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通过提问和回答,教师能及时得到课堂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主动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恰当的课堂提问,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问题是否得当,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語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在于教师的组织能力。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所以教师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是产生问题的动因,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从而产生兴趣、惊奇、疑感,造成 “悬念”。此时教师应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幻灯片、电视、投影仪等叙述现象,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对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上,激发学生对智力活动本身的兴趣,从而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湘教版数学九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课时,播放70周年国庆阅兵图片,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解读作为贵州标志性的景物---梵净山蘑菇石、黄果树瀑布出现在展车中,趁机提问:①蘑菇石到底有多高?黄果树瀑布到底有多宽?②怎样求蘑菇石的高度?黄果树瀑布的宽度呢?设置这种充满好奇心的问题,不仅揭示了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为学生快乐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的收获往往会因人而异,所以应从多角度理解,从多侧面去思考,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中。因此,应该设置一些简单的、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
例1、如图, 在离梵净山蘑菇石底部8.5米的A处, 用仪器测得其顶部的仰角∠BAC 为47°, 仪器距离地面高AE 为1.3米,求蘑菇石的高度BD . ( tan47o ≈1.072 , 结果精确到1 米 ).
提问分析:
师:蘑菇石高度是哪条线段的长度?
生:线段BD
师:BD是哪两条线段和?
生:BD=BC+CD
师:要求BD就得求哪条线段的长?
生:BC
师:线段BC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
生:直角三角形ACB中
师:在这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了哪些边、哪些角?怎样求BC的长度?
生:知道了AC,∠BAC =47°,则BC=ACsin47°,从而可以求BD的长。
三、提问要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和启发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把学生引进问题当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问题,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从而促进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2、(2013 . 呼和浩特)如图,A、B两地之间有一座山,汽车原来从A地到B地经过C地沿折线A→C→B行驶;现开通隧道,汽车直接沿直线AB行驶,已知AC=10千米, ∠A=30°,∠B=45°,则开通隧道后,汽车从A地到B地比原来少走多少千米?(结果保留根号)
提问分析:
师:数学上怎样体现比原来少走的路程?
生:开通隧道前所走路程-开通隧道后所走路程
师:开通隧道前所走路程是哪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开通隧道后所
走路程是哪条线段的长度?
生:AC+BC,AB
师:已知AC,但怎样求BC呢?
生:构造直角三角形,过点C作CD垂直AB于点D,先在直角三角形ACD中求出CD,再在直角三角形BCD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BC
师:怎样求AB?
生:AB=AD+BD,AD在直角三角形ACD中来求,BD在直角三角形BCD中求,从而可解答此题。
(教师总结,如果没有直角三角形,需要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求解直角三角形)
四、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数学知识逻辑联系密切,环环相扣,若某一学习环节出现障碍,往往会造成下一阶段学习的困难。数学学习心理学认为,数学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把握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结合点,准确定位切入口。所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引向深入,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层层深入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对于教学上的难点问题,教师应该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层层递进,以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例3、(2011.广西贺州)某校教学楼后面紧邻着一个山坡,坡顶是一块平地BC, 如图1所示,且BC平行于地面AD,斜坡AB长26米,坡角∠BAD=68o .为了减缓坡面防止山体滑坡,保障安全,学校决定对该斜坡进行改造,经地质人员勘测,当坡角不超过50o 时,可确保山体不滑坡.
⑴ 求改造前坡顶到地面的距离(精确到0.1米)
⑵如图2,改造时,若保持坡脚A不动,坡顶B沿BC左移11米到F点处,问这样改造确保安全吗?
提问分析:
(1)师:坡顶到地面的距离怎样表示?
生:过点B作BE垂直AD于E,BE的长度即为坡顶到地面的距离
师:怎样求BE的长度?
生:解直角三角形BAE即可
(2)师:安全不安全,怎么比较(体现)?
生:用坡角∠FAM与50°比较,
师:怎样计算∠FAM的度数?
生:解直角三角形FAM
解答:(1)24.2米,(2)49°30'<50°,改造安全(过程略)
课堂45分钟提出有效问题,表面上是课堂上的事儿,其实它关系到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提问,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施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技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6):92.
