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刺客聂隐娘》是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历时七年打磨的一部武侠片,侯凭此片在68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但此片在大陆一上映便引起热议,艰深的古文对白,近乎于无的人物表演,以及看似无起伏的剧情推进,让很多等着侯导用长镜头和东方电影美学“造梦”的观众,真的当场睡着了。个人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侯用了太多的视听语言来叙事,这对喜欢品味电影视听语言的观众而言,无疑是越品越有滋味,但对一部分习惯爆米花电影的观众,或者说刚刚兴起的国内电影市场而言,的确是一碗十足的苦茶,喝第一口就忍不住吐侯导一脸而后快。
【关键词】:刺客聂隐娘;视听语言;侯孝贤
本片取材自唐代传奇故事,以中晚唐“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为背景。简单来说在聂隐娘的故事里,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比说出来的还要厚重得多。镜头推进十分缓慢,故事却在这少得不能再少的线索中渐次展开,就连故事的展开也是默默无声的、压抑的、节制的,等你反应过来,才知道处处皆张力,处处皆杀机,处处有人性。但很多观众一提到《刺客聂隐娘》,就脱口而出,根本没有好故事啊,其实,在说某某电影不会讲故事的时候,很多人根本也不清楚什么是属于“电影的”故事,一个故事,写在纸上,跟用视听语言拍出来,完全是两码事,同样的故事内容和主线,不同的人讲出来,效果大相径庭,所以,比故事内容更重要的就是:故事的讲法!
《刺客聂隐娘》当然是有故事的,而且有个相当完整的故事,只是因为导演艺术上的追求,所以省略了一些过程,但并不代表它的故事讲得不好。比如在片头的黑白部分,导演仅用两次不一样的刺杀,就刻画出一个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刺客形象。
我们就来看第一个镜头,这个镜头是从两头驴,摇到两个女人,一个是白衣宽道袍(道姑),一个是黑衣紧身衣(聂隐娘),这就是导演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方法之一,用色彩、服装塑造人物,你可以感受到暗示,这两个人其实是不同的两种,接着白衣道姑说话了:(文言文),这哥们是谁呢,画面上没有出现,这就是所谓的“视听叙事”,什么是视听,除了看的,还有声音啊,这个时候远处传来了马队的声音,还有人吆喝赶马的声音,说明目标正向他们走近,接着黑衣女子表示遵从,但她的眼睛并没有望向道姑,也没有说话,只是用动作和表情表达了遵从的含义,如果是国产电视剧,这里起码得有三分钟的对话吧,都是些废话,而黑衣女子并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像她身上的衣服一样干净利落,这就是人物性格,动作细节也是叙事,第一个镜头就迅速把第一个矛盾抛了出来:她们是谁?要杀的人又是谁?她会去杀吗?会成功吗?
第二个镜头,马队前行,大远景,这部电影用了很多远景镜头,由于画幅比是1.41:1,接近正方形,所以上部的空间留得很多,都留给了山形和树木,景大、人小,人隐于景,这就是本片外景美学上的国画风格。第三个镜头,黑衣女子穿行于林中,为什么是林中,因为她是刺客要在暗中活动,等待一击即中的机会,她面孔上的光阴交错,颇有诗意。这个镜头是刺杀前的酝酿,很安静,能听到外面的马队声音,她也正等待出手的时机,需要注意的是,黑衣女子是什么时候出手的?就是在马队和人声相对安静的时刻,出现了一个小空档,接着就是一秒钟的全面寂静,导演用了一种反衬的手法,然后配乐一个动机加音效,黑衣女子出手了,刺杀是很快速的两个剪辑,一直是中景镜头,一刀之下,那哥们就倒在了马背上,然后跟随着马的奔跑,哥们直接就摔倒在地下,这几个镜头你看不见环境和周围的人,只看得到刺客和被刺的人,刺杀完成了,一般这个时候,大多数导演都会拍个全景或反应镜头,比如什么仆人侍卫乱成一团、围成一团,有的还会大呼小叫“大人不能死呀,你醒醒…”等等,但侯孝贤不是一般的导演,所以根本就没有拍这些陈规,被害者从马上倒下,砰的一声响,摔倒在地上,然后接下来这个镜头棒极了,他直接切换了一个风吹树叶哗哗响的镜头,电影的诗意就出来了,声音的对比,画面的对比,刺客,像风一样的消失了,因为这片拍的是刺客,不是拍受害人,所以这意境,绝了。
因为这个片子的主题是“隐”,所以无关的事件和过程自然隐掉,镜头要花在主要人物身上,次要人物的功能已经完成了,就坚决不啰嗦。简单的一组镜头聂隐娘人物形象就出来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种诗意的文字手法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而侯导举重若轻,这样的效果不仅依托于导演充满想象力的场景设置和跳剪,还有对音效的处理,整个刺杀过程中,动静结合,有意单独强化了虫鸣声、马蹄声、马嘶声、刀声、以及刺杀时的金属音效和离开时的风吹树叶声。虽然这部电影节奏不快,但坚决不啰嗦,手法简洁含蓄,值得琢磨,所以不管是欣赏,还是分析一部电影的叙事,要把剪辑和声音的叙事功能都加进来分析,不然空谈什么“讲故事”?
