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应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文明地和人沟通,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然而农村留守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却普遍较弱,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学生往往是由年长的祖父母进行隔代教养,祖父母年龄较大,缺乏精力,且彼此之间存在心理代沟,造成留守学生不敢或不愿意主动和人交流。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还要深挖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他们进行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口语训练之中。
一、组织座谈,引导倾诉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年不在家,所以普遍缺少家庭的关爱,在遇到困惑的时候也找不到能够倾诉的对象,教师要给予农村留守学生更多关爱,组织他们参与座谈会,引导他们尝试倾诉内心的情感。在座谈会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发言被人尊重,被人倾听,这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刺激他们尝试表达内心情感。
在学习了《背影》一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留守学生参加以“父爱如山”为主题的座谈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倾诉对父亲的爱。教师可以利用学过的文本启发学生思考:“今天大家学习了《背影》一文,对文章中体现出的浓浓父爱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座的同学父亲都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在家中,但是在过年过节父亲回家的时候,是否也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呢?下面大家就畅所欲言,说说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如果有什么想对父亲说的心里话,也可以在这里诉说。”这个活动引发了学生思考,他们一边回忆《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一边说出了自己印象中的父亲。如有学生表示:“爸爸虽然一直都不在家,但是每个月都会寄钱回家,我知道他在外奔走的目的是为了让我能生活得更好,所以我一点都不怨他。”
二、记者采访,体验成功
初中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有着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复杂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在农村留守学生的身上更为明显,他们一方面体现出强烈的独立倾向,但是另一方面又存在明显的自卑感,不敢自主表达想法。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情境,让他们体验到自主表达的成功,这能对他们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记者采访活动,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读了《纪念白求恩》一文之后,学生为白求恩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参与记者采访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形象,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他一样思想高尚的大夫呢。大家可以几人一组,尝试进行采访活动。”有学生组成小组,采访了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的好大夫,询问了对方若干问题,了解了该大夫为何会一直留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方法提高自己的医术等,并根据采访结果撰写了报告文学《我们身边的好大夫》。教师对他们的采访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让这些留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这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中。
在组织记者采访类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采访主题,设置的主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要和学生学习的内容有所关联。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适当定岗,强化实践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学校学习必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培养留守学生口语能力的时候,教师也要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适当地根据留守学生的特点安排工作岗位,让他们尝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囚绿记》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提出了若干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在安排学习小组长时,教师特意任命一名留守学生担任小组长,让他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在小组活动中,该留守学生尝试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他首先安排学生分别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考虑“文章的题目里‘绿’指什么,‘囚绿’是什么意思”;“作者在哪几段文字中写了囚绿的过程,他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等问题。随后又组织同学讨论这些问题,说出自己的理解。最后该学生又总结了所有组员的观点。在他的合理安排之下,该讨论活动顺利开展,学生对于文本有了深入了解。由于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该留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总是积极参与,做好小组长工作,他的口语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接触的陌生人比较少,导致他們不知该如何和人交流。安排学生参与到工作实践中,给了他们很好的交流机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被人赏识,留守学生也是如此,如果能在实践活动中做出一定成绩,将促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要提高农村留守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爱感化他们,用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组织留守学生参加座谈会能促使他们敞开心扉,尝试交流;组织他们进行记者采访活动能让他们体会到成功交际的喜悦;安排学生参与到特定工作中能强化他们口语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开发区实验学校(226600)
一、组织座谈,引导倾诉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年不在家,所以普遍缺少家庭的关爱,在遇到困惑的时候也找不到能够倾诉的对象,教师要给予农村留守学生更多关爱,组织他们参与座谈会,引导他们尝试倾诉内心的情感。在座谈会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发言被人尊重,被人倾听,这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刺激他们尝试表达内心情感。
在学习了《背影》一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留守学生参加以“父爱如山”为主题的座谈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倾诉对父亲的爱。教师可以利用学过的文本启发学生思考:“今天大家学习了《背影》一文,对文章中体现出的浓浓父爱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座的同学父亲都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在家中,但是在过年过节父亲回家的时候,是否也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呢?下面大家就畅所欲言,说说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如果有什么想对父亲说的心里话,也可以在这里诉说。”这个活动引发了学生思考,他们一边回忆《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一边说出了自己印象中的父亲。如有学生表示:“爸爸虽然一直都不在家,但是每个月都会寄钱回家,我知道他在外奔走的目的是为了让我能生活得更好,所以我一点都不怨他。”
二、记者采访,体验成功
初中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有着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复杂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在农村留守学生的身上更为明显,他们一方面体现出强烈的独立倾向,但是另一方面又存在明显的自卑感,不敢自主表达想法。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情境,让他们体验到自主表达的成功,这能对他们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记者采访活动,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读了《纪念白求恩》一文之后,学生为白求恩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参与记者采访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形象,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他一样思想高尚的大夫呢。大家可以几人一组,尝试进行采访活动。”有学生组成小组,采访了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的好大夫,询问了对方若干问题,了解了该大夫为何会一直留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方法提高自己的医术等,并根据采访结果撰写了报告文学《我们身边的好大夫》。教师对他们的采访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让这些留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这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中。
在组织记者采访类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采访主题,设置的主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要和学生学习的内容有所关联。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适当定岗,强化实践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学校学习必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培养留守学生口语能力的时候,教师也要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适当地根据留守学生的特点安排工作岗位,让他们尝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囚绿记》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提出了若干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在安排学习小组长时,教师特意任命一名留守学生担任小组长,让他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在小组活动中,该留守学生尝试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他首先安排学生分别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考虑“文章的题目里‘绿’指什么,‘囚绿’是什么意思”;“作者在哪几段文字中写了囚绿的过程,他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等问题。随后又组织同学讨论这些问题,说出自己的理解。最后该学生又总结了所有组员的观点。在他的合理安排之下,该讨论活动顺利开展,学生对于文本有了深入了解。由于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该留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总是积极参与,做好小组长工作,他的口语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接触的陌生人比较少,导致他們不知该如何和人交流。安排学生参与到工作实践中,给了他们很好的交流机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被人赏识,留守学生也是如此,如果能在实践活动中做出一定成绩,将促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要提高农村留守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爱感化他们,用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组织留守学生参加座谈会能促使他们敞开心扉,尝试交流;组织他们进行记者采访活动能让他们体会到成功交际的喜悦;安排学生参与到特定工作中能强化他们口语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开发区实验学校(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