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如何才能构建一种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呢?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专业 公司 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模式
中田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3-0061-03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具有“高”和“职”两方面的特性,“高”说明要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职”说明要突出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
从以上定位来者,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展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如何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构建一种稳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呢?通过探索实践、总结提高。我校初步形成了“专业 公司 研究所”的高职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模式。
高职学院在产学研结合中的重任
产学研结合一般是学校、企业界和科研机构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展科学研究与开发,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高职学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以下重任: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任务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涵盖了教学、教研、教改三大主要工作内容。教学是基本工作内容(包括实习实训);教研是对专业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教改则是指对教学方法、手段、内涵进行不断改进,
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教师要参与科研,但与科研机构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教师的科研不是基础理论研究、底层开发技术研究,而是应用技术研究。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将已有的应用技术(可从科研机构转化而来,也可自行研发)通过改造、集成,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制定解决方案,将技术在企业中进行应用推广。
技能培训与鉴定包括面向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与鉴定,为企业用人、选人提供借鉴,并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
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难点
为进行产学研合作,国内外涌现了许多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英国的“工学交替”模式、日本的企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阶梯教育”模式等。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也出现了一些新模式,如“职教集团”运作模式,“产业学院”运作模式等,这些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但构建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一些难点。主要体现在:
高职院校自身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实力不强、条件不足。许多高职院校从中专升格后,师资虽逐年有所增强。但还不够,特别是缺乏能直接指导和参与企业生产的“双师型”教师,一些院校将“双师型”教师理解成“双证书”教师,没有注重教师实质性的“双师”素质;与企业合作时由于没有长期的应用技术研究积累,导致没有足够的技术成果可以应用和推广,教师不敢或下不了企业,企业也担心教师来了不能顶岗。
企业与科研机构方面的问题
目前,科研机构已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与企业一样。效益良好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多业务繁忙,他们都关注业务与财务指标,无暇与高职学院静下心来商谈、开展合作。因此,出现了“企业冷、学校热”,“口号响、实质少、底子虚”的现象。
“专业 公司 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模式
企业没有热情参与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企业是营利性组织,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有实质性的经济回报,而公办高职学院是非营利性组织,两种不同机制环境下的组织放在一起形成双赢的局面有时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因此,需要一个以公司形式存在的实体,在企业与学院之间架起一座合作的桥梁。这个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产学研结合服务,可以股份制的形式。吸引企业、学院、教师、企业员工参股。
公司的业务定位可以有如下的内容:培训认证教育、应用技术推广、生产实习实训承接与管理。我认为,公司的目标是为专业建设中的产学研结合服务,建成“百年老店”,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与模式,在谋求基本利润的情况下服务于专业建设大局,
研究所的业务定位是从事应用技术研发,相当于公司业务内容中应用技术推广的前期研究与实验工作内容,并可与校外的科研机构进行对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
“专业 公司 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如图1所示,
专业建设团队的核心成员既是学院的教师,又是公司的员工,也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如图2所示:他们必须是一支素质较高、富有创新力的队伍,而且对组成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上得讲台、进得生产线、钻得实验室”,也就是说,在学校能教学。到企业能上生产线工作或带领学生顶岗,到了研究所又能从事科研课题的研究。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探索
我院的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创办于2005年。属于现代物流专业群中的一员,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物院)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是物院特有的全国唯一的专业目录外专业。该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却取得了快速发展,至2009年上半年,在校学生达到780余人,与长沙实泰物流有限公司、一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易通交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长沙希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通过“专业 公司 研究所”实践,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正逐步稳定下来,如图3所示。
湘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是各种软件应用技术的推广,已将部分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如基于SOA-BPM组合架构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应用在一力物流:公司服务于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大局,负责与企业商谈学生实习实训事宜,通过从专业教学经费中划拨部分经费,企业以顶岗学生工资的形式返还,与学院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公司还承担起校内专业学生的信息处理技术员认证培训工作、合作企业员工的岗前教育工作,已为长沙希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过两期新进员工岗前职业教育。
通过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可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应用技术研究,例如与一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易通交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科技攻关的湖南省“十一五”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基于SOA-BPM架构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研究”,与长沙实泰物流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开发实施的“制造业物流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近三年共承担了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院级课题2项,企业横向课题8项,项目总经费达112万元。
在教学、教研、教改方面,按照物流业务流程导向的课程观构建刚柔结合的课程体系,深入物流企业、软件公司,熟悉物流业务流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开发课程,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源于工作;吸引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巳开发出符合实训需要的《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实训》校本教材。目前,该专业已成为院级精品专业。已进行了“基于物流业务流程导向的物流信息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和“项目教学法改革”,还开发了2门院级精品课程。学院开发出教材16种,发表学术论文56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项。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院机制转变一时没有那么快,致使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的制约;专业建设团队承担的任务过重,教师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模式
