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走红的“底气”在哪?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t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福鼎、政和等产区政府及品牌茶企的推动下,白茶厚积薄发,上演了持续加码的热潮,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外界的力量推动,白茶走红, 自身的“底气”、魅力何在?
  保健功效,开启茶市的“王牌”
  与其它茶类相比,白茶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保健功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茶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白茶的产量并不大,但作为外销茶中的特种茶类,却有90%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市场,且常销不衰,国外消费者看中的就是它的保健功效。
  原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骆少君曾在2010年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高峰论坛上指出,“白茶是我国茶叶大家族中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名门望族,不仅美国,瑞典斯德哥尔摩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也表明,白茶杀菌和消除自由基等作用很强。”2001-2013年,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发表了43篇白茶研究报告,其中35篇涉及白茶与健康,8篇是白茶化学。报告以实验数据表明,白茶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菌、降脂、降糖、减肥,保护神经等保健功效。
  在中国,对于白茶药效记载的历史悠久,在《本草纲目》和《茶经》中早有涉及。中医药理证明,白茶味温性凉,具有退热降火、祛湿败毒的功效。晚清以来,北京同仁堂大量购买陈年白茶用以配药。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国家每年都要向福建省茶叶部门调拨白茶给国家医药总公司做药引,配制成非常高级的药。
  上世纪80年代,茶叶市场开放,白茶销售主渠道还是以外贸出口为主。21世纪伊始,福鼎市政府、企业逐渐抓住了白茶的“保健”的竞争核心,一方面政府积极牵头与专家合作专项科研,得出国内权威的保健报告;另一方面,政府则联合企业在全国各地展开积极的推广宣传工作。
  2009年,福鼎市政府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韩驰教授做福鼎白茶降血糖实验。韩驰以动物实验结合人体试食结果证明,适当高剂量饮用白茶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提高免疫力;2011年,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整合五大机构技术资源与科研团队对福鼎白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进一步得出福鼎白茶具有显著的美容抗衰、抗炎清火、降脂减肥、调降血糖、调控尿酸、保护肝脏、抵御病毒等保健养生功效;而近几年,各地专家关于白茶的各项研究报告也持续出炉,白茶养生保健的功效逐渐深入人心。
  2012年至2013年,“雾霾”成為年度关键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于是,一些茶企便应景地打出了“喝白茶,防雾霾”的广告,将“雾霾天气多喝白茶,清肺解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雾霾对健康的影响”的作用一举推出。白茶迅速在雾霾较为严重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率先走红,有着“三年药七年宝”之称的老白茶更是异常抢手。伴随着人们对白茶功效的接受和认可,茶叶的价格和销量,每年都在稳步提升。
  升值空间,助推市场“白热”化
