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大战结束后,精神上的空虚和对理想追求的失望使得文学创作者更多地通过小说创作反抗战争,以期未来。作品中充满内心的迷茫和无奈,其中,以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最具典型意义。《色,戒》是张爱玲小说集,作品大都以战争下的上海、香港、南京等苍凉的大都市为背景,冷静睿智的文字铺张旷男怨女,演绎堕落繁华。这也是战乱环境下的女性意识对战争的无声且不彻底的反抗。由于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的极大相似性,使得张爱玲和海明威的作品有着相似的悲凉、相似的反抗。根据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原本两个不相干的人物也有了可比性。
【关键词】:张爱玲;“迷惘的一代”;思想;小说创作
一、创作与时代背景
张爱玲(1920—1995),20世纪最负盛名的女作家。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母亲黄逸梵当时的新派女性,1924年因不满丈夫荒唐行为离婚远赴英国留学。四岁失去母亲和童年;14岁时父亲新娶,后母极尽虐待;17岁反抗后母毒打被父亲囚禁,并扬言要用手枪杀了张爱玲;在张爱玲看来人性是悲凉的,人情是冷漠的,她甚至希望天上掉下个炸弹把自己和全家炸死。张爱玲13岁到17岁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书,19岁考入伦敦大学却因战争转到香港大学学习文科。早年心酸的经历使得她在作品中透露的尽是荒凉与冷漠,战争的背景更使她感到漂泊与零落,同样的境遇让她与20世纪美国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有着相似的风格。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一批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标签。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迷惘的一代”尽管是战后短暂潮流但其在美国文学的地位不容小觑。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美国文学青年纷纷怀着对大战后人类社会迷惘和怀疑的态度来到欧洲文化中心——巴黎,企图寻找思想出路。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同样把他的空虚和失望反映在了小说中,赋予小说人物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用文字来反抗战争。
二、人物形象比较
《色,戒》中写没落的大家淑女或遗少小姐的悲凉生活,她笔下的女性多因精神的孤寂没落,找不到出路,而最终被生计打败不得不屈服在男人和家庭里妥协一生。《留情》里面的淳于敦凤、《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和孟烟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封锁》里的吴翠远、《多少恨》里的虞家茵、《五四遗事》的密斯周和密斯范、《色戒》里的王佳芝。她們大多是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里的没落淑女,她们往往都出身于败落的封建大家庭里,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美丽的外表;但是,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无法独立求生的她们除了婚姻家庭无处可倚,仅剩的大家族式的文化修养更增添了她们的落寞和悲凉。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也带有悲凉性质的,意志颓废的他们,在生活的挫折和重压下,渐渐敢于面对充满激流的生活。在《太阳照样升起》中,表面绅士实质懦夫的科恩,在传统和革命十字路口徘徊迷失的时代新女性博莱特,战争中意外受伤的巴恩斯,真正男子汉的罗梅罗,迷惘却不曾被打倒、坚强不屈的性格深刻表现了人的本质及其永恒不变的悲剧性。丧失了性能力的巴恩斯,骨子里认为,男人的性能力是男性个体生命力量的重要标志,但他不甘领受人生角斗中的失败,最后海明威安排他在斗牛士身上看到了敢于蔑视死亡的硬汉精神。
张爱玲笔下没落大家族里的小姐骨子里留下的旧式文雅修养与海明威小说中表现的硬汉精神异曲同工,他们有着相同的追求和命运。小说中,他们认识到人之于战争的渺小,认识到生命的微不足道,感受到近在咫尺的死亡,他们充满迷惘、悲观和无奈。所以,当他们从战争中生还,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而最终选择抓紧时间及时行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这对精于算计的男女也是在战争中成全了对方。生活在强大的世俗文化和落后的社会体制的夹缝里,女人唯一可以退守的领地只有婚姻家庭。最终香港的沦陷成全了他们,作品中张爱玲这样写: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三、主题思想与表达技巧的比较
