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旅游业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发展前景广阔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特点,它与其他产业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具活力的先导型产业。特别是就武威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传统的农业地区而言,发展文化旅游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发展;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一、以科学发展观的新视角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认识
(一)发展文化旅游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未来武威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实现关井、压田、移人,减轻生态和资源压力的目标。文化旅游业作为一种“无烟工业”,一种文化内涵很深的产业,其发展的低污染、高附加值特性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节水性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还有利于推动商贸物流、文化娱乐、交通运输、酒店餐饮、房地产业、地方土特产加工,以及金融、信息、保险、电子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增加就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
(二)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根本要求。武威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条件。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现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4处,国宝级文物10件;地形地貌齐全,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独特,特殊资源荟萃,凉州贤孝、四坝滚鼓子等名扬省内外;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处在河西走廊旅游带的首段,铁路公路穿越全境,交通通信便捷,人气旺盛,市场繁荣;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较为配套的产业体系。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提升中国旅游标志品牌的重要举措。武威的马踏飞燕、白塔寺、天梯山、白牦牛这“四大名片”是发展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尤其是马踏飞燕更是世界驰名,自出土后为世界人民同声费颂,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与精神。英国报刊和观众称“奔马是一颗吸引人的名星”,“是艺术作品中的最高峰”。凡是到中国来旅游观光的海外华人及各国游客,大多首先接触的不是雄伟的长城,也不是令人惊叹的秦兵马俑,而是武威出土的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自1973年起,我国组织的十多次出国文物展览,均以马踏飞燕为展览海报图形。所有这些对提升武威知名度,发展文化旅游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将成为“十一五”时期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制高点。在人均GDP值超过1000美元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对整个经济社会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这已经被许多地方的实践所证明。目前武威的发展正处在这一关键时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殊市情更迫切需要加快特色文化市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和地方人文特色,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者,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二、正视差距,正确处理好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生态的关系
近年来,武威市的文化旅游业长足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连续六届“天马”文化旅游节会的成功举办,使文化旅游业向更深更高层次迈进。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已由2010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3亿元,年均增长25.4%;文化旅游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6%提高到4.3%。一是推动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促进了城市建设;三是提升了武威的知名度;四是培育了开放意识。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与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极不适应:一是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市的要求,思想解放不够,观念更新不快,创新意识薄弱;二是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产品种类还不丰富,精品名牌还不多,收入少,效益欠佳,在经济中的比重偏低;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公路交通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滞后;四是旅游市场活力还不强,竞争力较弱,体制机制还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五是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不适应,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旅游创意和策划人员严重缺乏,吸引游客组团的手段落后等等。
把文化旅游业发展为全市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还须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
——处理好文化旅游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快武威旅游业发展,必须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旅游业从外延扩张向外延与内涵并重转变,从以数量为主的增长方式向以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增长方式转变,从低起点、结构单一的旅游资源开发向高起点、深层次开发和集约经营转变,实现旅游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
——处理好文化旅游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在大力发展自然风光旅游的同时,注重开发观光、科普、探险、摄影、休闲等现代旅游产品,注重挖掘、突出武威地方文化特色,把发展旅游业同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寓于旅游活动之中,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好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效益。
——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必须坚持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一主线,做到科学规划、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估,维护旅游资源的整体性、统一性,要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制止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滥建滥修行为,保障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旅游业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把发展旅游业同对外开放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旅游业,推进对外开放程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在对外开放中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加快发展旅游业中推动对外开放,推动贫困区域、落后区域的协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并不等于政府包揽一切,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尊重、积极调动市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各类资本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管理机制,推动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找准着力点,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步伐
具体工作中,要紧密结合武威的实际,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用科学发展观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审视和定位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是把文化旅游业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特色文化市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社会系统工程,事关武威发展全局,必须全市动员,上下一致,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和考虑,作为龙头产业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文化旅游产业,并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评价领导发展水平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标准之一。市委、市政府要成立发展文化旅游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对各方面文化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形成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各县区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加快旅游资源整合。要本着“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加大投资力度,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加快“旅游走廊”的开发建设、整合包装、配套完善和宣传推介,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南部草原风情及民族风情旅游区、中部历史文化旅游区和东北部沙漠生态旅游区三个板块进行整体包装建设,重点整合推出天祝三峡、古浪马路滩林场、神州野生动物园、民勤苏武山林场等融文化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和景点景区。