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染茶意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_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次见到周雄波,在他不到百平米的工作室里。清瘦,内敛是对他的第一印象。话并不多,从表情和简短言语中流露出淡泊与谦逊。
  工作室里摆满了周雄波的作品和收藏的茶器,油画、书法、雕塑、装置等一览无余。工作台上有新鲜的笔墨和几副未干透的画作,画架直立在工作室中央,旁边是色彩鲜艳的油画,似乎只要往那一坐,就能立刻提笔恢复到创作的状态。这是他每天都在独处的地方,陪伴他的除了付诸心血的作品,还有更多揉了一地的半成品。让人意外的是,工作室里最整洁的一块“净土”,却是一方茶桌。
  “先喝口茶。”不急于交谈,周雄波理了理茶器,从一个沧桑的老茶罐里抓了一把看起来就很有年头的茶叶,他拔掉塞住罐口木塞的瞬间,药香扑面而来,似开启一段封尘的往事,让人有些晃神。
  “先喝几道,我们再煮茶。”周雄波一语,似乎预示着我们将要慢下来,用心享受一段一边交谈一边品茶的慢时光。
  艺术与茶自古紧密相连,纵观古代,多少文人雅士都嗜茶成性。爱茶较于爱酒,似乎多了份淡然与自律。周雄波不创作的时候,常在茶桌边独自煮茶,不觉陷入对作品的反复推敲,又或以茶会友,与到访者交换生活与艺术的看法与思考。渐渐的,茶成为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连近几年在艺术创作上,也偏爱起了茶,以茶为创作源点。
  茶桌旁,挂着一大幅书画,我称它为书画,是因为乍一眼是书法,一下子看不懂字形,端详许久,又好似一幅抽象画。这究竟是书法还是画作?除了一眼认出的“茶”字,其他文字都颇为抽象,像是茶汤洒在宣纸上,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在周雄波的提示下,得知是“直取茶汤”四个大字。当我问及这句话的含义时,他微微一笑:“就是字面的意思。”或许,就是艺术家与茶直心相见的意思吧。
  形似书法,神似抽象画,这种自创的艺术表现方式,来自周雄波近几年的尝试。
  其实自读高中起,他便学习颜真卿的字体,练字的习惯日复一日,对颜体的每个系列都了如指掌。直到2014年,他又开始临摹起黄庭坚的作品,进而尝试八大书法家作品。他认为这些书法家同属一个脉系,所以潜心研究,在书法造诣上可谓达到了纯熟境界。
  自1998年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周雄波一直从事美术培训工作。2014年,刚满不惑之年的他又返回母校,经过深造取得了艺术硕士学位,走上了当代艺术之路。他用架上绘画、装置艺术、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形式反映当代社会的现状,也曾作为策展人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开放的平台,滋养了福建当代艺术土壤,为同侪们带来国际艺术语境的前沿讯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周雄波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直到2017年,周雄波到日本东京参展,被充斥着各种书法字体的店铺门面、宣传画报所震撼,对书法再熟悉不过的他立刻接受到了这一符号性的艺术形式带来的美感。在他眼里,日本书法在字形和写法上不一定拿得上台面,但经过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却可以脱颖而出。在中国,写传统书法的人很多,高手也数不胜数,大都显得“老派”。他想,如果书法可以跟设计结合,将其“设计”成抽象画,不是更具有当代性的表达吗?想象让他兴奋。
  回国之后,周雄波开始尝试把黄庭坚字体进行行书和草书的结合,甚至融入了楷书的形态,抽取相關的共同点进行叠加,再运用本身油画出身所学习过的画面结构塑造,弱化字体的起笔收笔,抽象化文字结构,使其呈现出字体图形化的视觉效果。于是,就有了“直取茶汤”的诞生。
  周雄波认为,书法是东方独有的,绘画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很多画作的表达还是西式的,比如素描、油画、水彩,艺术家也不乏从事西方艺术创作的。虽然周雄波学的也是西方艺术,但他始终有颗想做东方艺术的心,中国的汉字自然成了一种载体。有了抽象书画的概念,就能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来表达东方的禅意。再经不断重复叠加,能呈现时间和空间的立体,爆发出更多的美学力量。
