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十课《口技》的教学技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h83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口技》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课,课文是一篇文言文,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本课教学技巧从五个方面做一简单论述。
  【关键词】口技 教学技巧
  《口技》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课,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技巧对此发表见解,以希望对本课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带动促进作用。
  一、首先在课前要给同学们说明“口技”的具体含义
  口技是一种民间表演技艺,人声模仿万物之声音可称为口技。表演者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同时借助一些简单道具,模仿出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古代,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口技有几种型式,一种形式就是模仿动物和日常生活物件所发出来的声音,因为这只是制造单一的音效,技巧上比较单纯。常见的有模仿猫狗叫声、爆炸声、汽机车发动的声音、玻璃破碎的声音、各种乐器的声音和走路的声音等等。某些表演者也会在口技表演的同时加入腹语术的技巧,让声音听起来忽远忽近,仿佛真的有个音源在移动似的。
  二、简单介绍本文作者的基本信息
  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中。林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攻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太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中进士后,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三、重点讲解文言文疑难点
  对于本课的文言文重要疑难点要求同学们要做重点理解和掌握。例如通假字:“满坐寂然”中“坐”同“座”,座位。例如古今异义词:(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2)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表转折的连词。(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走:古义跑;今义指步行。(4)会宾客大宴——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5)宾客意少舒——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例如多义词: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名词,奶头);绝:以为妙绝(副词,极),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例如难句释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译文: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译文:即使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处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了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想抢先跑掉。
  四、欣赏体验课文
  对于课文的深层次含义要做欣赏体验。对于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作者用了一个字来评价,你能找出是哪一个字吗?(善)口技人的“善”体现在哪些地方?此处主要引导学生体会:(1)口技人的“善”体现在他精彩的表演上,那么多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太厉害了!(口技人主要表演了几个场景?思考讨论后明确: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三个场景。你最喜欢哪一个场景?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最后一个场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 (2)口技人的“善”体现在宾客的反应上。(找出描写宾客反应的句子体会神态、动作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这属于什么描写?)(3)口技人的“善”体现在简单的道具上。(文中几次提到道具?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明确:两次。在内容上反映了口技人高超的技艺,结构上首尾照应。)过渡:“口技”好听不好写,因为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口技》的作者出色的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这与作者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你能说出本文妙在何处吗?(或在写作上值得你借鉴的有哪些呢?)此处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不可求全,学生点到哪个方面就重点研讨哪一方面)(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拓展:《绝唱》中对王小玉演唱的描写。)(2)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3)以静写动的手法。(此处课进行拓展,投放其他作品中一些精彩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4)按时间顺序,叙事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5)行文有波澜。(短短的三百字,由静到动,再由动转静,又由静转为大动,最后戛然而止,使人感到全文变化多端,波澜起伏,痛快淋漓。)
  五、让学生合作探究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提出诱导问题:
  (1)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2)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①“遥闻深巷中犬吠”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学生研讨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1.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及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淋漓尽致地表现口技的精湛奇妙,思路清晰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第一个场景形成波澜,第二个场景过渡承接,声情潜伏,第三个场景是情节发展的高潮。第一个场景从“深巷犬吠”开始,以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先模拟妇人“惊觉欠伸”拉开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模拟丈夫“呓语”,画面渐清晰,至幼儿大啼,帷幕大开,打破深夜的静谧。第二个场景“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声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表演达到高潮。
  2.(1)“遥闻深巷中犬吠。”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听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课文中的这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从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大芦中学)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本人坚持在农村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对农村学校英语教学现状深感忧虑,常常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当前农村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师方面  1.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当前,农村学校的很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参差不齐的现状依然存在。有的教师是大学英语本专科专业毕
【内容摘要】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经济飞速提高。高新产业的增多,社会对高素质综合化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那么中职学校教学活动就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要突出中职学校教学重视技能培养的重要特点。而实践教学就是当前培养高素质综合化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项目教学法又是实践教学的本质体现,也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至此,本文就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探索。
【内容摘要】面对当前英语教育改革的时期,作为工作在教育岗位最前线的教师随时都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我们只有认真的反思我们的教育学习现状和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加有效的参与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探讨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深入广泛的开展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改进英语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不仅学生在不断成长,教师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活中,通过专业训练,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成为一个有效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又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以教师职业倦怠为核心,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分析响水县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并根
高中学生大多都具备一定的作文基础,完成一篇完整合格的习作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件太难的事。不过,却很难称之为优秀习作。写出来的这些习作不仅语文教师没有阅读的兴趣,就是学生自己也并不欣赏。读起来虽然具备基本的结构和要求,却很少能有亮点打动阅读者。因此,这一类的作文在考试中很难拿到理想的分数。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作文的档次?提升学生作文档次的办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突出立意,鲜明观点  审题、立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使教育不断促进学生发展,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由于初中教育阶段历史“副科”的尴尬地位,课程目标与教学现实之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矛盾。怎样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突破口在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注意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方式,这就对新一轮教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
【内容摘要】高考材料作文,不仅要考察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应有效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故此才有“成也审题,败也审题”之说。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以此为作文题,具有命题灵活、题目新颖的特点,深得高考命题人喜爱。如何做好高考诗歌材料类作文的审题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具体实例出发,分析高考诗歌材料类作文审题工作。  【关键词】高考作文 诗歌材料 作文审题  一、引言  高考诗歌材料类作文因其综合性、
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但当文言文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却黯然失色。究其原因: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为了让学生读懂原文,教师只好喋喋不休地串讲、对号入座式地翻译,但学生却昏昏欲睡,兴味索然
【内容摘要】2007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就总体而言,课本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但由于包括排版校对在内的诸多因素,其注释也有疏漏、失误或不尽完善之处,需加订正或补充。本文对若干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关键词】文言文 注释 错误 疏漏  2007年版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对旧版加以修订,更加完善,如《荷塘月色》中“妖童媛女”的“媛”,《烛之武退
【内容摘要】班主任的工作非常辛苦、繁杂,但班主任面临的只是一个班的学生,而住校生班主任则面对的是来自于不同班,不同年级所组成的住校生班级。特别是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地区,随着父母外出打工人数增加,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不少爷爷奶奶不知道怎样管教孩子,将孩子送到学校住校,把教育的责任全部交给老师,从而增加了住校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关键词】班主任 住校生 工作  作为住校生班主任,如何管好这群孩子,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