再来看另一个镜头,就是聂隐娘的母亲送道姑公主出门的这个镜头,在片中只是个不起眼的过场戏,却依然讲究至极,给我极深的印象。近景是黄色暖调,装饰华丽的屋子,远景是冷调的室外绿树与马车,摄影机纵深的取景打通了室内外的空间,有唐代建筑典型的通透之感,更关键的是,这个取景把内外的空气、色调、声音都串联起来,人群在前景走向后景,道姑的白色衣服从暖调走向冷调,远处的马车和仆人在动,从空间上形成了极度自然的东方式的含蓄、雅致风格,这个属于唐代的生活瞬间,在银幕上好像真的活了过来。与这个镜头类似的是整部片子的内景部分,都不局限于封闭的室内,随处可见来源于室外的光线,几乎每个内景都会有风在吹动纱帘,伴随虫鸣鸟叫,一定要听听环境声,做得非常细致,要知道一部古装片的声音部分,都是在后期重新构建的,每个细节都是在渲染情境,由于声音环境的存在,所以看似封闭的镜框内部,其实能展示出一个自由开放的画外空间,但是处于期间的人物内心却又是隐忍不发的,这个片子用精确优美的空间设计来参与人物塑造、传达意境,正是《刺客聂隐娘》电影风格的出类拔萃之处。
再来说说《刺客聂隐娘》里色彩的运用,这部片子的主色调基本就是红、黑、白,无论器物,着装,场景,几乎都是以这三色为主色调,恰好成了各个人物内心独白的绝佳配饰,他们虽然少言寡语,环境却让所有人物无处可逃。当聂母告知聂隐娘关于玉珏的事情,随风摇曳的花影投在大红的纱幔上,聂隐娘捂脸而泣;当聂隐娘伫立倾听田季安对姬妾诉说自己的前情往事,一身素黑的她半侧身子躲在大紅牡丹纱幔后,双手垂立,面无表情;当公主凄绝抚琴,纯白牡丹背景中的梅花妆和近景中的葡萄交互切换;当田季安去寝宫警告妻子田元氏,田元氏笼罩在大红的着装里,夫妻之间的冷漠显露无疑;当田季安侧身听朝,大殿之中所有的器物慢慢推进,烛火摇曳;即便是聂隐娘和田元氏白桦林中的对决,都那么克制,直到田元氏的面具碎裂成两半落地……,还有贯穿始终的青鸾舞镜的故事,田元氏的对镜梳妆,铜镜少年制作铜镜,直至铜镜少年与聂隐娘最终一同前行。实在太多太多用心的设计了,每个镜头慢推的时候,似乎都成了人物未曾言说的心事。
简单总结一下风格,《刺客聂隐娘》妙处就是一个“隐”字,“隐”是一种人物选择,也是叙事策略,还是影片剪辑方向。在外景,人物隐于山水,在内景,人物隐于内心。反正,欣赏《刺客聂隐娘》绝对不能用看普通电影和电视剧的思路和套路来,它在视听风格、叙事处理、文言台词方面都在挑战大众的审美,但我觉得《刺客聂隐娘》是新千年来,最具中国古典意味的电影,需要大家非常用心的去体会,才会获得无比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谢海盟.《行云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刺客聂隐娘;视听语言;侯孝贤
本片取材自唐代传奇故事,以中晚唐“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为背景。简单来说在聂隐娘的故事里,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比说出来的还要厚重得多。镜头推进十分缓慢,故事却在这少得不能再少的线索中渐次展开,就连故事的展开也是默默无声的、压抑的、节制的,等你反应过来,才知道处处皆张力,处处皆杀机,处处有人性。但很多观众一提到《刺客聂隐娘》,就脱口而出,根本没有好故事啊,其实,在说某某电影不会讲故事的时候,很多人根本也不清楚什么是属于“电影的”故事,一个故事,写在纸上,跟用视听语言拍出来,完全是两码事,同样的故事内容和主线,不同的人讲出来,效果大相径庭,所以,比故事内容更重要的就是:故事的讲法!