  如果说保健功效是白茶走红的关键,而让其持续发热的动力则是“老白茶”潜在的收藏价值。原来,白茶的传统制法是不揉不捻,不经杀青,只有萎凋和干燥两大工艺,这使茶内的营养物质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留,为白茶实现“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奠定了基础,直接影响了白茶的保健和升值空间。
  一直以来,有别于陈年普洱的“越陈越香”,虽然老白茶的口感也会随着年份越陈越醇厚,但老白茶主打的还是“越陈越有保健功效”的特点,近些年的白茶科研也不乏对新老白茶的功效对比。2012年,刘仲华教授就利用世界先进水平的细胞药理与分子药理研究手段,通过对1年、6年、18年的白茶同时进行研究,证明随着白茶储藏年份的增加,陈年白茶在抗炎症、降血糖、修复酒精肝损伤和调理肠胃等功能方面比新产白茶拥有更好的作用效果。因此,老白茶也被市场赋予了收藏的属性和价值,为资本的进入和运作创造了条件。
  随着“白茶热”的日益升温,白茶产地的茶企,其它茶类产区的品牌茶企都看到了老白茶中蕴藏的商机。很多福鼎、政和当地茶企不仅开发了系列年份老白茶产品,甚至一度推出装有老白茶饼的“投资理财”木箱,顾客购买后,如果不想再持有,在保证茶叶品质(不受潮、不变质)完好的前提下,茶企会按照每年一定的升值比例进行回购;而其它非传统白茶的品牌也不断推出老白茶品类。这让白茶整体的销量逐年翻倍上涨,2013年的白茶销量就比2011年、2012年两年总销量的3倍还多。另外,老白茶的拍卖价也逐年攀升,2015年,一块存放20年、净重375克的福鼎老白茶饼就以15万元成交,近几年更老的白茶也在不断刷新记录。于是,在一轮一轮的价格轰炸下,白茶成功逆袭,成为了大小茶桌上的新宠。就连著名的东莞茶仓,都开始逐年增加白茶的存货比例。
  2018年5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公告,修改后的新《白茶标准》正式施行,其重大修改就是指出白茶可长期保存、含水量提高为8.5%,还有增加寿眉等级标准。至此,白茶可长期保存有了法律依据,也许这又将带来新一轮老白茶收藏投资热潮。
  如今,对于价格节节攀升的老白茶,人们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当年铁观音、金骏眉、普洱茶的“疯狂”。伴随着白茶的火热,云南的古树白茶、武夷山的山场白茶、各大绿茶产区的白茶等异军突起,以古树、山场、纯料等概念高举高打,很快受到了一些消费者的青睬。但福鼎、政和等地的原料,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政和大白茶等都是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独特的风格和转化后的口感与功效价值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考验,工艺可以复制,而这些优势则难以拷贝。
  茶,终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作的,伴随着茶叶市场的日益成熟与扩大,每一类茶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市场舞台将是百花齐放的盛况。所以,非白茶传统产区的茶农们勇于尝试虽无可厚非,但也不用太刻意跟风,风水轮流转,只要把擅长的茶类做出品质和特色,总有崭露头角的一天;而消费者在购买、投资老白茶时,也应保持理性,老白茶的功效重在保健,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
  除了保健和收藏价值外,白茶鲜爽甘甜的口感和一路伴随科研、自带的科技“光环”等特点,都为白茶的市场推广,特别是带动年轻消费群体的积极性起到显著的效果。白茶在深加工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以有效成分提取物制成的含片、精油、面膜等产品都备受年轻人喜爱。
  如今,“保健”已不仅仅是人到中年的觉悟,而是全民关注的热点。伴随着养生意识的年轻化,养生、好喝又时尚的白荼,是否能成为带动中国茶打开广大年轻人市场的“先锋”呢?
其他文献
左图是一幅渐层式的立体色彩图。所谓渐层式是色彩的变化是逐渐改变,从绿到黄绿,丛黄绿到金黄,从金黄到橘红,从橘红到红,都是慢慢改变的。如果是茶叶,这是因为茶叶发酵程度的轻重造成的,发酵的程度不是格式的跳跃,而是渐次改变的,所以从不发酵的“绿”到全发酵的“红”,逐渐形成渐层式的色彩变化。  我们说不发酵的绿茶其茶汤是绿的,轻发酵茶的包种茶(如岩茶、铁观音、单丛等)是金黄色的,重发酵的白毫乌龙是橘红色,
期刊
工夫茶,强调泡饮茶的功夫,即对泡茶与品茶的讲究,从器具、茶品到泡茶的细节,以及泡茶与品茶在人们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闽南的工夫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底蕴。  时光倒流到1987年,当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鎏金银质茶具以及只见于传说的“秘色瓷”茶碗,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茶文化的面貌真實不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同年在福建南部的漳浦县盘陀镇庙铺村,一座明代万历年间户部侍郎卢维
