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蒋捷作为南宋遗民词人,词作中频频流露出对故国的无限情思。本文拟对具体的季节意象进行细微分析,感悟词人的生命意识以及山河破亡之际的人格坚守。
【关键词】:蒋捷;春思;秋愁;意象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有《竹山词》一卷,刘熙载称其为“长短句之长城”。德祐年间进士及第,南宋灭亡,开始长期漂泊隐居生涯,不应徵召,气节为时人所重。《竹山词》现存93首又一阕。据笔者初步统计,可确定其写作时令季节的约有67首,仅春(34首)、秋(25首)两季即多达59首。据统计宋词四时意象中春秋意象的出现频率相比于夏冬意象,占据绝对优势[1]。《竹山词》明显具有此种特质。
春
一、春·思
春季词按思想内容大致分为:抒发故国之思,伤悼亡国;倦游思归,羁旅乡愁;春愁难遣,思亲怀人。
1. 抒发故国之思,伤悼亡国,如《贺新郎》、《解连环·岳园牡丹》。
《贺新郎》: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2]此词运用比兴手法,暮春时节,佳人化作娇莺飞回故苑,除了荆桃结出了豆粒大小的青果,满眼的破败荒凉。下片进一步抒怀,因对故国一往情深,佳人想把旧时的宫妆画上,又担心与新朝装束迥异。全词基调悲凉,既有对故国的深情与眷恋,又有为国守节的坚贞与气节。
2. 倦游思归,羁旅乡愁。如《满江红·一掬乡心》《行香子·舟宿兰湾》等。
《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词人先是感叹,漂泊之春愁难遣,盼望归乡,卸去满身羁旅疲惫,和家人团聚!可时间易逝,人转瞬即老。虽节奏明快,情感却苦涩,归家之日在摇晃的客舟更是遥遥无期了。
3. 春愁难遣,思亲怀人,如《贺新郎·约友三月旦饮》《绛都春·春愁怎画》等。
《绛都春》:春愁怎画。正莺背带雪,酴醿花谢。……在底处、垂杨楼下。无言暗拥娇鬟,凤钗溜也。[3]男子春愁与世道艰辛,而自我价值又得不到实现有关,女子春愁则多为良人不归。开篇道春愁郁积难以遣怀,良人已误归期,下片道因思念而无心赏芳景,担心游子在外淹留不归。古代女性因暮春时众芳芜秽,联想到自己的年华消逝,盼着丈夫常伴身旁,却往往不得。
二、春·莺
莺,又名黄鸟、黄鹂、仓庚。暮春三月,莺的叫声清脆欢快,优美动听,一般将其作为春日景物的象征。在蒋捷春季词作中出现约12次,词人因时因境赋予“莺”多重含义。
1.指代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象:黄莺在春季繁殖,故此时最为活跃,清脆欢快的叫声格外引人注意。“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莺歌燕舞,繁花绿叶的大好春光词人在表达春季的美好景象时,往往以莺来指代。如《玉漏迟·翠鸳双穗冷》中“莺声唤转,春风芳景。”
2.以莺喻人:黄莺有大自然“歌唱家”的美誉。在《春夏两相期·寿谢令人》中,词人以莺鸾喻歌儿舞女,暗示其歌喉如莺啭,舞姿如鸾翔。《秋雨夜·蒋正夫令作春夏冬各一阕,次前韵》中,词人即以黄莺自喻,写到黄莺因被露水打湿了“金衣”, 歌喉凝噎不再婉转,正如词人自己在这弹指芳歇的春夜,满腹的愁绪却难以诉说。
3.象征时间的流逝。《绛都春·春愁怎画》“正莺背带雪,酴醿花谢。”时间流动本就抽象,必要寻一个客观对应物才具体可感,故有“莺背带雪”之喻。
4.莺声与乐器。《贺新郎·弹琵琶者》中“妾有琵琶谱。抱金槽、慢捻轻抛,柳梢莺妒。”词人为突出弹琵琶者技艺之高超,用“莺声”加以对比,黄莺儿的声音已经够令人着迷了,但弹奏者的技艺更高一筹。
三、春·节
唐代放灯时间为三天,赵宋立国后,延长为五天,南宋又增为六夜,可见宋人对元夕节的重视。蒋捷共作元夕词5首,其中3首作于南宋亡国之前,情调欢快、无悲伤之思;2首作于南宋灭亡之后,伤悼故国,哀思沉痛。