对城区文化景点要统一规划,有效整合,要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起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对城东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等的整合力度,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和古西凉的风土人情旅游。要根据南部、中部、东北部三个板块自身的优势和各旅游景点的特点,通过整合打造一条或几条点线面结合的适合不同旅游群体精品线路,向外宣传推介,发展壮大整体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是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旅游景区的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务求实效”的要求,根据景区的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率先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要把总体规划和景区的详细规划衔接起来,与旅游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衔接起来。今后,凡新开发景区,必须先规划,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建设。要下决心彻底解决许多景区特别是一些小景区和刚刚开发的新景区,普遍存在设计水平低、建设质量差、功能配套不全等问题。要以旅游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大型综合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快大云寺的恢复重建、发展巷历史街区等旅游项目的谋划和建设步伐,把历史文化名胜逐步培育成融宗教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精品。
四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县区要各打优势战,深入挖掘各自的旅游资源潜力,形成中心区域与四个县区相互协调、各展优势、竞相发展的格局。要加快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整合,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俗地域文化等丰富的武威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宣传李益、阴铿、张美如、牛鉴等历史文化名人,大力推介“四张名片”,充分发挥6个国家A级景区的作用,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基地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旅游文化系列精品,扩大武威知名度。要促进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优化升级,大力培育休闲度假、会展旅游等现代旅游新产品。要大力培植旅游商品市场,积极挖掘和开发具有武威文化特色,纪念性强,又有娱乐性,吸引力强的旅游小商品,鼓励和支持企业从事旅游商品和地方土特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要建设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带动景区景点旅游市场的发展。
五是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没有好的环境,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也是一句空话。目前武威还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项目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是扩大投资的有效手段之一,良好的发展环境又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搭建对外开放的平台。要把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引入进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内外、省内外的旅游动机。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丰厚悠久的人文历史、舒畅宽松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多的客商来武观光旅游、投资兴业,促进特色文化市建设,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
六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把建设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作为基础性工作,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送出去一批、请进来一批、院校培养一批等方式强化旅游人才的培养。要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文化水平较高、年富力强的干部到国家旅游干部管理学院深造,到省旅游局和旅游发达地区挂职学习;请国家、省旅游局和旅游发达地区干部到武威来开展旅游挂职扶贫;通过扩大旅游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要引进复合型的具有创新理念的高层次人才;整合现有学校资源,创办旅游高级职业学校,在职业学院、职业中专开设旅游专业,拓宽旅游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业务素质高、作风扎实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要注重培养和保护一批文化艺术创作、文艺表演和民间文化人才。特别要注重培养和引进旅游行政管理、规划、导游、经营管理、民族文化、旅游商品设计等方面的人才,使文化旅游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能满足建设特色文化市的目标要求。要注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做到诚信经营、游客至上,树立武威旅游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发展;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一、以科学发展观的新视角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认识
(一)发展文化旅游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未来武威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实现关井、压田、移人,减轻生态和资源压力的目标。文化旅游业作为一种“无烟工业”,一种文化内涵很深的产业,其发展的低污染、高附加值特性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节水性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还有利于推动商贸物流、文化娱乐、交通运输、酒店餐饮、房地产业、地方土特产加工,以及金融、信息、保险、电子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增加就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
(二)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根本要求。武威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条件。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现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4处,国宝级文物10件;地形地貌齐全,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独特,特殊资源荟萃,凉州贤孝、四坝滚鼓子等名扬省内外;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处在河西走廊旅游带的首段,铁路公路穿越全境,交通通信便捷,人气旺盛,市场繁荣;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较为配套的产业体系。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提升中国旅游标志品牌的重要举措。武威的马踏飞燕、白塔寺、天梯山、白牦牛这“四大名片”是发展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尤其是马踏飞燕更是世界驰名,自出土后为世界人民同声费颂,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与精神。英国报刊和观众称“奔马是一颗吸引人的名星”,“是艺术作品中的最高峰”。凡是到中国来旅游观光的海外华人及各国游客,大多首先接触的不是雄伟的长城,也不是令人惊叹的秦兵马俑,而是武威出土的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自1973年起,我国组织的十多次出国文物展览,均以马踏飞燕为展览海报图形。所有这些对提升武威知名度,发展文化旅游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将成为“十一五”时期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制高点。在人均GDP值超过1000美元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对整个经济社会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这已经被许多地方的实践所证明。目前武威的发展正处在这一关键时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殊市情更迫切需要加快特色文化市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和地方人文特色,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者,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二、正视差距,正确处理好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生态的关系
近年来,武威市的文化旅游业长足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连续六届“天马”文化旅游节会的成功举办,使文化旅游业向更深更高层次迈进。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已由2010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3亿元,年均增长25.4%;文化旅游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6%提高到4.3%。一是推动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促进了城市建设;三是提升了武威的知名度;四是培育了开放意识。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与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极不适应:一是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市的要求,思想解放不够,观念更新不快,创新意识薄弱;二是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产品种类还不丰富,精品名牌还不多,收入少,效益欠佳,在经济中的比重偏低;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公路交通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滞后;四是旅游市场活力还不强,竞争力较弱,体制机制还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五是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不适应,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旅游创意和策划人员严重缺乏,吸引游客组团的手段落后等等。