期刊
眼下,许多茶区都相继进入了繁忙的开采季。这是一场和时间展开的激烈赛跑。因为越早上市,就意味着有人愿意为这份新鲜支付更多的费用。更何况,只要稍迟一步,茶就会从“宝”沦为“草”。在金贵的狮峰龙井产区,甚至还动用了无人机来运茶青,开启现代与传统的较量。  尝新赏奇,近乎人的本能,无论古今中外,不分尊卑贵贱。  古时,刚刚采制的还裹挟着南方春色的新茶,经层层封缄后,日夜兼程,千里迢迢地送往九重宫阙,供帝王
期刊
在国内茶圈,以营销热点为风向标的案例总是層出不穷。前些年流行“绿改红”,近些年流行古树老茶概念。如今白茶忽然大热,市面上掀起白茶风潮,人人喝茶必聊白茶,必点白茶,一时间成了茶圈的香饽饽,蹭热点的频次和地位之高几乎要超越当年火遍全国的安化黑茶热。  早几年的“绿改红”是指本来用于制作绿茶和乌龙茶的茶青改用红茶工艺制作。近十年前,因为金骏眉的走红,国内茶界掀起了一股红茶热,在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和各大茶馆
期刊
喝茶是口鼻之工作,闻香品味都需靠嗅觉与味觉俩感官去分辨,这香味是否清纯或浑浊?是否浓稠或寡淡?需喝懂了滋味才懂这茶叶如何制、如何泡,如何买卖、如何在茶的名义之下发展茶道,如此人才会精进。  感官不灵则无法知道茶的好坏,便也说不上享受茶或审评茶品质了,要论茶道更枉然。这训练感官熟悉五味原属喝茶必做功课,理应要做好,不过与此同时大家不要忽略了除了味道以外,身体在喝到茶后所产生的体感与反应。当把茶喝进身
期刊
提到白茶,首先想到的是福建福鼎、政和这两个传统产区。近几年的白茶热,让福鼎附近的福安、寿宁、柘荣、霞浦等闽东茶区及周边的浙江泰顺、苍南等地,纷纷对茶类结构进行调整,加大白茶种植和生产。而今,云南、贵州、广西、陕西、四川、台湾等地都有生产白茶,天下大『白』的背后是白茶价格的持续走高。  2014年4月本刊推出的《白茶新主张》专题时指出『随着白茶鲜明个性逐渐深入人心,销量与价格逐年攀升,白茶正成为中国
期刊
云南也有自己的“白茶”  云南除了用适制普洱茶的乔木大叶种原料来制作日晒白茶、或以室内萎凋方法制作“月光白”外,亦有真正满披毛毫的“云南大白茶”。这种云南大白茶,可以称为福建白茶的“放大版”,其发源地就在普洱市景谷县民乐镇大村秧塔社。  唐望先生在景谷制茶一晃已经十年多了。当年他来民乐镇的时候,本来是为了挖矿。如同宿命般,挖矿的事业失败,然后改行种茶。经历挣扎、长久守候、曙光初现,最后安家在这片秧
期刊
宜红茶,又称宜红工夫茶,是中国工夫红茶的典型代表和传统出口商品。1 892年由广东香山籍实业家卢次伦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宜市建“泰和合红茶號”,收购石门、鹤峰、五峰、长阳四县的毛红茶精制加工创制成黝黑的米茶,正式定名为“宜红茶”。  清末民初,祁红、宜红、宁红并称中国三大出口红茶。民国初年,随着泰和合红茶号1 91 7年停业,宜红茶加工、集散中心北移至五峰县渔洋关,并于1 920年后达到最盛期,后因时
期刊
针对因白茶热在全国茶区改制白茶的浪潮,我们采访了福建省天湖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有希和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克平,请他们从福鼎白茶龙头企业的角度出发,谈谈对这个现象的看法。  林有希  以“格局”包容,用“品质”取胜  八月下旬的一个午后,福州依然炎热异常,我在鼓屏路的绿雪芽门店见到了风尘仆仆的林有希。他刚从上海归来,出差对他似乎已是常态,稍稍喝了杯老白茶,他就针对采访问题跟我聊起了近日的见
期刊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明未清初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的杰出代表,名居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首,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历来信受国内外客户青睐!被列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宝。数百年以来,由于文人墨客之喧染,给大红袍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这就使大红袍越发神奇,身价万倍,成为稀世之珍宝。  大红袍的美丽传说  关于大红袍的民
期刊