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活动室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班级环境中,如何合理的使用活动空间,为孩子营造自主选择、自我操作、探索、学习、游戏、阅读的区域活动环境,让孩子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在活动中促进幼儿身体,情感,认识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一直是每个幼教工作者执着探索的目标。本文从幼儿园各区角环境创设中的色彩搭配、区域划分等几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幼儿园区域活动在教学创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材料投放;观察;介入
环境创设是幼儿不说话的老师,合理的区域活动环境不仅能给幼儿带来身心的愉悦,更能激发幼儿对生活的兴趣。
一、 根据幼儿年龄年龄特点创建活动区域
各个活动区域的创建和材料的提供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规律。
针对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正处于分离焦虑时期,自我服务能力弱、想象力发展不成熟的特点、活动区中多样游戏参与其中,尤其在游戏的过程中应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对玩具材料的逼真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小班,我们一生活模仿游戏为主,注意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创建娃娃家、自我服务区、玩具区、生活坊、宝宝图书区,美工区等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多用丝纱,布帘等营造温馨,舒适的活动氛围。比如:在娃娃家为孩子提供各种布娃娃,过家家的锅、碗、瓢、盆等一系列逼真的玩具。在美工区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为孩子提供简单的美术活动材料,让孩子进行创作活动。在图书区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摆放带有极具吸引力的好书,并要经常更换新书,以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中班幼儿随着他们年龄与身心的发展,他们的动作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活动范围也大大扩展了,与同伴的交往需求也有所增强,比小班更活泼,探究兴趣更浓,更富有创造性,他们的活动内容也逐渐有了社会性。所以我们应在区角中为孩子创建生活游戏模仿区,如,小商店、小吃店、小医院、理发店、小邮局、糕饼店等满足幼儿生活体验和游戏需求,为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大班孩子爱学,好问,合作意识,规则意识逐渐增强,阅读兴趣显著提高,表达能力迅速发展,有了表现自己的愿望,因此老师们结合教学内容投放了大量满足幼儿操作、观察、发现和探究的材料。由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所提高,在美工区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生活材料和工具,满足幼儿创作的需要。在表演区,提供了手偶,各种装扮的材料,满足幼儿表现的愿望。
二、 让环境告诉孩子怎么做
培养幼儿主动地管理区域环境,自发地爱护区域材料,愿意与同伴友好游戏,就必须调动起幼儿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区域管理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同时这也是良好的常规活动的保障。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同孩子们一起在活动中讨论各区域的活动规则,包括入区人数、玩具的摆放、参与游戏的要求……并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记录下来,用来指导和约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行为。比如以图片展示的方式记录幼儿的区域约定,采用照片等方式,帮助幼儿掌握物品的使用方法,设计,标记,管理各种游戏材料,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孩子自我学习能力,同时,还为更好地有序开展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与指导工作。
三、 在投放材料上要充分,合理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选择,提供材料时应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首先,材料的投放不是越多越好。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易让幼儿眼花缭乱,不能专注地进行探究活动。因此,在投放材料時,应该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的更换与补充。
其次,材料的投放有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注意提供有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尽可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幼儿发展。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最后,自然物和废旧物品是区域中的宝贝。教师要善于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生活当中的各种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如小木棍、麦草、石子、树叶、线绳、果壳、纸壳、纸盒、纸箱、旧画报、瓶子、彩色包装纸……都是美工区最实用的创意材料。洗发水瓶、妈妈的化妆瓶、穿不上的小衣物,是娃娃家最好的扮演材料。老师须要注意的是,这类材料要保证卫生和安全,要精心做好清洁和筛选工作后再投放。
四、 教师适时介入游戏
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本身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幼儿在与游戏环境的互动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条件下介入到活动当中,那么,这就要考虑从哪些方面以及哪种方式介入更事宜。
首先,当我们不了解孩子有什么需求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指导。如,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活动开始了一段时间,个别孩子却始终没有投入到活动之中,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孩子提出建议,应当静静地观察,等待孩子,看看他们接下来会做什么。其次,适当的退后或许会看到惊喜的一幕。如,当活动开始时,孩子争先选择教师新投入的活动区域,争得脸红脖子粗时,我们不妨先等一等,看看孩子是否能自己解决,如果孩子在争抢后,通过自己协商解决了问题,老师就不必介入了。
总之,幼儿园的活动区域应该符合科学性,用优美的环境吸引孩子,并充分发掘环境中的教育功能,让幼儿感受区角带给他们的乐趣,把区角活动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何艳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J〕北师大出版社 2010—10—01