《花心动·南塘元夕》:春入南塘,粉梅花、盈盈倚风微笑。……醉归深院重歌舞,雕盘转、珍珠红小。凤洲柳,丝丝淡烟弄晓。[4]这是蒋捷在春日之思中少有的情调欢快的词作之一:没有难以遣怀的愁绪,没有挥之不去的哀痛。《女冠子·元夕》和《南乡子·塘门元宵》作于亡国后,均有强烈的今昔之感。“而今灯漫挂[5]”,“随分纸灯三四盏,邻家。便做元宵好景夸”展现了如今元宵节的萧条,举国通宵狂欢的烧灯之夜,已成为不可复现的“华胥梦”。
秋
一、秋·愁
词人的“秋愁”多是在羁旅之中对家人、故人的思念。《贺新郎·兵后寓吴》: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词人回忆与妻子朝夕相守的日子,如今却因兵荒马乱,乡关难归。“明日枯荷包冷饭”写出了易代之际坚守气节的文士的辛酸生活。词中“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一个“羡”字,极其酸涩沉痛,国已不在,家又何在呢?
《念奴娇·梦有奏方響而舞者》:夜深清梦,……六曲阑干,一声鹦鹉,霍地空花灭。梦回孤馆,秋笳霜外呜咽。词人记叙了客居独宿时的一场梦境中的音乐盛宴,鹦鹉的一声鸣叫,梦醒了,入耳的是呜咽的胡笳声。笳是胡乐器,方響則为华夏正声,似有怀念故国之情隐喻其中。
二、秋·物
蒋捷的秋季咏物词有6首,赋咏之物为:荷花、红叶、芙蓉、菊、木樨、黄葵,均有着高洁的品格,这类咏物词的共同特征:借物以明志,虽咏物,实喻己。
木樨,桂花的别称,香气清可绝尘。《步蟾宫·木樨》上片写桂花的形状和香气。下片写桂花的品性。接着发议论,世间富贵总有腥膻不洁之气,我虽不逐富贵,却恐被不洁之气沾染,故借桂花的清洁之气屏蔽腥膻。“腥膻”也可象征元蒙势力,蒋捷在南宋覆亡后,不应徵召,始终远离权贵。词人歌咏这些品性相似的花草,无疑是在明志,即甘于清贫、坚持操守。
三、秋·雁
词人对雁的感情颇为复杂,出现了诸如“恨参差白雁”“无情雁”“多事是征鸿”等颇显埋怨的口吻。鸿雁南迁常引起羁旅之人的思归之感,但鸿雁传书又缓解了这种盼归情绪。
《贺新郎·秋晓》“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万里江南吹箫恨”是一个典故:春秋时期楚国伍员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员含恨奔逃吴国,曾“捧腹吹箫,乞食于吴市”,词人以伍员自比,吐露出自己无家可归的心声,而白雁却可以结队南飞寻找栖处,故迁恨于雁,也是一种酸涩的羡慕。国家是传统文士重要的精神寄托,词人表达的不仅是对小家庭回归的渴望,更是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南宋覆亡后他的精神信仰被摧毁了,成了真正无家可归的可怜儿。
《金琖子》“无情雁、正用恁时飞来,叫云寻伴。”词人责怨雁“无情”,是因为孤夜难眠之际,孤雁的叫声凄凉哀伤,惊梦失眠的词人听此雁声,同声相应,把内心的孤零之感无限放大凸显。《喜迁莺·金村阻风》中“别浦。云断处。低雁一绳,拦断家山路。”重九归家心切,却又船遇大风阻行。在急切的思归情绪下,看到低飞的雁行时,在词人的想象里雁行就成了阻挡他回乡之路的绳索。
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时间体验自古便令人深感无力。易代之际的文士有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蒋捷的选择是为国守节,用满怀悲情的词作祭奠他所信仰的国家。
参考文献:
[1]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3][4][5]蒋捷撰;杨景龙校注.蒋捷词校注[M],中华书局2010年,第14页,第130页,第55页,第32页