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没有特别明显突出的主题,不是主旋律的反映也不是人伦道理的讲解,却又在字里行间诉说着一种不可忽视的人性的悲凉与人情的冷漠。无论是《留情》中敦凤与米先生的婚姻、《倾城之恋》里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结合都不是纯粹的爱情,也不是丝毫没有感情,他们更多的是凑合、搭伙过日子。小说中流苏说:“管他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他给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封锁》和《多少恨》《五四遗事》则是在凌乱漂泊的乱世人性最真实的体现。张爱玲作品中将上海及上海人的特性用极度精致的文字技巧忠实地记录下来,更显真实,这真实中又含着清晰的平静悲悯心态。极尽嘲讽刻薄的文字最后还是败给了内心深藏的爱。
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中,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战后美国社会中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真实生活,也表现了海明威等“迷惘的一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他们一方面是被战争摧毁了信念,看不到人生的希望,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又不甘于命运的捉弄,渴望像勇士一样直面战斗,不惧怕生活的挑衅和挫折。正如他所说:“战争和死亡是必然的,逃也逃不掉……因为我相信,人生是一个悲剧……人生只能有一个结局……因此,我必须做一个胜利者。”
海明威擅长叙述富有戏剧性的意象,如战争中的死亡,他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死神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样是对战争的描写,海明威带给读者更多的是使命感、责任感,具有哲理的意味,而张爱玲却更多的是苍凉、悲伤、忧郁。张爱玲擅于采用日常世俗生活的琐碎平凡的题材和片段来描写世俗化的生存境遇,看似冷漠无情的文字地下最终是归于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来肯定人生。她是以自己对普通人生活的了解和沉淀来表现人物人生的。
同样寥落、漂泊的战争环境使得他们对人生有了更多更真实的感悟,他们用文字反抗着无情的战争与冷漠的人情,这些感受也在他们的笔下流传至今,多少年过去了,张爱玲与海明威这两个名字在各自的文学史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张爱玲.色,戒[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
[3]张环环.论美国“迷失的一代”[J].新西部,2013(08).
[4]陈茜茜.颠覆女性“神话”——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2).
[5]刘维荣.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J].海外华文文学研究,1999(05).
[6]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张爱玲;“迷惘的一代”;思想;小说创作
一、创作与时代背景
张爱玲(1920—1995),20世纪最负盛名的女作家。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母亲黄逸梵当时的新派女性,1924年因不满丈夫荒唐行为离婚远赴英国留学。四岁失去母亲和童年;14岁时父亲新娶,后母极尽虐待;17岁反抗后母毒打被父亲囚禁,并扬言要用手枪杀了张爱玲;在张爱玲看来人性是悲凉的,人情是冷漠的,她甚至希望天上掉下个炸弹把自己和全家炸死。张爱玲13岁到17岁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书,19岁考入伦敦大学却因战争转到香港大学学习文科。早年心酸的经历使得她在作品中透露的尽是荒凉与冷漠,战争的背景更使她感到漂泊与零落,同样的境遇让她与20世纪美国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有着相似的风格。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一批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标签。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迷惘的一代”尽管是战后短暂潮流但其在美国文学的地位不容小觑。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美国文学青年纷纷怀着对大战后人类社会迷惘和怀疑的态度来到欧洲文化中心——巴黎,企图寻找思想出路。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同样把他的空虚和失望反映在了小说中,赋予小说人物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用文字来反抗战争。
二、人物形象比较