  再回到“直取茶汤”的创作手法,笔画上有如斑竹的不规则纹路,就是一种深浅叠加的效果,既有东方的质朴,又有西方的飘逸。同时,这个朦胧意境的灰色渐变色调还是源自周雄波小时候的“无心插柳”。他常常练习书法到墨水用尽却来不及买,于是稀释了墨水继续练。老师看到后,告诉他淡墨会暴露更多的字形缺点,让字显得没有精神。可周雄波转念一想,如果我把淡墨都写好了,浓墨一定更好看,哪怕写的不好,也能对症下药及时纠正。从此,他养成了用淡墨写书法的习惯,这一习惯也延续至今,影响着他的创作风格,不少作品都亲睐灰调。
  观赏这些安静的画作,就如同点燃一柱香,沏上一壶好茶,眼中香柱静静升腾,鼻中烟香茶香相和,口中茶甘清彻润滑。心境便也如香如茶了,一个画家如果有某种明确的感受要表达时,也必然会有一批好的作品问世。茶是爱茶人之间思想互动的媒介,周雄波的绘画将这些茶友的外在形象融入个人的思想和情怀,并指向了虚与静的深处。
  话题至此,周雄波将盖碗里的老茶倒入茶壶中,开始小火烹茶。他的神情在松弛中似有所思,透出了文化人和艺术家的事茶状态,有茶韵而绝无酒气,与他自身的精神状态很吻合。
  在艺术家里,周雄波一定算是较早接触岩茶的一类人。2001年前,岩茶还未名声大噪,那时候流行喝铁观音。而周雄波在大学同学陈德平的带领下,成为了岩茶的铁粉。陈德平家住武夷山天心岩茶村,每逢做茶时节,总不忘喊上周雄波去看看。老同学毕业后就回村“弃艺从茶”,从此只要有好茶都少不了分周雄波一份。
  2006年起,周雄波逐渐有了囤茶的习惯,他爱岩茶的色香味俱全及口感丰富性,尤其独爱水仙品种,藏了一些50年树龄以上的老枞,更有罕见的百年老枞。老枞水仙似乎就像他的性子一样,水柔,香幽,不张扬。
  多年来,周雄波一致热衷研究如何把茶泡得好喝,或是如何煮茶煎茶从阅读茶书到亲自屡次实验,只是为了喝上一口刚刚
  好的茶。正如喝茶和创作,对于周雄波来说都是乐在其中的事,正如他所说,两者想通,生活是艺术,艺术也是生活。
  因为爱茶,周雄波也结识了不少茶人朋友。关于茶的创作,也从单纯的书画拓展到茶叶包装上。闲暇之余,他也为做茶的朋友题写茶品名称,自然也是运用抽象书画的风格,茶品名字或淡雅,或有趣,比如有“晚甘”、“添竹”、“好先生”、“一排岩”等。这些书法印在茶盒上,的确多了几分人文和烟火气息,显得茶更加有温度了。
  在工作室靠窗的长架上,挤挤挨挨摆着一整排古朴的茶罐子,这些都来自于德化,出产自晋江的瓷造窑,被周雄波偶然收得。因为觉得罐形好看,又多收来一些。茶罐买来时里面不少已经存有闽南乌龙野茶,或是永春佛手(德化距离永春很近),据当地农民说,这些茶罐都有三四十年历史,而自铁观音风靡之后,二十年前这种罐子就绝版了。周雄波给我展示了一个底部写有光绪字样的茶罐,让人猜测它的来历与故事。
  此时,茶已煮开。汤色油亮,茶入口中,的确是一股浓浓的药味,但口感滑溜,丝毫没有怪味和苦涩感。据说,闽南很多农家里都保留有以茶入药的习俗,将茶叶简单煎炒,晾干装入罐中即可。以木塞、纸张或者旧账本塞入封口,挂在悬梁上待其慢慢发酵,存个五年十年,即为对付发烧、腹泻、中暑的必备良药。“平时喝岩茶,生病喝老茶。夏天来一壶,解暑又健康。”茶,也是周雄波保持创作好状态的一剂良方。
  在工作窒的另一面墙上,还挂一幅依旧抽象的书画,几经端详读出了“粗茶淡饭饱即休”几个字。不管是生活还是艺术,质朴一直是周雄波本色。他的水墨茶作,挥洒中流露着细腻,飘渺中带着沉静,正如他不轻易表露的情绪,云淡风轻却不失力量地守候着内心的笃定。
其他文献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明未清初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的杰出代表,名居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首,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历来信受国内外客户青睐!被列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宝。数百年以来,由于文人墨客之喧染,给大红袍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这就使大红袍越发神奇,身价万倍,成为稀世之珍宝。  大红袍的美丽传说  关于大红袍的民
期刊
近年来,在福鼎、政和等产区政府及品牌茶企的推动下,白茶厚积薄发,上演了持续加码的热潮,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外界的力量推动,白茶走红, 自身的“底气”、魅力何在?  保健功效,开启茶市的“王牌”  与其它茶类相比,白茶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保健功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茶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白茶的产量并不大,但作为外销茶中的特种茶类,却有90%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市场,且常销不衰,国外
