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但当文言文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却黯然失色。究其原因: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为了让学生读懂原文,教师只好喋喋不休地串讲、对号入座式地翻译,但学生却昏昏欲睡,兴味索然,只知死记硬背,在自读时却无从下手、障碍重重,逐渐形成了一种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而串讲、直译又直接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心理——不是积极探索主动解难,而是消极等待被动接受,自然很难形成阅读能力,如此恶性循环。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变“讲堂”为“学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对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反复诵读,理解文本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诵读,让学生体验诵读的乐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无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可以布置预习时设计一些问题,有了学习目标,诵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知人论世,感悟内容
教学新课前,笔者喜欢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短小的文言片段,大多学生能延伸到课外读懂文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因此讲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很重要,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比如讲授《赤壁赋》的作者大文豪苏轼,在一面给学生讲授他的生平经历、思想变化、性格习性、各方成就,还延伸他的悼亡诗《江城子》和联系当前的电视剧讲授他的情感生活,让学生多方面认识苏轼,认识一下这位有血有肉的、情感丰富、成就不凡的伟人;《庄子》中文采斐然的小故事还以其篇幅短小和富有意蕴而引发学生关于人生的思考。注重历史背景的查阅和介绍,让学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拉近学生和课本的时空距离。学一点古典哲学,对诸子中的代表哲学家的思想有较全面的了解。
三、授之以渔,收获真知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言作品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笔者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经验总结:
1.语意推断法
学习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同学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①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②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如学到“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中的“书”可联系到“即书诗四句”中的“书”(《伤仲永》),这样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2.对应翻译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删减、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力求将所有能够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联系上下文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组成一个双音节词。看懂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增补、调配,规范语言。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3.归类积累法
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
学习文言文必须下苦工夫,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尤其如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简言之,不管难度大小,解决的办法还是有的。面对不尽如人意的文言文教学现状,解决问题的钥匙还是落在老师手里,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语文教师的正面作用,“身体力行”,要热爱文言文。要想学生熟练背诵诗文就得自己先背诵或至少是熟读,在最大限度内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让现代人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丰富滋养现代国人精神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
但当文言文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却黯然失色。究其原因: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为了让学生读懂原文,教师只好喋喋不休地串讲、对号入座式地翻译,但学生却昏昏欲睡,兴味索然,只知死记硬背,在自读时却无从下手、障碍重重,逐渐形成了一种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而串讲、直译又直接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心理——不是积极探索主动解难,而是消极等待被动接受,自然很难形成阅读能力,如此恶性循环。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变“讲堂”为“学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对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反复诵读,理解文本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诵读,让学生体验诵读的乐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无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可以布置预习时设计一些问题,有了学习目标,诵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知人论世,感悟内容
教学新课前,笔者喜欢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短小的文言片段,大多学生能延伸到课外读懂文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因此讲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很重要,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比如讲授《赤壁赋》的作者大文豪苏轼,在一面给学生讲授他的生平经历、思想变化、性格习性、各方成就,还延伸他的悼亡诗《江城子》和联系当前的电视剧讲授他的情感生活,让学生多方面认识苏轼,认识一下这位有血有肉的、情感丰富、成就不凡的伟人;《庄子》中文采斐然的小故事还以其篇幅短小和富有意蕴而引发学生关于人生的思考。注重历史背景的查阅和介绍,让学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拉近学生和课本的时空距离。学一点古典哲学,对诸子中的代表哲学家的思想有较全面的了解。
三、授之以渔,收获真知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言作品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笔者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经验总结:
1.语意推断法
学习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同学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①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②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如学到“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中的“书”可联系到“即书诗四句”中的“书”(《伤仲永》),这样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2.对应翻译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删减、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力求将所有能够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联系上下文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组成一个双音节词。看懂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增补、调配,规范语言。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3.归类积累法
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
学习文言文必须下苦工夫,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尤其如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简言之,不管难度大小,解决的办法还是有的。面对不尽如人意的文言文教学现状,解决问题的钥匙还是落在老师手里,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语文教师的正面作用,“身体力行”,要热爱文言文。要想学生熟练背诵诗文就得自己先背诵或至少是熟读,在最大限度内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让现代人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丰富滋养现代国人精神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