[2]王永刚.浅析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技巧[J].问答与导学,2020(02):6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語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在于教师的组织能力。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所以教师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是产生问题的动因,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从而产生兴趣、惊奇、疑感,造成 “悬念”。此时教师应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幻灯片、电视、投影仪等叙述现象,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对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上,激发学生对智力活动本身的兴趣,从而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湘教版数学九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课时,播放70周年国庆阅兵图片,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解读作为贵州标志性的景物---梵净山蘑菇石、黄果树瀑布出现在展车中,趁机提问:①蘑菇石到底有多高?黄果树瀑布到底有多宽?②怎样求蘑菇石的高度?黄果树瀑布的宽度呢?设置这种充满好奇心的问题,不仅揭示了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为学生快乐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的收获往往会因人而异,所以应从多角度理解,从多侧面去思考,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中。因此,应该设置一些简单的、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
例1、如图, 在离梵净山蘑菇石底部8.5米的A处, 用仪器测得其顶部的仰角∠BAC 为47°, 仪器距离地面高AE 为1.3米,求蘑菇石的高度BD . ( tan47o ≈1.072 , 结果精确到1 米 ).
提问分析:
师:蘑菇石高度是哪条线段的长度?
生:线段BD
师:BD是哪两条线段和?
生:BD=BC+CD
师:要求BD就得求哪条线段的长?
生:BC
师:线段BC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
生:直角三角形ACB中
师:在这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了哪些边、哪些角?怎样求BC的长度?
生:知道了AC,∠BAC =47°,则BC=ACsin47°,从而可以求BD的长。
三、提问要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和启发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把学生引进问题当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问题,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从而促进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2、(2013 . 呼和浩特)如图,A、B两地之间有一座山,汽车原来从A地到B地经过C地沿折线A→C→B行驶;现开通隧道,汽车直接沿直线AB行驶,已知AC=10千米, ∠A=30°,∠B=45°,则开通隧道后,汽车从A地到B地比原来少走多少千米?(结果保留根号)
提问分析:
师:数学上怎样体现比原来少走的路程?
生:开通隧道前所走路程-开通隧道后所走路程
师:开通隧道前所走路程是哪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开通隧道后所
走路程是哪条线段的长度?
生:AC+BC,AB
师:已知AC,但怎样求BC呢?
生:构造直角三角形,过点C作CD垂直AB于点D,先在直角三角形ACD中求出CD,再在直角三角形BCD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BC
师:怎样求AB?
生:AB=AD+BD,AD在直角三角形ACD中来求,BD在直角三角形BCD中求,从而可解答此题。
(教师总结,如果没有直角三角形,需要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求解直角三角形)
四、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数学知识逻辑联系密切,环环相扣,若某一学习环节出现障碍,往往会造成下一阶段学习的困难。数学学习心理学认为,数学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把握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结合点,准确定位切入口。所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引向深入,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层层深入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对于教学上的难点问题,教师应该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层层递进,以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例3、(2011.广西贺州)某校教学楼后面紧邻着一个山坡,坡顶是一块平地BC, 如图1所示,且BC平行于地面AD,斜坡AB长26米,坡角∠BAD=68o .为了减缓坡面防止山体滑坡,保障安全,学校决定对该斜坡进行改造,经地质人员勘测,当坡角不超过50o 时,可确保山体不滑坡.
⑴ 求改造前坡顶到地面的距离(精确到0.1米)
⑵如图2,改造时,若保持坡脚A不动,坡顶B沿BC左移11米到F点处,问这样改造确保安全吗?
提问分析:
(1)师:坡顶到地面的距离怎样表示?
生:过点B作BE垂直AD于E,BE的长度即为坡顶到地面的距离
师:怎样求BE的长度?
生:解直角三角形BAE即可
(2)师:安全不安全,怎么比较(体现)?
生:用坡角∠FAM与50°比较,
师:怎样计算∠FAM的度数?
生:解直角三角形FAM
解答:(1)24.2米,(2)49°30'<50°,改造安全(过程略)
课堂45分钟提出有效问题,表面上是课堂上的事儿,其实它关系到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提问,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施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技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6):92.
[2]王永刚.浅析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技巧[J].问答与导学,2020(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