〔2〕 周 蔓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J〕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11—01
〔3〕 林玉萍,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手册〔J〕农村读物出版社2011—06—01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材料投放;观察;介入
环境创设是幼儿不说话的老师,合理的区域活动环境不仅能给幼儿带来身心的愉悦,更能激发幼儿对生活的兴趣。
一、 根据幼儿年龄年龄特点创建活动区域
各个活动区域的创建和材料的提供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规律。
针对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正处于分离焦虑时期,自我服务能力弱、想象力发展不成熟的特点、活动区中多样游戏参与其中,尤其在游戏的过程中应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对玩具材料的逼真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小班,我们一生活模仿游戏为主,注意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创建娃娃家、自我服务区、玩具区、生活坊、宝宝图书区,美工区等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多用丝纱,布帘等营造温馨,舒适的活动氛围。比如:在娃娃家为孩子提供各种布娃娃,过家家的锅、碗、瓢、盆等一系列逼真的玩具。在美工区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为孩子提供简单的美术活动材料,让孩子进行创作活动。在图书区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摆放带有极具吸引力的好书,并要经常更换新书,以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中班幼儿随着他们年龄与身心的发展,他们的动作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活动范围也大大扩展了,与同伴的交往需求也有所增强,比小班更活泼,探究兴趣更浓,更富有创造性,他们的活动内容也逐渐有了社会性。所以我们应在区角中为孩子创建生活游戏模仿区,如,小商店、小吃店、小医院、理发店、小邮局、糕饼店等满足幼儿生活体验和游戏需求,为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大班孩子爱学,好问,合作意识,规则意识逐渐增强,阅读兴趣显著提高,表达能力迅速发展,有了表现自己的愿望,因此老师们结合教学内容投放了大量满足幼儿操作、观察、发现和探究的材料。由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所提高,在美工区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生活材料和工具,满足幼儿创作的需要。在表演区,提供了手偶,各种装扮的材料,满足幼儿表现的愿望。
二、 让环境告诉孩子怎么做
培养幼儿主动地管理区域环境,自发地爱护区域材料,愿意与同伴友好游戏,就必须调动起幼儿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区域管理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同时这也是良好的常规活动的保障。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同孩子们一起在活动中讨论各区域的活动规则,包括入区人数、玩具的摆放、参与游戏的要求……并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记录下来,用来指导和约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行为。比如以图片展示的方式记录幼儿的区域约定,采用照片等方式,帮助幼儿掌握物品的使用方法,设计,标记,管理各种游戏材料,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孩子自我学习能力,同时,还为更好地有序开展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与指导工作。
三、 在投放材料上要充分,合理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选择,提供材料时应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首先,材料的投放不是越多越好。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易让幼儿眼花缭乱,不能专注地进行探究活动。因此,在投放材料時,应该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的更换与补充。
其次,材料的投放有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注意提供有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尽可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幼儿发展。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最后,自然物和废旧物品是区域中的宝贝。教师要善于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生活当中的各种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如小木棍、麦草、石子、树叶、线绳、果壳、纸壳、纸盒、纸箱、旧画报、瓶子、彩色包装纸……都是美工区最实用的创意材料。洗发水瓶、妈妈的化妆瓶、穿不上的小衣物,是娃娃家最好的扮演材料。老师须要注意的是,这类材料要保证卫生和安全,要精心做好清洁和筛选工作后再投放。
四、 教师适时介入游戏
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本身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幼儿在与游戏环境的互动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条件下介入到活动当中,那么,这就要考虑从哪些方面以及哪种方式介入更事宜。
首先,当我们不了解孩子有什么需求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指导。如,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活动开始了一段时间,个别孩子却始终没有投入到活动之中,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孩子提出建议,应当静静地观察,等待孩子,看看他们接下来会做什么。其次,适当的退后或许会看到惊喜的一幕。如,当活动开始时,孩子争先选择教师新投入的活动区域,争得脸红脖子粗时,我们不妨先等一等,看看孩子是否能自己解决,如果孩子在争抢后,通过自己协商解决了问题,老师就不必介入了。
总之,幼儿园的活动区域应该符合科学性,用优美的环境吸引孩子,并充分发掘环境中的教育功能,让幼儿感受区角带给他们的乐趣,把区角活动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何艳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J〕北师大出版社 2010—10—01
〔2〕 周 蔓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J〕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11—01
〔3〕 林玉萍,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手册〔J〕农村读物出版社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