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9月有八个学生从康复中心转入我校,我们将通过三级康复评定的八个学生按全日制聋校的形式组成口语班,使用普小第三册教材。他们口语习惯好,看话能力也比原聋校的学生好。但是,这群孩子口语内容范围只限于一些简单的生活会话,说写严重脱节,书面语能力远远不如原聋校学生:学生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脱节,一些句子会说但看不懂;学生阅读量少,课文一字一字地读,句子不知其义,多有读破句的现象出现。比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该会写“我看见老师回家了,我说:()。”但是,这班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读懂这句话,更不能把它回答正确。
如何使这些已取得三级康复的聋儿的语言得到更好的发展?针对学生这样的具体情况,我想必须要从句子入手,认真扎实地进行句子训练。学生只有具备了说句写句用句的能力,才能提高会话能力和交际能力。
一、在情景对话中扩展
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相应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语言的意思,知道在何处运用这个句子是合适的。
1.生活交往中的对话。
在生活中,创造师生外出的机会,用师生对话的形式,改变学生口语内容少的缺陷。学生已经十多岁了,但是,他们所说的却仍是五六岁孩子的话。利用外出的机会,利用当时的情景,用平常的话多与他们交谈,使他们的语言得到扩展。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沈园看金鱼,当时我问学生:“我们看到的金鱼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的回答非常简单:“红!”“黑!”“白!”每个同学都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对,池塘里的金鱼有红的,有白的,还有黑的。”随时随地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学生马上就学会了。
2.课堂交往中的对话。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始终是互动着的,所以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训练也十分重要。教师的课堂术语为了便于学生看话,一般应该是较为固定的。一开始时,学生一般要多看几次,有的甚至要教师帮着他做,他才明白。但是,这样反复几次,学生一般就能看懂教师的话,并且有所反应。其次,课堂中师生的对话本身也是一种句子训练,教师要听明白学生的话,及时进行纠正。如看图片,让学生介绍家中的人是干什么的,学生介绍:种田。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句子训练,应该告诉学生:我爸爸和妈妈是种田的。这样可以教育学生说完整的话。
3.对话的书面语训练。
不论是在生活中的对话还是在课堂中的对话,最后都要落实到书面语上。在口语的基础上,再教给学生书面语的表达方法。就拿与老师道再见这个例子来说吧,其实学生个个都会说,但是他们不会用书面语表达。我就每天跟学生互道再见,第二天回到教室再现句子。反复几次,很快学生就掌握了。
二、利用句式训练扩展
光用对话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用大量的句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更完整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的句子,为写作、交际打好扎实的基础。
1.系统复习聋校所有的句式。
这群学生虽经过一年的学习,但是对句子教学缺乏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对句子只会说不会用不会写。所以在接收这个班的第一个学期,我罗列出聋校语文教材一至六册中所有的句式,以及生活中常用的语句,每一句话都创设情景,利用聋生视觉优势,在理解的同时掌握句子。如复习“一边是……,一边是……”这个句式时,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人的一边是什么,另一边是什么。接着再到操场去找,边找边说。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情景进行句子训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句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句子,日记也由原来的一句扩大到了两三百字。
2.比较相近句式进行辨析扩展。
有时几个句子比较相像,学生往往容易混淆。索性把它们选出来比一比,在比较后,学生反而真的掌握了这个句式。如“哪儿放着什么东西”这个句式和“什么东西放在哪里”这个句式,学生往往写成“铅笔放着书包”和“书包放在铅笔里”,如果把两个句子拿出来,让学生演示,然后把学生写错的句子一一比较,这样学生就迅速地掌握了这两个句式。
3.在交往时提供句式或提示句式。
学生学了许多句子,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也不习惯运用。所以,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提醒学生使用句式是十分必要的。有一次,学生告诉我:“今天大扫除,我们打扫教室,打扫楼梯,打扫寝室,打扫走廊。”我们当时正好学过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所以我提醒学生是不是可以用我们新学过的句式把这句话改一改。学生马上把句子写好了:“今天大扫除,我们有的打扫教室,有的打扫楼梯,有的打扫寝室,还有的打扫走廊。”从此以后,我总告诉学生我们用学过的句式试一试,学生因为可以学以致用,所以学习句式的兴趣越来越高,而且句子也越写越好。
三、利用观察演示扩展
聋生要真正掌握语言,必须理解语言。学生理解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句子的意思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语言的本意。
1.演示动作生活场景。
