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设问质疑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今天,面对知识的激增,教师如果光知道将条条框框抄给学生,而不去引导他们“知其所以然”,就更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质疑,就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已知导向未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
  阅读教学中的设问质疑,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曾经或正在运用着它,甚至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并不是任何的设问质疑都是有效的。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就是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走入了误区,打压或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设问质疑,绝不是简单的提问。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关注文本的特点及重难点,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认知层次,适时地调整设问质疑的时间和方式,使每一次的设问质疑都真正地发挥它的作用。
  一、阅读教学中的设问质疑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中心,设问质疑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鼓励学生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选择阅读教学的设问点时,必须从人类思维规律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设计一些利于学习、利于归纳、利于迁移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学得主动,学有所得。
  2.趣味性原则。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设问质疑应讲求趣味性,力求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尽量避免提枯燥无味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启发性原则。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一门学科,不是要人家把一定的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他积极地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要指导、引导他如何去做。新课程理念提倡启发式教学,设问质疑应富有启发性,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适度性原则。
  设问质疑绝非越多越好,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不能杂乱无章,漫无目的,而要适度。过多的设问,会干扰学生的正常思维,给学生带来困扰,甚至是不作为;提问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课堂效率不高。设问置疑也绝非越难越好,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并具有一定的梯度,给学生创设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机会。
  二、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设问质疑的方法
  1.创设情境法。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设疑激趣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动因,其目的在于引发探究和思维的火花,为问题的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即可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教材内容的兴趣,又可激发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语中的法。
  阅读教学的设问质疑,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绝不旁逸斜出。教师应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每篇文章的重、难点问题,提问要有针对性,不乱问,也不应随意提问。重点内容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切实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重点处呈现问题,展开讨论,以问题促思考。
  3.铺设梯度法。
  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有的时候,设置的问题也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应给予提示,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和理解。应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铺垫,最终让学生“跳一跳,自己摘到桃子”。
  4.随机设问法。
  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和僵硬的流程,一堂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课,教师一定是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并展开教学的。教师如果对教材的挖掘深入透彻,对文本的重、难点了然于胸,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随堂生发的问题,就会给予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暗示,就能与学生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并能抓住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进一步地追问。
  三、结语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设问质疑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情,恰当地设问质疑,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深化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文史不分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又很容易忽视这一点。现在,高中学校一般都是语文和历史分科教学的,这样,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本位主义”。语文老师教授语文,学生专学习语文知识;历史老师教授历史,学生专学习历史知识。文史互不相干,忽略了学习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了。  一、历史知识的穿插要紧扣学习内容  语文本身是生
期刊
爱,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它无影无形,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可是人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犹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  第一次看《爱的教育》,仅仅匆匆翻看了一遍,当时并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在翻阅其他书籍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让学生学会感恩,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重要内容,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要有科学的
期刊
蒙太奇,原为建筑术语,意为构成、装配,运用到影视制作方面,就是将画面剪辑和合成的一种手段。而将它用到作文写作中,就是将一个个与中心有关的画面或故事,有目的地按某种方式串联或组接起来,使之产生对比、衬托、制造悬念等作用,为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这种方法又叫“镜头剪辑法”“画面切换法”“片段组合法”等。  在平时作文中,运用蒙太奇手法,行文简洁、明快、有气势。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并且由
期刊
相对于其他题型,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部分考生得分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不理解诗词的内容,缺少积累,缺乏诗词赏析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学生答题时表述未能抓住题干,未能根据题干的暗示用准确的术语规范地表达。怎样让诗词鉴赏的备考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以下谈一点思路和做法:  一、注重课堂引导和训练  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词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
期刊
还记得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古代私塾教书先生教孩童读书的情景吗?孩童们在夫子的引导下点头晃脑有模有样地或读或背,人们总是笑话他们读书时机械晃脑的样子,似乎整堂课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古代这种教读方法到底好不好,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值得语文教师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到底要不要“读”,以及怎样读。  不可否认,目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都是比较滞后的。回想一下上课的过程,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上
期刊
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要求可分两个方面理解:(1)“常见的修辞方法”重在“常见”。“大纲”明确指出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而对其他的修辞方法,如,反语、反复、双关、通感、顶针、移用等,则不作要求。因此复习时要紧扣“大纲”,不要超出范围,浪费精力。(2)“正确使用”表明高考对考生的考查是“正确运用”的能力,而不是辨识修辞手法。  从
期刊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占了教材内容30%左右,考卷上文言文也以题型、难度、比例的基本定型而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就教学现状看,学生怕学、厌学,主要原因是学起来“枯燥乏味”,记起来“浩如烟海”,考起来“得分可怜”。教师教起来“放不开”,“放不下”,教法僵化,程式固定,目标单一,师生互动差,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正如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所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
期刊
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日益重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数量增多了、难度加大了。但文言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因此,就需要教师探索出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步骤,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堂教学步骤不妨做出以下的尝试,分
期刊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记述散文,寥寥几句人物对话,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烛之武以民族大义为重,舍弃个人私怨,危机关头,扶大厦于将倾,救百姓免受涂炭。他不仅是一位顾全大局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雄辩家,他以其出色的口才,高超的论辩艺术,改写了历史,被载入史册,彪炳千秋。  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功用是巨大的。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
期刊
上海市浦东新区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博士主持研究了“高中语文质量目标研究”的课题,一时引起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探讨热情。这一课题重在探讨解决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效率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的问题。  通过认真研读程老师主持的课题及研究成果,汲取富有建设性的营养乳汁,参照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有益的尝试,并把这种精神推行到教学实践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思考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