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类猜想录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a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年绿茶及红茶制作经验积累及多年各大茶类品饮感官积累下,今年我用碧螺春青叶亲手实践了六大茶类的制作,其中乌龙茶有两年全手工茶参与经验,黄茶仅有一次观摩,白茶、黑茶则只能全凭理论。因此,我一边尝试六大茶类制作,也同时开始对茶有了更多思考及猜想。
  绿茶,我做过蒸青、炒青、烘青三种工艺,仅晒青尚未尝试。唐宋时期制茶以“蒸”,明代才普及了“炒”。近些年来我一直都将茶叶制作与中药炮制关联起来,中药炮制各法或许对茶叶制作方式有影响,比如“水火共制”,比如“九蒸九晒”,雷公炮制大法中罗列的十七种中药炮制法许多都与茶的制法相关。突然一日,我意识到茶的加工方式或许更多受到烹饪方式的影响,于是查找了中国烹饪发展史,果然,唐宋时中国尚未出现“炒菜”一说,以蒸煮为主。人类对食物的改变,首先是与温饱有关的饭食,其次是与生老病死有关的药物,最后才会是精神层次的食物,如茶、如酒。“炒菜”最早是在高档酒肆中出现,可以说是一种更讲究、更精细的加工方式,茶叶的“炒青”也就慢慢替代了“蒸青”。
  那么,“蒸”与“炒”孰优孰劣?我在制茶实践中发现,蒸青茶茶汤干净,不会因火而出现杂味,且后期储存可以不用冷藏,常温保存,茶色及味在较长时间内基本不变,说明其内质较稳定。在唐、宋时的茶书中,对茶叶的储存方式不着重墨,自明代炒青绿茶出现后,茶的储存理论研究就复杂起来。但炒青在香气变化复杂性及外形更易塑型上显然较蒸青更甚一筹。烘青也需锅炒杀青,杀青后揉或不揉直接烘干,相对来说既无蒸青之洁净亦无炒青之变化,大多性平无奇特。徽茶之烘青尤多,最初多以商品茶出现,而非贡茶。
  六大茶类中的非绿茶是在明末清以后才慢慢形成,不少茶类的工艺诞生,大多冠以“意外”之名,意外红变、意外发酵……我并不相信意外。任何一种茶类,想要做好,无不需要严密的思路严谨的理论体系严苛的工艺流程,这种系统化的加工方式,很难用“意外”两字去解释。或许是某一制茶人意外出现的一种想法,然后经干百次实验尝试或数代人数十年不断改良完善才会出现并规范制作,就像一道新菜的诞生。
  红茶的出现,真是一道“好菜”。陆羽说,茶性寒,最宜精行简德之人,茶也就更多冠上了类似修行者的特质,直到红茶出现,茶的修行者的身份有了改变,茶变成—种更加温性而令人易亲近之物。
  目前的茶叶市场现状,黄茶恐怕是最神秘的一号了,多年喝茶并到处寻找好茶的茶人们绝大多数也不知黄茶究竟为何物,它占据了六大茶类之一席,却只是空闻其名难见其茶,偶然遇见一款黄茶,喝来与绿茶无大异,有时甚至像红茶。这是我唯一一种心中无参照标准仅凭理论去做的一个茶,不知好黄茶,究竟是什么味道。
  关于杀青,我目见的蒙顶黄芽普遍杀青温度过高,甚至出现了焦火气,理论上来说,杀青温度过高会影响闷黄的生化反应,现在市面黄茶普遍类似绿茶,恐怕就是杀青温度过高及闷黄时间短造成的。黄茶闷黄工艺有干闷和湿闷,即杀青后烘干的程度有所不同,有杀青后不烘直接湿胚闷黄,有杀青后先烘至六七成干再闷黄,我选择的是干闷。从理论上来说,闷黄过程湿度高会影响香气的清透感。听闻茶友说,好的黄茶应该有玉米香,这恐怕就是湿闷产生的香气类型。玉米香,并不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关于闷黄的时间,不同黄茶品種工艺要求有差异,短则数小时,长则三五天。我选择的是闷烘炒结合的方式,杀青后烘至七成干,闷黄48个小时,炒至八成干,再闷24小时。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杀青投茶量的把握,温度的把控,闷黄过程温度的稳定。对我来说,一切皆是尽人事由天命。
  我制作了五批黄茶,其中一批茶的品质令人惊喜,香气沉稳、口感温厚,如陈年黄酒。黄茶制作时间长,意味着手工制作时变数易多,或许,这是市面好黄茶难寻的原因。书上理论说,黄茶黄叶黄汤,我所制作的黄茶干茶皆呈褐色,泡开来后叶底逐渐转黄。
  关于青茶的命名有两大体系,即以地名命名与以茶树品种命名,闽北闽南乌龙大多以茶树品种命名,如肉桂、水仙、铁观音、佛手等;广东台湾乌龙大多以地名命名,如凤凰单丛、冻顶乌龙、大禹岭、梨山等。凤凰单丛虽然也有多种香型,但商品化的香型名字传播力远不如武夷岩茶。从事物的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应是更加复杂的品种命名体系早于地名体系。台湾乌龙品种虽然源于闽北之建瓯矮脚乌龙,但恐怕主要通过闽南、广东传播至台湾。从现存资料看,乌龙茶工艺是起源于品种命名体系的武夷岩茶。