【关键词】:蒋捷;春思;秋愁;意象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有《竹山词》一卷,刘熙载称其为“长短句之长城”。德祐年间进士及第,南宋灭亡,开始长期漂泊隐居生涯,不应徵召,气节为时人所重。《竹山词》现存93首又一阕。据笔者初步统计,可确定其写作时令季节的约有67首,仅春(34首)、秋(25首)两季即多达59首。据统计宋词四时意象中春秋意象的出现频率相比于夏冬意象,占据绝对优势[1]。《竹山词》明显具有此种特质。
春
一、春·思
春季词按思想内容大致分为:抒发故国之思,伤悼亡国;倦游思归,羁旅乡愁;春愁难遣,思亲怀人。
1. 抒发故国之思,伤悼亡国,如《贺新郎》、《解连环·岳园牡丹》。
《贺新郎》: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2]此词运用比兴手法,暮春时节,佳人化作娇莺飞回故苑,除了荆桃结出了豆粒大小的青果,满眼的破败荒凉。下片进一步抒怀,因对故国一往情深,佳人想把旧时的宫妆画上,又担心与新朝装束迥异。全词基调悲凉,既有对故国的深情与眷恋,又有为国守节的坚贞与气节。
2. 倦游思归,羁旅乡愁。如《满江红·一掬乡心》《行香子·舟宿兰湾》等。
《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词人先是感叹,漂泊之春愁难遣,盼望归乡,卸去满身羁旅疲惫,和家人团聚!可时间易逝,人转瞬即老。虽节奏明快,情感却苦涩,归家之日在摇晃的客舟更是遥遥无期了。
3. 春愁难遣,思亲怀人,如《贺新郎·约友三月旦饮》《绛都春·春愁怎画》等。
《绛都春》:春愁怎画。正莺背带雪,酴醿花谢。……在底处、垂杨楼下。无言暗拥娇鬟,凤钗溜也。[3]男子春愁与世道艰辛,而自我价值又得不到实现有关,女子春愁则多为良人不归。开篇道春愁郁积难以遣怀,良人已误归期,下片道因思念而无心赏芳景,担心游子在外淹留不归。古代女性因暮春时众芳芜秽,联想到自己的年华消逝,盼着丈夫常伴身旁,却往往不得。
二、春·莺
莺,又名黄鸟、黄鹂、仓庚。暮春三月,莺的叫声清脆欢快,优美动听,一般将其作为春日景物的象征。在蒋捷春季词作中出现约12次,词人因时因境赋予“莺”多重含义。
1.指代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象:黄莺在春季繁殖,故此时最为活跃,清脆欢快的叫声格外引人注意。“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莺歌燕舞,繁花绿叶的大好春光词人在表达春季的美好景象时,往往以莺来指代。如《玉漏迟·翠鸳双穗冷》中“莺声唤转,春风芳景。”
2.以莺喻人:黄莺有大自然“歌唱家”的美誉。在《春夏两相期·寿谢令人》中,词人以莺鸾喻歌儿舞女,暗示其歌喉如莺啭,舞姿如鸾翔。《秋雨夜·蒋正夫令作春夏冬各一阕,次前韵》中,词人即以黄莺自喻,写到黄莺因被露水打湿了“金衣”, 歌喉凝噎不再婉转,正如词人自己在这弹指芳歇的春夜,满腹的愁绪却难以诉说。
3.象征时间的流逝。《绛都春·春愁怎画》“正莺背带雪,酴醿花谢。”时间流动本就抽象,必要寻一个客观对应物才具体可感,故有“莺背带雪”之喻。
4.莺声与乐器。《贺新郎·弹琵琶者》中“妾有琵琶谱。抱金槽、慢捻轻抛,柳梢莺妒。”词人为突出弹琵琶者技艺之高超,用“莺声”加以对比,黄莺儿的声音已经够令人着迷了,但弹奏者的技艺更高一筹。
三、春·节
唐代放灯时间为三天,赵宋立国后,延长为五天,南宋又增为六夜,可见宋人对元夕节的重视。蒋捷共作元夕词5首,其中3首作于南宋亡国之前,情调欢快、无悲伤之思;2首作于南宋灭亡之后,伤悼故国,哀思沉痛。