中田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3-0061-03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具有“高”和“职”两方面的特性,“高”说明要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职”说明要突出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
从以上定位来者,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展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如何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构建一种稳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呢?通过探索实践、总结提高。我校初步形成了“专业 公司 研究所”的高职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模式。
高职学院在产学研结合中的重任
产学研结合一般是学校、企业界和科研机构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展科学研究与开发,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高职学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以下重任: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任务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涵盖了教学、教研、教改三大主要工作内容。教学是基本工作内容(包括实习实训);教研是对专业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教改则是指对教学方法、手段、内涵进行不断改进,
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教师要参与科研,但与科研机构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教师的科研不是基础理论研究、底层开发技术研究,而是应用技术研究。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将已有的应用技术(可从科研机构转化而来,也可自行研发)通过改造、集成,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制定解决方案,将技术在企业中进行应用推广。
技能培训与鉴定包括面向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与鉴定,为企业用人、选人提供借鉴,并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
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难点
为进行产学研合作,国内外涌现了许多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英国的“工学交替”模式、日本的企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阶梯教育”模式等。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也出现了一些新模式,如“职教集团”运作模式,“产业学院”运作模式等,这些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但构建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一些难点。主要体现在:
高职院校自身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实力不强、条件不足。许多高职院校从中专升格后,师资虽逐年有所增强。但还不够,特别是缺乏能直接指导和参与企业生产的“双师型”教师,一些院校将“双师型”教师理解成“双证书”教师,没有注重教师实质性的“双师”素质;与企业合作时由于没有长期的应用技术研究积累,导致没有足够的技术成果可以应用和推广,教师不敢或下不了企业,企业也担心教师来了不能顶岗。
企业与科研机构方面的问题
目前,科研机构已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与企业一样。效益良好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多业务繁忙,他们都关注业务与财务指标,无暇与高职学院静下心来商谈、开展合作。因此,出现了“企业冷、学校热”,“口号响、实质少、底子虚”的现象。
“专业 公司 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模式
企业没有热情参与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企业是营利性组织,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有实质性的经济回报,而公办高职学院是非营利性组织,两种不同机制环境下的组织放在一起形成双赢的局面有时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因此,需要一个以公司形式存在的实体,在企业与学院之间架起一座合作的桥梁。这个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产学研结合服务,可以股份制的形式。吸引企业、学院、教师、企业员工参股。
公司的业务定位可以有如下的内容:培训认证教育、应用技术推广、生产实习实训承接与管理。我认为,公司的目标是为专业建设中的产学研结合服务,建成“百年老店”,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与模式,在谋求基本利润的情况下服务于专业建设大局,
研究所的业务定位是从事应用技术研发,相当于公司业务内容中应用技术推广的前期研究与实验工作内容,并可与校外的科研机构进行对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
“专业 公司 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如图1所示,
专业建设团队的核心成员既是学院的教师,又是公司的员工,也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如图2所示:他们必须是一支素质较高、富有创新力的队伍,而且对组成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上得讲台、进得生产线、钻得实验室”,也就是说,在学校能教学。到企业能上生产线工作或带领学生顶岗,到了研究所又能从事科研课题的研究。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探索
我院的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创办于2005年。属于现代物流专业群中的一员,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物院)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是物院特有的全国唯一的专业目录外专业。该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却取得了快速发展,至2009年上半年,在校学生达到780余人,与长沙实泰物流有限公司、一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易通交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长沙希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通过“专业 公司 研究所”实践,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正逐步稳定下来,如图3所示。
湘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是各种软件应用技术的推广,已将部分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如基于SOA-BPM组合架构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应用在一力物流:公司服务于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大局,负责与企业商谈学生实习实训事宜,通过从专业教学经费中划拨部分经费,企业以顶岗学生工资的形式返还,与学院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公司还承担起校内专业学生的信息处理技术员认证培训工作、合作企业员工的岗前教育工作,已为长沙希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过两期新进员工岗前职业教育。
通过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可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应用技术研究,例如与一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易通交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科技攻关的湖南省“十一五”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基于SOA-BPM架构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研究”,与长沙实泰物流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开发实施的“制造业物流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近三年共承担了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院级课题2项,企业横向课题8项,项目总经费达112万元。
在教学、教研、教改方面,按照物流业务流程导向的课程观构建刚柔结合的课程体系,深入物流企业、软件公司,熟悉物流业务流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开发课程,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源于工作;吸引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巳开发出符合实训需要的《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实训》校本教材。目前,该专业已成为院级精品专业。已进行了“基于物流业务流程导向的物流信息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和“项目教学法改革”,还开发了2门院级精品课程。学院开发出教材16种,发表学术论文56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项。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院机制转变一时没有那么快,致使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的制约;专业建设团队承担的任务过重,教师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