课堂中常常把一个句子展现在学生面前,但学生却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教室如果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动作演示出来,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谁干什么?”教师一演示,出现句子“老师扫地”,学生一看就知道,比教师泛泛而谈好得多了。
2.观看电影电视图画。
但是也有许多内容是无法演示的,我们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的帮助。例如:“树叶从树枝上纷纷地落下来”这个句子,从电视上一看就知道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写的句子比原来多了不少。但是学生写一件事还是只能写一句话或两句话,例如我带学生去参加一次体育活动,回来后学生只是这样写道:今天我们参加了障碍接力赛。我们班得了第三名,我们很难过。一次精彩的活动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写完了。怎么会这样?我觉得是因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欠缺。
我选取一些学生较能看懂的碟片,看碟片写故事。比如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橄榄球》一段:大头一家踢足球。刚开始,学生第一遍碟片看完后,让学生讲,学生往往只能讲一两句:大头儿踢进足球了,爸爸生气了。第二遍看时,教师有意识地在几个地方暂停,让学生讲一讲:大头儿子假装摔倒了;小头爸爸去扶大头儿子;围裙妈妈乘机踢进了足球;爸爸知道自己被骗了,很生气。第二遍看完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能讲清楚了。再让学生看第三遍,学生基本能讲出全过程。在会讲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边回忆边写,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在大约一学期以后,基本就能看一到两遍碟片以后把过程讲出来,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把观察到的内容详细地记录下来。一个学期后,学生不光能把碟片的内容写下来,还能把平时看到的内容写下来,基本能把一件事的经过表达清楚。
3.回忆实际生活场景。
在教学中,我们还常常碰到这样的事:学生有生活经验,但我们无法把情境在学生的眼前展现出来,我们怎样让学生回忆起正确的生活场景呢?我觉得不如让学生画出来,把画和句子配合起来教学,学生就比较明白。当然,在一段时间后,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画出与语言相对应的话。拿“地里的西瓜有大有圆”为例,这句话对于我们这群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是有感性认识的,通过画图可以让他们明白句子的意思,使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显而易见,语言的意思在语境中存在,离开了生活的实际学习,语言就成为空中楼阁,学生就无法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结合起来去真正地掌握语言。所以,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把每一种句式都牢牢地抓住,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模仿,才能最终达到让学生“内化”及运用的目的。
(责编钟岚)
如何使这些已取得三级康复的聋儿的语言得到更好的发展?针对学生这样的具体情况,我想必须要从句子入手,认真扎实地进行句子训练。学生只有具备了说句写句用句的能力,才能提高会话能力和交际能力。
一、在情景对话中扩展
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相应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语言的意思,知道在何处运用这个句子是合适的。
1.生活交往中的对话。
在生活中,创造师生外出的机会,用师生对话的形式,改变学生口语内容少的缺陷。学生已经十多岁了,但是,他们所说的却仍是五六岁孩子的话。利用外出的机会,利用当时的情景,用平常的话多与他们交谈,使他们的语言得到扩展。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沈园看金鱼,当时我问学生:“我们看到的金鱼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的回答非常简单:“红!”“黑!”“白!”每个同学都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对,池塘里的金鱼有红的,有白的,还有黑的。”随时随地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学生马上就学会了。
2.课堂交往中的对话。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始终是互动着的,所以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训练也十分重要。教师的课堂术语为了便于学生看话,一般应该是较为固定的。一开始时,学生一般要多看几次,有的甚至要教师帮着他做,他才明白。但是,这样反复几次,学生一般就能看懂教师的话,并且有所反应。其次,课堂中师生的对话本身也是一种句子训练,教师要听明白学生的话,及时进行纠正。如看图片,让学生介绍家中的人是干什么的,学生介绍:种田。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句子训练,应该告诉学生:我爸爸和妈妈是种田的。这样可以教育学生说完整的话。
3.对话的书面语训练。
不论是在生活中的对话还是在课堂中的对话,最后都要落实到书面语上。在口语的基础上,再教给学生书面语的表达方法。就拿与老师道再见这个例子来说吧,其实学生个个都会说,但是他们不会用书面语表达。我就每天跟学生互道再见,第二天回到教室再现句子。反复几次,很快学生就掌握了。
二、利用句式训练扩展
光用对话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用大量的句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更完整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的句子,为写作、交际打好扎实的基础。
