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略论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i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教师为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把教师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使教师能发挥积极能动性,对促进教师自身全面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以教师为本 学校管理 教师发展
  
   学校管理首先而且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素质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下面笔者就如何以教师为本,推进学校管理,促进教师发展,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1 推进学校管理
  学校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价值,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满足其合理需要、尊重其特长来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的同时,从而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实质内涵是:在对教师进行管理时,把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开发教师潜能作为教师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把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人和学校管理的主体,充分信任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特长,满足其合理需要,实行民主管理,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
  1.1 要尊重信任教师。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自身价值受到承认和信任,这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可以发挥到90%。反之,则只能发挥到20%~30%。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也是学校管理的前提。信任教师是以“教师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的激励机制中的首选。社会心理学分析表明,社会成员都有归属心理,而教师自尊自重的心理更为强烈,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工作表现能得到学校领导的承认、信任。一旦教师的信任感得到满足,就会激发出高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种激励作用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所以,学校管理要尊重教师和信任教师,相信教师的觉悟,相信教师的能力,相信教师从本质上都是希望做好本职工作的。
  信任教师,要求在工作中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一旦使用,充分信任。学校领导对那些目前工作经验缺乏、工作效果不太理想的教师不但要信任,而且在给予信任的基础上还要给他一些好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比如,我校就大胆起用培养年轻教师来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开始阶段有部分家长不放心。事实证明,许多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教育教学成绩甚至超过有经验的教师。因此,我校近年来也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
  1.2 要关心教师的健康。学校的生命力在于教育质量,提高质量关键在于教师。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的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现实中,很多教师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慢性咽炎、颈椎病等职业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病都在威胁着教师们的健康。因此,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人才质量的提升。同时,学校领导要树立为教师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服务的意识,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这样,老师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好转了,工作精力充沛了,工作压力减轻了,幸福指数提高了,工作效果自然好,学校也就会取得好的办学成绩。云阳中学每年为改善教师的工作及生活条件,为教师的健康服务,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全面支持。我校教师早已把云阳中学看作温馨的家,在这个温馨的家中,他们生活压力、职业倦怠、健康隐患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消减;他们的素质潜能、工作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1.3 要民主治校。民主治校就是要让教师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及各项管理、监督工作,提高管理透明度,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激发他们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达到有效的激励目的。马斯洛在论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的特征时指出:“没有管理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的主体,员工既是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因此,在学校组织中,教师人人都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不仅是教育管理决策的执行者,而且还是管理决策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责任感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参与管理,能增强管理的民主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师更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实现管理的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为此,我校健全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设立教师合理化建议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制度,使教职工获得主人翁感、安全感和对学校的信任感。
  1.4 要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总的来说,教师有两类需要,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前者是基本的,后者是重要的。具体表现在:首先是物质需要。物质需要被称为“人的第一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需要,是新的需要产生的先决条件。遵循第一需要原则,一是要树立正确的需要价值观,充分认识到需要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追求和满足物质需要是合理的,強求教师只讲奉献、只求所谓高级需要是错误的观念;应正确的理解需要结构的层次性,即所谓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之间并非从属关系,而是处在同一个层次的并列关系。二是我们努力改善教师的物质条件,提高其工资和福利待遇,即使学校在移校搬迁的最困难时期,也是努力保障了教职工的正常福利待遇。其次是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们对其生存发展的精神条件的自觉追求和情感依恋的心理状态。黎德化认为:“人的精神需要毫无例外的都服从于一个终极的目的:展现自身主体力量,追求自身的价值。”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良好的个人修养的教师,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物质需要,同样具有展现主体力量,追求自身价值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此,我们在对教师进行管理时,更应关注教师的精神需要。一要尊重教师,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虚心接纳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与教师平等沟通与交流,做教师的知心朋友。二要理解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鼓励配合协作,消除“文人相轻”。三要关心教师,关心教师精神生活,活跃教师业余活动,帮助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四是激励教师,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论》指出:成就需要指人对挑战性工作及事业成就的追求,它会引发人的快感,振奋人的精神,强调成就需要的满足能够促使个体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对教师进行管理,要特别重视成就激励,着眼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要求。
  在对教师进行管理时,要辩证处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终极根源,精神需要是物质需要得以存在和满足的前提,是物质要求最高的表达。因此,在管理上必须以尽可能的满足物质需要为前提,以满足物质需要来发展精神需要,通过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来实现人的价值,进而促进对人的激励和管理。
  2 促进教师发展
  除了进行“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外,还特别注重促使教师自身全面发展。谈论教师发展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历史方位,这样可以让我们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得更深入一些。
  首先,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从未像今天这样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场深刻的发展与变革中,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重视,肩负着富国强民的崇高使命。
  第二,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上,旧的体系已经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建立。今天的社会,信息爆炸,思想多元。
  总之,从这两个坐标可以看出,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动力和压力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个历史方位上,我们来研讨促进教师发展的话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每一个有眼光、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德才兼备,一个教师如果有德无才干不了事,有才无德会干坏事,德才兼备才能干成事。对学校来说,促进教师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机制作保障,这个机制包括用崇高的理想激励人才,用宏大的事业凝聚人才,用合理的待遇激励人才,用浓厚的情感留住人才。对校长来说,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有用人才,也是打造名牌学校的必备条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呢?