《刺客聂隐娘》当然是有故事的,而且有个相当完整的故事,只是因为导演艺术上的追求,所以省略了一些过程,但并不代表它的故事讲得不好。比如在片头的黑白部分,导演仅用两次不一样的刺杀,就刻画出一个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刺客形象。
我们就来看第一个镜头,这个镜头是从两头驴,摇到两个女人,一个是白衣宽道袍(道姑),一个是黑衣紧身衣(聂隐娘),这就是导演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方法之一,用色彩、服装塑造人物,你可以感受到暗示,这两个人其实是不同的两种,接着白衣道姑说话了:(文言文),这哥们是谁呢,画面上没有出现,这就是所谓的“视听叙事”,什么是视听,除了看的,还有声音啊,这个时候远处传来了马队的声音,还有人吆喝赶马的声音,说明目标正向他们走近,接着黑衣女子表示遵从,但她的眼睛并没有望向道姑,也没有说话,只是用动作和表情表达了遵从的含义,如果是国产电视剧,这里起码得有三分钟的对话吧,都是些废话,而黑衣女子并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像她身上的衣服一样干净利落,这就是人物性格,动作细节也是叙事,第一个镜头就迅速把第一个矛盾抛了出来:她们是谁?要杀的人又是谁?她会去杀吗?会成功吗?
第二个镜头,马队前行,大远景,这部电影用了很多远景镜头,由于画幅比是1.41:1,接近正方形,所以上部的空间留得很多,都留给了山形和树木,景大、人小,人隐于景,这就是本片外景美学上的国画风格。第三个镜头,黑衣女子穿行于林中,为什么是林中,因为她是刺客要在暗中活动,等待一击即中的机会,她面孔上的光阴交错,颇有诗意。这个镜头是刺杀前的酝酿,很安静,能听到外面的马队声音,她也正等待出手的时机,需要注意的是,黑衣女子是什么时候出手的?就是在马队和人声相对安静的时刻,出现了一个小空档,接着就是一秒钟的全面寂静,导演用了一种反衬的手法,然后配乐一个动机加音效,黑衣女子出手了,刺杀是很快速的两个剪辑,一直是中景镜头,一刀之下,那哥们就倒在了马背上,然后跟随着马的奔跑,哥们直接就摔倒在地下,这几个镜头你看不见环境和周围的人,只看得到刺客和被刺的人,刺杀完成了,一般这个时候,大多数导演都会拍个全景或反应镜头,比如什么仆人侍卫乱成一团、围成一团,有的还会大呼小叫“大人不能死呀,你醒醒…”等等,但侯孝贤不是一般的导演,所以根本就没有拍这些陈规,被害者从马上倒下,砰的一声响,摔倒在地上,然后接下来这个镜头棒极了,他直接切换了一个风吹树叶哗哗响的镜头,电影的诗意就出来了,声音的对比,画面的对比,刺客,像风一样的消失了,因为这片拍的是刺客,不是拍受害人,所以这意境,绝了。
因为这个片子的主题是“隐”,所以无关的事件和过程自然隐掉,镜头要花在主要人物身上,次要人物的功能已经完成了,就坚决不啰嗦。简单的一组镜头聂隐娘人物形象就出来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种诗意的文字手法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而侯导举重若轻,这样的效果不仅依托于导演充满想象力的场景设置和跳剪,还有对音效的处理,整个刺杀过程中,动静结合,有意单独强化了虫鸣声、马蹄声、马嘶声、刀声、以及刺杀时的金属音效和离开时的风吹树叶声。虽然这部电影节奏不快,但坚决不啰嗦,手法简洁含蓄,值得琢磨,所以不管是欣赏,还是分析一部电影的叙事,要把剪辑和声音的叙事功能都加进来分析,不然空谈什么“讲故事”?