  关于乌龙茶工艺的形成,近一年我不断在思考这个问题。乌龙茶的采摘与制作与传统绿茶差异太大了,如果说红茶、黄茶、黑茶等是在绿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乌龙茶则是完全迥异于绿茶的。
  《茶经》中关于采摘言“长四五寸”时采,和现在的武夷岩茶相近。唐中期,武夷岩茶起源时期,其共同之处是产量低,茶树大多是野生状态,如嫩采芽头,则量少至难以制作,这或许是武夷青茶采摘粗大的原因。武夷茶制作极耗体力,似身怀武术之人所创,武夷山历史以来儒释道汇集,山中大有修行者隐居,或许其工艺确是出自文武兼备之人。小小一山却品种繁多,也符合武夷山三教九流之人共处的历史背景。各家制茶,各命其名。从商业角度考虑,名称复杂并不利于传播,所以武夷茶最初应并非作为商品,而是方内之人交流。
  对于黑茶,其揉捻后不解块即渥堆发酵,至茶叶生出类似酒味的刺鼻味道,这一点究竟是工艺规范还是工艺遗留,值得商榷。黑茶历史上是作为相较低端茶流通的,工艺不可能如贡茶或高端商品茶那般讲究,所以才会有在地面厚厚堆积不解块即发酵这等事,红茶的工艺规范是揉捻后须解块发酵,解块理论上是令空气更流通发酵更均匀香气更清透的。如今黑茶已有走向中高端市场的努力,工艺精细度上恐怕需要向红茶、绿茶靠近。我制作黑茶时揉捻后经解块渥堆,香气呈松香、甜花香,并无酒香之刺鼻味道。
  白茶工艺恐怕才是作为“药”最有可能的炮制方式,采、曝而干。关于白茶的药理科学研究国内外都有许多,这类研究远早于白茶的商业炒作。只可惜,茶在唐代便开始独立成体系,各药典对茶的描述则直接引用茶学体系的理论,药师不再单独炮制茶,明代《炮制大法》一书对茶的描述仅为“茗、苦茶,入清头目药用苦茶,消食下气用佳茗”,未对茶的炮制作其他说明。
  以上纯属个人对六大茶类的猜想。看一辈子茶书抵不过喝茶三年,喝一辈子茶抵不过做茶三年,做茶的过程,才可真正理解茶为何物。
其他文献
云南也有自己的“白茶”  云南除了用适制普洱茶的乔木大叶种原料来制作日晒白茶、或以室内萎凋方法制作“月光白”外,亦有真正满披毛毫的“云南大白茶”。这种云南大白茶,可以称为福建白茶的“放大版”,其发源地就在普洱市景谷县民乐镇大村秧塔社。  唐望先生在景谷制茶一晃已经十年多了。当年他来民乐镇的时候,本来是为了挖矿。如同宿命般,挖矿的事业失败,然后改行种茶。经历挣扎、长久守候、曙光初现,最后安家在这片秧
期刊
宜红茶,又称宜红工夫茶,是中国工夫红茶的典型代表和传统出口商品。1 892年由广东香山籍实业家卢次伦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宜市建“泰和合红茶號”,收购石门、鹤峰、五峰、长阳四县的毛红茶精制加工创制成黝黑的米茶,正式定名为“宜红茶”。  清末民初,祁红、宜红、宁红并称中国三大出口红茶。民国初年,随着泰和合红茶号1 91 7年停业,宜红茶加工、集散中心北移至五峰县渔洋关,并于1 920年后达到最盛期,后因时
期刊
针对因白茶热在全国茶区改制白茶的浪潮,我们采访了福建省天湖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有希和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克平,请他们从福鼎白茶龙头企业的角度出发,谈谈对这个现象的看法。  林有希  以“格局”包容,用“品质”取胜  八月下旬的一个午后,福州依然炎热异常,我在鼓屏路的绿雪芽门店见到了风尘仆仆的林有希。他刚从上海归来,出差对他似乎已是常态,稍稍喝了杯老白茶,他就针对采访问题跟我聊起了近日的见
期刊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明未清初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的杰出代表,名居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首,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历来信受国内外客户青睐!被列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宝。数百年以来,由于文人墨客之喧染,给大红袍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这就使大红袍越发神奇,身价万倍,成为稀世之珍宝。  大红袍的美丽传说  关于大红袍的民
