行道树”忧愁的是别人生活在大森林里的父母身边,唯独自己生活在这尘土飞扬的街道两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快乐的是自己的默默奉献,自己的绿色行装给城市点缀了美丽的景色。
生2:“行道树”忧愁的是汽车尾气、灰尘、噪音把城市搞得乌烟瘴气,快乐的是自己充当了城市卫生员的角色。
生3:“行道树”忧愁的是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快乐的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
这样的讨论很有新意,也容易达成共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实践证明,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每段文字都适合学习讨论,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预设,把握讨论的内容和时机,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