  我们认为,应该使教师树立教育是一事业的观念。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这些年来,不少人提出教师职业化的问题。我对教师职业化的提法一直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我觉得,将教师职业化,实际上是将教师“矮化”了。职业化,只是对教师的最低要求。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学规第五条之规定:“职业仅为个人,事业则为大众。立志成功事业,不怕没有职业;专心谋求职业,不一定能成事业。”只有将教育视为事业,才能志存高遠,无私奉献,在教育岗位上持续发展,才能成就一流的教育业绩。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德行的修为。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是要让教师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使教师知识提升与德行修为齐头并进,才能建设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学校必须实施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同时也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教师和学生,使我们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常思亮.学校管理学概念[M].武汉:中南工大出版社,2000
  2 黄耀学.学校管理的“三为本”理念[N].宜宾日报,2003-04-15
  3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刘晓欢.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改革高职教育管理[J].职教论坛, 2002
  5 洛克.教育漫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7 陶行知.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陶行知文集[C].江苏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一个出色的班主任,不但要善于组织领导一个班级,更要善于将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公平地、合理地给予班级中的每个学生。而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就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的个人素质如道德风范、认识水平、工作责任心等在班组管理中起着决定作用。在这里我就我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最深的方面,讨论班主任应当怎样以身示范,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期刊
探究学习(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提出的。对于探究学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因此作具体界定时会给出不同的定义。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  数学的符号与图形使人们建立了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主观联系,从这个意义
期刊
【摘 要】 作为推动人们终身学习、适应时代发展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主旋律。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中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培养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着力弘扬人的主体性。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也倡导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都有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化。班主任仅仅抓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忽视了教育方法的改革;仅仅有埋头苦干的精神,而不去加强教育艺术的探索和提升,或者满足于忙忙碌碌的低层次的反复劳动,是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的。探索教育艺术,提高育人能力,使自己的工作方法再往高一层次进展,更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更好吗?  时下转化
期刊
新课程教学改革对我们每位教师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特总结了我校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形成文字,以供各位同仁参考,同时请各位指正。  1 前提检测  依据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在物理新授课前总以口头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提问,虽然这是复习旧知识的教学需要,却局限于个别学生的小面积提问,信息反馈面狭窄,仅完成了旧课向新课学习的自然过
期刊
【摘 要】 班主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又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校的声誉,更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尤其是高中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的青少年,班主任工作的成败更是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高中班主任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更应注重技巧和方法,讲究策略。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 管理工作     一个好的高中班主任能够带好一个班,能够对一个班的学
期刊
【摘 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中学生学习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如何进行词汇教学呢?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构筑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语言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面对浩如烟海的英语词汇,学生常常苦于记忆单词效率低,遗忘速度快。因此,对于一个
期刊
数学课能否吸引学生,课程导入是一个关键环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形成一种内在的求知动力,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课程导入法,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1 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
期刊
【摘 要】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
期刊
新课标提出“学生作文要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作文教学“命题化”、“应试化”、“文学化”倾向仍然严重。教师忙于布置所谓“技巧”、“套路”,学生疲于应付。作文枯燥无味,缺少灵气,丢失了最宝贵的真情表白和鲜明个性。再有,学生缺乏观察能力,也没有观察兴趣,让真实多彩的生活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总觉得生活乏味,习作是“无米之炊”难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