期刊
近年来,在福鼎、政和等产区政府及品牌茶企的推动下,白茶厚积薄发,上演了持续加码的热潮,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外界的力量推动,白茶走红, 自身的“底气”、魅力何在?  保健功效,开启茶市的“王牌”  与其它茶类相比,白茶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保健功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茶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白茶的产量并不大,但作为外销茶中的特种茶类,却有90%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市场,且常销不衰,国外
期刊
现任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  烹饪艺术比茶道艺术被论及得早,大概是因为烹饪艺术有主体的物件可以被大家
期刊
近期,央视“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持续关注茶产业给当地百姓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浙江丽水,多年前开始对茶叶种植拉起了史上最严的管控防线,转型的茶企苦苦煎熬了4年。搞绿色、有机,不仅影响茶叶的产量,而且是投入多,回报慢。比如除草,就只能人工,不能打除草剂。  4年的坚守,如今的收获却超出想象,不但茶叶优质高价,还开发了农旅综合体等茶叶全产业链。正是由于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目前,丽水已成
期刊
古语说“四十不惑”,按照目前国情,四十岁也就进入中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特别爱喝茶,他曾说“我也是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笔者深有同感。对于爱茶人来说,喝的是茶的滋味,时间长了,喝到的更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四十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一瞬,而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茶,曾经与瓷器、丝绸一并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不仅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更是中国的符号,茶文化在华
期刊
早在今年新年伊始,福鼎多家品牌茶企就相继发布涨价信息,提价幅度在20%~30%左右,部分高端老白茶高达50%以上。  尽管立秋已过,但是高温依旧还在持续。与天气一样热的,还有白茶。这种原本在国内茶市中名不经传的茶类,近些年来却新晋成为拥趸甚众的闪耀“茗星”。且不说全国,就福建市场而言,迅猛崛起的白茶,强势碾压了曾风靡一时的金骏眉、铁观音,与总是成为“话题王”的武夷岩茶平分秋色。  较之“天价茶”频
期刊
霍山地气所钟,故有“仙草”霍山石斛,产于他山者药效输矣。而霍山茶亦得仙草之名,《霍山县志》载:“茶称瑞草魁,霍茶又为诸茗魁矣”。  一直向往霍山仙境,直到近年才有空前往寻访霍山的茶。可惜之前喝到的霍山黄茶,几乎都是绿茶的样子,很难找得到闷黄到位的茶叶,很多人以为霍山黄芽只是绿茶呢。  霍山隶属于安徽六安,位于大别山腹部,传说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霍山茶的历史也已久矣。据寿州、霍山地方志记载,早在西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