期刊
现任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  烹饪艺术比茶道艺术被论及得早,大概是因为烹饪艺术有主体的物件可以被大家
期刊
近期,央视“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持续关注茶产业给当地百姓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浙江丽水,多年前开始对茶叶种植拉起了史上最严的管控防线,转型的茶企苦苦煎熬了4年。搞绿色、有机,不仅影响茶叶的产量,而且是投入多,回报慢。比如除草,就只能人工,不能打除草剂。  4年的坚守,如今的收获却超出想象,不但茶叶优质高价,还开发了农旅综合体等茶叶全产业链。正是由于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目前,丽水已成
期刊
古语说“四十不惑”,按照目前国情,四十岁也就进入中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特别爱喝茶,他曾说“我也是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笔者深有同感。对于爱茶人来说,喝的是茶的滋味,时间长了,喝到的更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四十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一瞬,而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茶,曾经与瓷器、丝绸一并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不仅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更是中国的符号,茶文化在华
期刊
早在今年新年伊始,福鼎多家品牌茶企就相继发布涨价信息,提价幅度在20%~30%左右,部分高端老白茶高达50%以上。  尽管立秋已过,但是高温依旧还在持续。与天气一样热的,还有白茶。这种原本在国内茶市中名不经传的茶类,近些年来却新晋成为拥趸甚众的闪耀“茗星”。且不说全国,就福建市场而言,迅猛崛起的白茶,强势碾压了曾风靡一时的金骏眉、铁观音,与总是成为“话题王”的武夷岩茶平分秋色。  较之“天价茶”频
期刊
霍山地气所钟,故有“仙草”霍山石斛,产于他山者药效输矣。而霍山茶亦得仙草之名,《霍山县志》载:“茶称瑞草魁,霍茶又为诸茗魁矣”。  一直向往霍山仙境,直到近年才有空前往寻访霍山的茶。可惜之前喝到的霍山黄茶,几乎都是绿茶的样子,很难找得到闷黄到位的茶叶,很多人以为霍山黄芽只是绿茶呢。  霍山隶属于安徽六安,位于大别山腹部,传说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霍山茶的历史也已久矣。据寿州、霍山地方志记载,早在西汉
期刊
在数年绿茶及红茶制作经验积累及多年各大茶类品饮感官积累下,今年我用碧螺春青叶亲手实践了六大茶类的制作,其中乌龙茶有两年全手工茶参与经验,黄茶仅有一次观摩,白茶、黑茶则只能全凭理论。因此,我一边尝试六大茶类制作,也同时开始对茶有了更多思考及猜想。  绿茶,我做过蒸青、炒青、烘青三种工艺,仅晒青尚未尝试。唐宋时期制茶以“蒸”,明代才普及了“炒”。近些年来我一直都将茶叶制作与中药炮制关联起来,中药炮制各
期刊
立秋过后,天气依旧酷热难耐。比这天气更如火如荼的,是刚刚落幕的“第七届政和白茶全国斗茶赛”。8月7日至8日,由政和全县76家茶企选送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三大系列130个茶样在短短两天内一争高下,各系列分别评出茶王1名,金奖2名,银奖3名。  第一名离茶王还有多远?  第一名诞生了,但茶王却还未揭晓。虽然这几位状元是通过专家组和茶人组评委的专业审评决出的,但真正的茶王,光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政和白
期刊
习茶是要走许多弯路的,也就是很多过来人俗称的“交学费”,这些过来人中有些人还在交学费,有些人已经交够了学费。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习茶的进步,这是个几乎逃不过的过程。  我饮茶的时间并没有太久,但是茶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整天都泡在茶的世界里,与茶为伍。要么在出汤,要么在分杯,要么就在洗杯。我见过太多饮茶的人,听过太多的故事,也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才悟出一些道理,想分享给大家。  篇首,源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