再来看另一个镜头,就是聂隐娘的母亲送道姑公主出门的这个镜头,在片中只是个不起眼的过场戏,却依然讲究至极,给我极深的印象。近景是黄色暖调,装饰华丽的屋子,远景是冷调的室外绿树与马车,摄影机纵深的取景打通了室内外的空间,有唐代建筑典型的通透之感,更关键的是,这个取景把内外的空气、色调、声音都串联起来,人群在前景走向后景,道姑的白色衣服从暖调走向冷调,远处的马车和仆人在动,从空间上形成了极度自然的东方式的含蓄、雅致风格,这个属于唐代的生活瞬间,在银幕上好像真的活了过来。与这个镜头类似的是整部片子的内景部分,都不局限于封闭的室内,随处可见来源于室外的光线,几乎每个内景都会有风在吹动纱帘,伴随虫鸣鸟叫,一定要听听环境声,做得非常细致,要知道一部古装片的声音部分,都是在后期重新构建的,每个细节都是在渲染情境,由于声音环境的存在,所以看似封闭的镜框内部,其实能展示出一个自由开放的画外空间,但是处于期间的人物内心却又是隐忍不发的,这个片子用精确优美的空间设计来参与人物塑造、传达意境,正是《刺客聂隐娘》电影风格的出类拔萃之处。
再来说说《刺客聂隐娘》里色彩的运用,这部片子的主色调基本就是红、黑、白,无论器物,着装,场景,几乎都是以这三色为主色调,恰好成了各个人物内心独白的绝佳配饰,他们虽然少言寡语,环境却让所有人物无处可逃。当聂母告知聂隐娘关于玉珏的事情,随风摇曳的花影投在大红的纱幔上,聂隐娘捂脸而泣;当聂隐娘伫立倾听田季安对姬妾诉说自己的前情往事,一身素黑的她半侧身子躲在大紅牡丹纱幔后,双手垂立,面无表情;当公主凄绝抚琴,纯白牡丹背景中的梅花妆和近景中的葡萄交互切换;当田季安去寝宫警告妻子田元氏,田元氏笼罩在大红的着装里,夫妻之间的冷漠显露无疑;当田季安侧身听朝,大殿之中所有的器物慢慢推进,烛火摇曳;即便是聂隐娘和田元氏白桦林中的对决,都那么克制,直到田元氏的面具碎裂成两半落地……,还有贯穿始终的青鸾舞镜的故事,田元氏的对镜梳妆,铜镜少年制作铜镜,直至铜镜少年与聂隐娘最终一同前行。实在太多太多用心的设计了,每个镜头慢推的时候,似乎都成了人物未曾言说的心事。
简单总结一下风格,《刺客聂隐娘》妙处就是一个“隐”字,“隐”是一种人物选择,也是叙事策略,还是影片剪辑方向。在外景,人物隐于山水,在内景,人物隐于内心。反正,欣赏《刺客聂隐娘》绝对不能用看普通电影和电视剧的思路和套路来,它在视听风格、叙事处理、文言台词方面都在挑战大众的审美,但我觉得《刺客聂隐娘》是新千年来,最具中国古典意味的电影,需要大家非常用心的去体会,才会获得无比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谢海盟.《行云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