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基础教育是一门重点学科,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激发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数学课是一个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 ,如果老师不经心设计,就提讲题,频繁的做题就会使学生感到无味厌烦,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多年来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科需要老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积极主动的解惑过程中获得知识,开发智能,激发兴趣,达到学会理解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文体情境中,以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下面谈一下自己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兴趣的粗浅做法。
1.设计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心理学家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的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未被激发起来时,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点,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如我在讲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告诉学生请观察老师下面的演示,然后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好奇的看着我,我先投影出示一个空的圆柱体,接着又出示三个和圆柱体等高同底并装满水的圆锥体,然后分别把圆锥里的水倒入圆柱体内。教师这一系列无声的演示引起了学生的关注,还没等我提出问题,学生就纷纷举起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三个圆锥体的水倒入圆柱体内正好装满。”我抓住契机问:“那么,如何求出一个圆锥里的水的体积呢?”此时,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都集中精力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我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有的学生说:“把一个圆锥里的水倒入在透明的标有刻度的容器里,就可以是到它的体积。”有的同学说:“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再除以3,就知道一个圆锥里盛的水的体积了。“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引入新课。计算圆柱体里水的体积,实际上是求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体积和它的体积求法。这样巧妙的设计疑问引入新课,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明确了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生动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窗口,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最实际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探求,即使别人制止,他也会偷着去做。由此可见兴趣的力量。因此,激疑就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说出一个数,老师在添上一个数字,是使所得的数就是5的倍数。如果学生说出15,,我很快确定150、155、160、165能被5整除。又如,学生又说出100,我马上说出105、110、115、120,这些数同样能被5整除,学生纷纷举手说:“个位上是5和0的数都能被5整除。”又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想向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一组数:60、21、42、63、54、15、36、27、48,让学生判断是能被3整除,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学生很快算出着9个数都能被3整除。由于受判断被5 整除数的特征的影响,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个位上是0、1、2、3、4、5、6、7、8、的数都能被3整除,这时我又演示了第二组数:70、91、32、43、55、26、37、28,让学生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着9个数字没有一个能被3整除的,这时,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前面发现的结论不妥了。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还没等老师提问,学生已经思考起来了。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为进一步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做好了准备,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3.实践激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因为数学课太枯燥,单调,所以我上课时尽量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利用丰富多变的语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改变过去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应用题时,针对两种相关联的相反变化关系,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演习,让他们自己实践,得出结论。在百米跑道上,让几个同学一起跑,分别记录时间和名次。最后得出结论,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从而深化了反比例的意义,又让学生感到了趣味性,渐渐的同学对数学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
激疑要循序渐进,适应大多数的思维特点,是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就能独立解决疑点。一旦疑点得到解决,他们自然会得到成功的欣慰和自信。
4.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总之,作为教师,只要善于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科学地设疑,就能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收稿日期:2011-04-11
1.设计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心理学家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的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未被激发起来时,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点,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如我在讲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告诉学生请观察老师下面的演示,然后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好奇的看着我,我先投影出示一个空的圆柱体,接着又出示三个和圆柱体等高同底并装满水的圆锥体,然后分别把圆锥里的水倒入圆柱体内。教师这一系列无声的演示引起了学生的关注,还没等我提出问题,学生就纷纷举起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三个圆锥体的水倒入圆柱体内正好装满。”我抓住契机问:“那么,如何求出一个圆锥里的水的体积呢?”此时,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都集中精力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我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有的学生说:“把一个圆锥里的水倒入在透明的标有刻度的容器里,就可以是到它的体积。”有的同学说:“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再除以3,就知道一个圆锥里盛的水的体积了。“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引入新课。计算圆柱体里水的体积,实际上是求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体积和它的体积求法。这样巧妙的设计疑问引入新课,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明确了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生动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窗口,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最实际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探求,即使别人制止,他也会偷着去做。由此可见兴趣的力量。因此,激疑就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说出一个数,老师在添上一个数字,是使所得的数就是5的倍数。如果学生说出15,,我很快确定150、155、160、165能被5整除。又如,学生又说出100,我马上说出105、110、115、120,这些数同样能被5整除,学生纷纷举手说:“个位上是5和0的数都能被5整除。”又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想向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一组数:60、21、42、63、54、15、36、27、48,让学生判断是能被3整除,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学生很快算出着9个数都能被3整除。由于受判断被5 整除数的特征的影响,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个位上是0、1、2、3、4、5、6、7、8、的数都能被3整除,这时我又演示了第二组数:70、91、32、43、55、26、37、28,让学生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着9个数字没有一个能被3整除的,这时,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前面发现的结论不妥了。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还没等老师提问,学生已经思考起来了。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为进一步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做好了准备,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3.实践激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因为数学课太枯燥,单调,所以我上课时尽量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利用丰富多变的语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改变过去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应用题时,针对两种相关联的相反变化关系,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演习,让他们自己实践,得出结论。在百米跑道上,让几个同学一起跑,分别记录时间和名次。最后得出结论,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从而深化了反比例的意义,又让学生感到了趣味性,渐渐的同学对数学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
激疑要循序渐进,适应大多数的思维特点,是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就能独立解决疑点。一旦疑点得到解决,他们自然会得到成功的欣慰和自信。
4.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总之,作为教师,只要善于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科学地设疑,就能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收稿日期:20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