1.系统复习聋校所有的句式。
这群学生虽经过一年的学习,但是对句子教学缺乏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对句子只会说不会用不会写。所以在接收这个班的第一个学期,我罗列出聋校语文教材一至六册中所有的句式,以及生活中常用的语句,每一句话都创设情景,利用聋生视觉优势,在理解的同时掌握句子。如复习“一边是……,一边是……”这个句式时,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人的一边是什么,另一边是什么。接着再到操场去找,边找边说。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情景进行句子训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句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句子,日记也由原来的一句扩大到了两三百字。
2.比较相近句式进行辨析扩展。
有时几个句子比较相像,学生往往容易混淆。索性把它们选出来比一比,在比较后,学生反而真的掌握了这个句式。如“哪儿放着什么东西”这个句式和“什么东西放在哪里”这个句式,学生往往写成“铅笔放着书包”和“书包放在铅笔里”,如果把两个句子拿出来,让学生演示,然后把学生写错的句子一一比较,这样学生就迅速地掌握了这两个句式。
3.在交往时提供句式或提示句式。
学生学了许多句子,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也不习惯运用。所以,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提醒学生使用句式是十分必要的。有一次,学生告诉我:“今天大扫除,我们打扫教室,打扫楼梯,打扫寝室,打扫走廊。”我们当时正好学过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所以我提醒学生是不是可以用我们新学过的句式把这句话改一改。学生马上把句子写好了:“今天大扫除,我们有的打扫教室,有的打扫楼梯,有的打扫寝室,还有的打扫走廊。”从此以后,我总告诉学生我们用学过的句式试一试,学生因为可以学以致用,所以学习句式的兴趣越来越高,而且句子也越写越好。
三、利用观察演示扩展
聋生要真正掌握语言,必须理解语言。学生理解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句子的意思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语言的本意。
1.演示动作生活场景。
课堂中常常把一个句子展现在学生面前,但学生却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教室如果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动作演示出来,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谁干什么?”教师一演示,出现句子“老师扫地”,学生一看就知道,比教师泛泛而谈好得多了。
2.观看电影电视图画。
但是也有许多内容是无法演示的,我们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的帮助。例如:“树叶从树枝上纷纷地落下来”这个句子,从电视上一看就知道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写的句子比原来多了不少。但是学生写一件事还是只能写一句话或两句话,例如我带学生去参加一次体育活动,回来后学生只是这样写道:今天我们参加了障碍接力赛。我们班得了第三名,我们很难过。一次精彩的活动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写完了。怎么会这样?我觉得是因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欠缺。
我选取一些学生较能看懂的碟片,看碟片写故事。比如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橄榄球》一段:大头一家踢足球。刚开始,学生第一遍碟片看完后,让学生讲,学生往往只能讲一两句:大头儿踢进足球了,爸爸生气了。第二遍看时,教师有意识地在几个地方暂停,让学生讲一讲:大头儿子假装摔倒了;小头爸爸去扶大头儿子;围裙妈妈乘机踢进了足球;爸爸知道自己被骗了,很生气。第二遍看完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能讲清楚了。再让学生看第三遍,学生基本能讲出全过程。在会讲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边回忆边写,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在大约一学期以后,基本就能看一到两遍碟片以后把过程讲出来,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把观察到的内容详细地记录下来。一个学期后,学生不光能把碟片的内容写下来,还能把平时看到的内容写下来,基本能把一件事的经过表达清楚。
3.回忆实际生活场景。
在教学中,我们还常常碰到这样的事:学生有生活经验,但我们无法把情境在学生的眼前展现出来,我们怎样让学生回忆起正确的生活场景呢?我觉得不如让学生画出来,把画和句子配合起来教学,学生就比较明白。当然,在一段时间后,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画出与语言相对应的话。拿“地里的西瓜有大有圆”为例,这句话对于我们这群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是有感性认识的,通过画图可以让他们明白句子的意思,使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显而易见,语言的意思在语境中存在,离开了生活的实际学习,语言就成为空中楼阁,学生就无法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结合起来去真正地掌握语言。所以,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把每一种句式都牢牢地抓住,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模仿,才能最终达到让学生“内化”及运用的目的。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