《色,戒》中写没落的大家淑女或遗少小姐的悲凉生活,她笔下的女性多因精神的孤寂没落,找不到出路,而最终被生计打败不得不屈服在男人和家庭里妥协一生。《留情》里面的淳于敦凤、《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和孟烟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封锁》里的吴翠远、《多少恨》里的虞家茵、《五四遗事》的密斯周和密斯范、《色戒》里的王佳芝。她們大多是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里的没落淑女,她们往往都出身于败落的封建大家庭里,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美丽的外表;但是,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无法独立求生的她们除了婚姻家庭无处可倚,仅剩的大家族式的文化修养更增添了她们的落寞和悲凉。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也带有悲凉性质的,意志颓废的他们,在生活的挫折和重压下,渐渐敢于面对充满激流的生活。在《太阳照样升起》中,表面绅士实质懦夫的科恩,在传统和革命十字路口徘徊迷失的时代新女性博莱特,战争中意外受伤的巴恩斯,真正男子汉的罗梅罗,迷惘却不曾被打倒、坚强不屈的性格深刻表现了人的本质及其永恒不变的悲剧性。丧失了性能力的巴恩斯,骨子里认为,男人的性能力是男性个体生命力量的重要标志,但他不甘领受人生角斗中的失败,最后海明威安排他在斗牛士身上看到了敢于蔑视死亡的硬汉精神。
张爱玲笔下没落大家族里的小姐骨子里留下的旧式文雅修养与海明威小说中表现的硬汉精神异曲同工,他们有着相同的追求和命运。小说中,他们认识到人之于战争的渺小,认识到生命的微不足道,感受到近在咫尺的死亡,他们充满迷惘、悲观和无奈。所以,当他们从战争中生还,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而最终选择抓紧时间及时行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这对精于算计的男女也是在战争中成全了对方。生活在强大的世俗文化和落后的社会体制的夹缝里,女人唯一可以退守的领地只有婚姻家庭。最终香港的沦陷成全了他们,作品中张爱玲这样写: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三、主题思想与表达技巧的比较
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没有特别明显突出的主题,不是主旋律的反映也不是人伦道理的讲解,却又在字里行间诉说着一种不可忽视的人性的悲凉与人情的冷漠。无论是《留情》中敦凤与米先生的婚姻、《倾城之恋》里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结合都不是纯粹的爱情,也不是丝毫没有感情,他们更多的是凑合、搭伙过日子。小说中流苏说:“管他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他给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封锁》和《多少恨》《五四遗事》则是在凌乱漂泊的乱世人性最真实的体现。张爱玲作品中将上海及上海人的特性用极度精致的文字技巧忠实地记录下来,更显真实,这真实中又含着清晰的平静悲悯心态。极尽嘲讽刻薄的文字最后还是败给了内心深藏的爱。
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中,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战后美国社会中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真实生活,也表现了海明威等“迷惘的一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他们一方面是被战争摧毁了信念,看不到人生的希望,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又不甘于命运的捉弄,渴望像勇士一样直面战斗,不惧怕生活的挑衅和挫折。正如他所说:“战争和死亡是必然的,逃也逃不掉……因为我相信,人生是一个悲剧……人生只能有一个结局……因此,我必须做一个胜利者。”
海明威擅长叙述富有戏剧性的意象,如战争中的死亡,他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死神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样是对战争的描写,海明威带给读者更多的是使命感、责任感,具有哲理的意味,而张爱玲却更多的是苍凉、悲伤、忧郁。张爱玲擅于采用日常世俗生活的琐碎平凡的题材和片段来描写世俗化的生存境遇,看似冷漠无情的文字地下最终是归于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来肯定人生。她是以自己对普通人生活的了解和沉淀来表现人物人生的。
同样寥落、漂泊的战争环境使得他们对人生有了更多更真实的感悟,他们用文字反抗着无情的战争与冷漠的人情,这些感受也在他们的笔下流传至今,多少年过去了,张爱玲与海明威这两个名字在各自的文学史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张爱玲.色,戒[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
[3]张环环.论美国“迷失的一代”[J].新西部,2013(08).
[4]陈茜茜.颠覆女性“神话”——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2).
[5]刘维荣.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J].海外华文文学研究,1999(05).
[6]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