《花心动·南塘元夕》:春入南塘,粉梅花、盈盈倚风微笑。……醉归深院重歌舞,雕盘转、珍珠红小。凤洲柳,丝丝淡烟弄晓。[4]这是蒋捷在春日之思中少有的情调欢快的词作之一:没有难以遣怀的愁绪,没有挥之不去的哀痛。《女冠子·元夕》和《南乡子·塘门元宵》作于亡国后,均有强烈的今昔之感。“而今灯漫挂[5]”,“随分纸灯三四盏,邻家。便做元宵好景夸”展现了如今元宵节的萧条,举国通宵狂欢的烧灯之夜,已成为不可复现的“华胥梦”。
秋
一、秋·愁
词人的“秋愁”多是在羁旅之中对家人、故人的思念。《贺新郎·兵后寓吴》: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词人回忆与妻子朝夕相守的日子,如今却因兵荒马乱,乡关难归。“明日枯荷包冷饭”写出了易代之际坚守气节的文士的辛酸生活。词中“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一个“羡”字,极其酸涩沉痛,国已不在,家又何在呢?
《念奴娇·梦有奏方響而舞者》:夜深清梦,……六曲阑干,一声鹦鹉,霍地空花灭。梦回孤馆,秋笳霜外呜咽。词人记叙了客居独宿时的一场梦境中的音乐盛宴,鹦鹉的一声鸣叫,梦醒了,入耳的是呜咽的胡笳声。笳是胡乐器,方響則为华夏正声,似有怀念故国之情隐喻其中。
二、秋·物
蒋捷的秋季咏物词有6首,赋咏之物为:荷花、红叶、芙蓉、菊、木樨、黄葵,均有着高洁的品格,这类咏物词的共同特征:借物以明志,虽咏物,实喻己。
木樨,桂花的别称,香气清可绝尘。《步蟾宫·木樨》上片写桂花的形状和香气。下片写桂花的品性。接着发议论,世间富贵总有腥膻不洁之气,我虽不逐富贵,却恐被不洁之气沾染,故借桂花的清洁之气屏蔽腥膻。“腥膻”也可象征元蒙势力,蒋捷在南宋覆亡后,不应徵召,始终远离权贵。词人歌咏这些品性相似的花草,无疑是在明志,即甘于清贫、坚持操守。
三、秋·雁
词人对雁的感情颇为复杂,出现了诸如“恨参差白雁”“无情雁”“多事是征鸿”等颇显埋怨的口吻。鸿雁南迁常引起羁旅之人的思归之感,但鸿雁传书又缓解了这种盼归情绪。
《贺新郎·秋晓》“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万里江南吹箫恨”是一个典故:春秋时期楚国伍员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员含恨奔逃吴国,曾“捧腹吹箫,乞食于吴市”,词人以伍员自比,吐露出自己无家可归的心声,而白雁却可以结队南飞寻找栖处,故迁恨于雁,也是一种酸涩的羡慕。国家是传统文士重要的精神寄托,词人表达的不仅是对小家庭回归的渴望,更是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南宋覆亡后他的精神信仰被摧毁了,成了真正无家可归的可怜儿。
《金琖子》“无情雁、正用恁时飞来,叫云寻伴。”词人责怨雁“无情”,是因为孤夜难眠之际,孤雁的叫声凄凉哀伤,惊梦失眠的词人听此雁声,同声相应,把内心的孤零之感无限放大凸显。《喜迁莺·金村阻风》中“别浦。云断处。低雁一绳,拦断家山路。”重九归家心切,却又船遇大风阻行。在急切的思归情绪下,看到低飞的雁行时,在词人的想象里雁行就成了阻挡他回乡之路的绳索。
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时间体验自古便令人深感无力。易代之际的文士有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蒋捷的选择是为国守节,用满怀悲情的词作祭奠他所信仰的国家。
参考文献:
[1]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3][4][5]蒋捷撰;杨景龙校注.蒋捷词校注[M],中华书局2010年,第14页,第130页,第55页,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