把文化旅游业发展为全市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还须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
——处理好文化旅游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快武威旅游业发展,必须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旅游业从外延扩张向外延与内涵并重转变,从以数量为主的增长方式向以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增长方式转变,从低起点、结构单一的旅游资源开发向高起点、深层次开发和集约经营转变,实现旅游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
——处理好文化旅游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在大力发展自然风光旅游的同时,注重开发观光、科普、探险、摄影、休闲等现代旅游产品,注重挖掘、突出武威地方文化特色,把发展旅游业同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寓于旅游活动之中,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好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效益。
——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必须坚持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一主线,做到科学规划、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估,维护旅游资源的整体性、统一性,要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制止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滥建滥修行为,保障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旅游业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把发展旅游业同对外开放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旅游业,推进对外开放程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在对外开放中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加快发展旅游业中推动对外开放,推动贫困区域、落后区域的协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并不等于政府包揽一切,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尊重、积极调动市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各类资本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管理机制,推动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找准着力点,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步伐
具体工作中,要紧密结合武威的实际,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用科学发展观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审视和定位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是把文化旅游业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特色文化市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社会系统工程,事关武威发展全局,必须全市动员,上下一致,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和考虑,作为龙头产业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文化旅游产业,并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评价领导发展水平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标准之一。市委、市政府要成立发展文化旅游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对各方面文化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形成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各县区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加快旅游资源整合。要本着“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加大投资力度,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加快“旅游走廊”的开发建设、整合包装、配套完善和宣传推介,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南部草原风情及民族风情旅游区、中部历史文化旅游区和东北部沙漠生态旅游区三个板块进行整体包装建设,重点整合推出天祝三峡、古浪马路滩林场、神州野生动物园、民勤苏武山林场等融文化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和景点景区。对城区文化景点要统一规划,有效整合,要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起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对城东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等的整合力度,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和古西凉的风土人情旅游。要根据南部、中部、东北部三个板块自身的优势和各旅游景点的特点,通过整合打造一条或几条点线面结合的适合不同旅游群体精品线路,向外宣传推介,发展壮大整体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是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旅游景区的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务求实效”的要求,根据景区的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率先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要把总体规划和景区的详细规划衔接起来,与旅游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衔接起来。今后,凡新开发景区,必须先规划,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建设。要下决心彻底解决许多景区特别是一些小景区和刚刚开发的新景区,普遍存在设计水平低、建设质量差、功能配套不全等问题。要以旅游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大型综合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快大云寺的恢复重建、发展巷历史街区等旅游项目的谋划和建设步伐,把历史文化名胜逐步培育成融宗教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精品。
四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县区要各打优势战,深入挖掘各自的旅游资源潜力,形成中心区域与四个县区相互协调、各展优势、竞相发展的格局。要加快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整合,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俗地域文化等丰富的武威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宣传李益、阴铿、张美如、牛鉴等历史文化名人,大力推介“四张名片”,充分发挥6个国家A级景区的作用,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基地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旅游文化系列精品,扩大武威知名度。要促进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优化升级,大力培育休闲度假、会展旅游等现代旅游新产品。要大力培植旅游商品市场,积极挖掘和开发具有武威文化特色,纪念性强,又有娱乐性,吸引力强的旅游小商品,鼓励和支持企业从事旅游商品和地方土特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要建设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带动景区景点旅游市场的发展。
五是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没有好的环境,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也是一句空话。目前武威还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项目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是扩大投资的有效手段之一,良好的发展环境又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搭建对外开放的平台。要把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引入进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内外、省内外的旅游动机。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丰厚悠久的人文历史、舒畅宽松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多的客商来武观光旅游、投资兴业,促进特色文化市建设,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
六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把建设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作为基础性工作,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送出去一批、请进来一批、院校培养一批等方式强化旅游人才的培养。要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文化水平较高、年富力强的干部到国家旅游干部管理学院深造,到省旅游局和旅游发达地区挂职学习;请国家、省旅游局和旅游发达地区干部到武威来开展旅游挂职扶贫;通过扩大旅游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要引进复合型的具有创新理念的高层次人才;整合现有学校资源,创办旅游高级职业学校,在职业学院、职业中专开设旅游专业,拓宽旅游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业务素质高、作风扎实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要注重培养和保护一批文化艺术创作、文艺表演和民间文化人才。特别要注重培养和引进旅游行政管理、规划、导游、经营管理、民族文化、旅游商品设计等方面的人才,使文化旅游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能满足建设特色文化市的目标要求。要注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做到诚信经营、游客至上,树立武威旅游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